论“儿童本位”的意蕴及其教育规定性

作者:杨日飞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传时间:2013-10-12

      “儿童本位”作为一种立场所蕴含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理性主体在洞察社会历史变革的过程中所发现的规律。顺应它我们的教育就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关于儿童本位
      •儿童本位的教育追求:
       1.对儿童的最大解放
       2.儿童潜能的充分发挥
      •儿童本位的教育信条:
      1.儿童是具有独立价值和尊严的个体
      2.儿童反映了造物主荣美形象和才智
      3.儿童具有天赋的潜能他人无法代替
     4.成人对儿童的了解认知非常有限
     •儿童本位的教育特点:
     1.成人可以引导儿童、给他们以帮助
     2.不可以掌控胁迫、强制命令儿童
     ●不同于:
      长者本位、教师本位、知识本位
      二、儿童本位的意蕴
      (一)儿童本位的教育目的:
      成人应尝试由儿童作决定做选择,让儿童能过自己的生活。
      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把儿童当成儿童来看待。尊重儿童。
      现实举例:陶行知教育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都不算是好汉。
      确立儿童本位的教育,树立儿童中心的教育观。目的是让教育回到自身应有的秩序,使社会生活回到应有的秩序上来,即所谓的“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教育秩序井然的社会,儿童的生活就是儿童的生活,成人的生活就是成人的生活,儿童不会为了思虑遥远的将来而漠视现在的生活,成人也不会为了为孩子掌舵而让属于自己的航船随波逐流,失去了航向。
      每个人都是生命的舵手,每个人都有一艘属于自己的航船,生命走向何处,追求怎样的生活意义,由自己来决定,没有人能够主导别人的航向,除非他自身失去了航向。
      今天的文化必须从文化的故纸堆里找到人,今天的儿童教育必须从儿童的世界里找到儿童,还人以人的地位,还儿童以儿童的地位。
      (二)儿童本位是儿童教育的近现代立场
      儿童本位是儿童教育的近现代立场,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儿童教育领域里的体现。卢梭、杜威、陶行知、陈鹤琴等主张的教育就是儿童本位的教育。
      儿童本位的教育同文化本位、知识本位的教育是一对矛盾。
      儿童本位教育的唯一标准是人,是现实中具体的人、鲜活的人、具有不同年龄特征和发展特点的人,所以这样的教育是活的、以人为本的。
      而知识本位、文化本位的教育恰恰与此相反,这种教育重点考虑的标准是知识的逻辑体系甚至为了维护现有的文化秩序,因而是死的、违背儿童天性甚至束缚人性的。
      所以,儿童本位的教育并不是将成人和儿童对立起来。相反,是让成人和儿童各归其位。
      首先,把儿童与成人对立起来不符合历史事实及其本身蕴涵的逻辑秩序。
      在自由和尊重的秩序中,成人干涉得越多.出现的问题也越多。
      不要试图主宰儿童选择生活,而是让他们自由的生活,在广阔的生活世界里,他们将如鱼得水,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也是最适合他们的生活。
      孔子、苏格拉底、耶稣的高明之处不在于他们的目的如何,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方法,孔子的对话法、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耶稣的故事法,以不同的方式达到了教导人们的目的。从一定意义上来看,他们的方法就是为人达致智慧之境、理解幸福的一种指导,一种心灵的启发。
      在教育秩序内有成人的禁区,只有倾听自然、倾听儿童心声的成人才能摸清禁区的边界。
      不懂得如何去爱孩子的父母和老师,会粗暴而毫无顾忌地侵入儿童自由的领地。爱的表达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教育也有正义的教育与非正义的教育的区别。而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坚持教育正义。
      其次,从主张儿童本位的教育到呼吁解放儿童,其实质是重新还原人作为文化创造者的身份。
      从历史演变来看,儿童本位一词的确具有明显的解放色彩,即在成人强势的社会中获得儿童作为人以及儿童作为儿童所应获得的权利。
      从外部表现来看,成人借助社会的要求向儿童施加压力近似于施虐。
      教育的作用并不是按照文化的标准去塑造拥有某些既定知识的社会人,而是以知识为材料促进人的自我发现。掌握知识不是目的,目的是借助知识的力量。
      三、儿童本位的教育规定性
      儿童本位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教育,表现出崇尚进步的开放性、追求个性独立的自由气质和孕育公民品质的民主精神。这三者正是现代教育的旨趣所在。
      传统教育既不允许儿童占有足够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希望教师和学生都能固定在各自的位置上保持“良好”的外在秩序。
      刘铁芳说:“正由于我们对人性的理解与认识还是远不充分的,我们对教育的思考与设计就有必要留出余地,那种灯光式的教育研究与设计,许多时候难免构成对生命的抑制,因为他们总想着要以强有力的姿态来设计出让每个人的每个方面都获得充分、高效地发展的方案。这实际上是一种科学主义的迷信,是对个人设计理性的迷信。”
      我们认为,对于教育,我们应始终相信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经验获得和理性思考只是为儿童提供了一幅我们旅行过了的地图(或许有很多地方我们都没有亲身体验过,仅是传闻而已),应该允许他们通过自己去经历去,这样,人类才有可能面向未来。
      因此,有必要保证教育的开放性、自由气质与民主精神。
摘编自《全球教育展望》2012.2.17~21
编辑:cicy
 

上一篇:泰戈尔的儿童教育观初探

下一篇:生态启蒙,绿色引航区域学前教育特色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