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从容入学的家园合作策略

作者:吴亚英  来源: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3-09-10

      [摘  要]  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密切配合,从幼儿出发,在真正尊重幼儿需要的基础上,设置适宜的课程与环境。就幼儿园方面来说,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支持幼儿采取调查、访谈等多种实践形式了解小学生活;就家庭方面来说,家长应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予孩子情感支持与应对挑战的机会,积极鼓励孩子主动适应小学生活。
      [关键词]  幼小衔接;幼儿需要;家园合作
      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个体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小衔接的过渡应该是自然的,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发展基础之上的。幼小衔接还应是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及小学密切联系、相互补充的合力为之,在此过程中成人必须考虑并尊重幼儿的心理需要和身心发展规律。但我们的相关调查却显示,在面临幼小衔接时,家长的困惑反而多于幼儿,家长普遍既担心又矛盾,但都希望幼儿做好小学学习,特别是知识学习方面的准备,因此家长方面的努力一般是督促孩子改变外在行为、增加知识量。而幼儿面对幼小衔接,更多表现的是好奇、兴奋和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我们认为幼小衔接工作的最终目的应是帮助幼儿从容入学。所谓从容,是幼儿建立在相信自己、喜欢挑战基础上的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为此,需要幼儿园与家庭的共同努力。
      一、明确从幼儿出发的立场
      我们必须首先清楚地认识到,幼小衔接应该从幼儿出发,基于孩子自己的问题,确立孩子在幼小衔接中的主体地位,让孩子在过好当下快乐生活的同时,积累如何面对变化、面对挑战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较强的时间观念和任务意识。[1]只有帮助孩子增强“我长大了”的自我认知和自豪情感,让孩子主动思考“我与环境”的关系,提高他们计划、控制、行动的自觉性和坚持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最终解决幼小衔接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幼儿必须以实践的方式进入到幼小衔接工作中来,父母必须以理智的状态进入到幼小衔接工作中来,教师必须以研究的态度进入到幼小衔接工作中来。
      既然幼儿对进入小学充满了憧憬与好奇,成人就可以启发幼儿通过调查、参观、访谈等多种方式,寻求他们对小学生活的疑问的答案,在师幼、幼幼、长幼等学习共同体中获得发展,建构新的经验,锻炼各项能力。父母则应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幼小衔接,充分认识到幼儿不仅是不断成长中的人,而且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知识可以通过死记硬背习得,但人的成长必须历练,幼小过渡对孩子们来说正是非常好的历练平台,因此父母既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有适应的能力,更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承受和应对,家长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与情绪感染孩子、支持孩子。教师则应先做到静心,能够从容地研究孩子的问题、需要、基础、表现,进而研究自己的回应,优化自己的行为,创设“我行”“我来”的良好氛围,追随孩子的需要设计并组织活动。总之,教师应懂得“课程是儿童的”,在此过程中研读儿童,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二、基本策略
       (一)教师在后,幼儿在前,满足幼儿发展需要
     1.创设探索性主题活动“小学是个什么地方”。
      确定这一主题的依据显然来自孩子。我们的调查显示,孩子们几乎不考虑他们将从哪一年级开始小学生活,仅对“小学”这个大概念十分感兴趣。围绕小学,他们有许多许多的不知和想知,如果教师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直接告知答案,孩子会觉得索然无味。而让孩子带着问题多次走进小学、多渠道直接体验,会十分吸引幼儿、锻炼幼儿,能让幼儿真正认识到自我管理、社会交往的重要,在此基础上幼儿才能发现自己还需要做什么和怎么做。
      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进程,这一主题历时四周左右,分四个阶段进行,流程为:“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发现”——“我们的计划”——“我们的行动”。在每个阶段,教师最该控制的是自己,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等待,要重视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发现,比如在“我们的问题”阶段,要充分地让孩子表达,要放手让孩子用图符来表现,并要尽可能利用时间一一解读,读懂孩子的心理,并把每个孩子的“问题”展示在主题墙上。在“我们的发现”阶段,去哪所学校、去几次、去干什么、要注意什么等,都属于课程,教师要舍得时间,让孩子大胆发表观点、好好计划。至于采访与询问,更需要教师的好好指导,如如何有礼貌地问?如何倾听?期间,教师提炼和向孩子们展示的应是获取信息、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良好途径和有效方法。
      2.班级环境紧跟主题进程,呈现幼儿轨迹。
      班级环境包括班级空间布局、区角设置以及墙面布置。随着主题的开始,主题墙是需要首先配合而予以调整的,应用大块墙面设置“我们的问题”专栏,原来的问题、解决与否、新问题等,都应让孩子们用图符的方式自己完成,但教师要带着幼儿一起作阶段性总结。如哪些问题解决了?怎么解决的?又有了哪些新问题?区角的设置则应根据孩子进入小学现场后的发现及模仿的需要进行调整,如学着小学课堂摆放课桌等。为达到有序管理自己物品的要求,教师还应该带着孩子一一整理,让幼儿清楚自己的物品、老师的物品、班级公用物品,更要清楚各种物品摆放的地点及整洁有序的要求,试着更新或调整相关标志等。在班级、走廊、户外运动器械摆放点等地方,还可以让孩子更新有序做事的程序图,要求图符简单、程序清楚、一目了然。
      3.强化班级管理。
      一是规定按时来园与离园。每桌一张来园时间记录表,一周一汇总一评价,以此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二是增加值日生项目。依据大班孩子的自理能力及为集体服务的要求,师幼共同确定需要并可以由幼儿值日的项目,采用自己报、推荐报的方式确定不同项目的责任人,师幼共同完成一张大的全班值日表,要求简单明了。教师应每天安排固定时间评价值日生工作,评价时先要突出责任心,为班级工作、为他人服务的自豪感,其次才是评价值日质量。三是让孩子学会计划。从学着看懂全班今日活动计划开始,逐步过渡到和孩子一起制订明天某个环节的活动计划,再到幼儿个体的行动计划,如“本周我坚持几点到园”“每天个人物品管理计划”等。此项工作的重心在于督促孩子按计划执行。
      (二)搬开石头,跟进指导,解决家长燃眉之急
     1.让家长走进幼儿园,了解幼儿园在做什么。
      一是一场报告,由园领导主讲,让家长知道幼小衔接的主要问题其实首先在家长自己,再介绍国内外有关幼小衔接的观点和做法,[2]最后通过案例形式帮助家长理清幼小衔接的核心价值、最终目标,清楚幼儿园的解决思路与策略;二是请小学校长或合适人员来园接受家长咨询;三是由年级组负责,让家长参与到探索性主题课程的审议。通过上述做法,主要是要让家长们平和心态,与幼儿园达成共识、步调一致。
      2.发挥家庭优势,因人而异做好补充工作。
      一是让家长说说自己上学的趣事。和孩子讲讲自己上学的趣事,在增强亲子关系的同时,可以让孩子多一份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二是模拟课堂。喜欢模仿、喜欢游戏,仍然是大班孩子的特点。家长应让孩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熟悉课堂学习习惯,学会基本的课堂常规,如怎么坐、怎么站、怎么举手、用多大音量回答问题以及基本礼貌用语等。三是安全训导。及早、一对一地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家长应尽快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和孩子说说游戏安全、接送安全、饮食安全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实践模拟的方式,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应怎么做。四是入学前的一次谈话。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家长要精心准备,挑选让孩子感到舒适、相对安静、没干扰的场合,用平等的态度、温和的语气谈。谈话内容应强调以下四点:[3]强调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小学生;强调新环境的相对性,即任何地方都有我们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人、事、物;强调遇事要不慌,相信自己能解决;强调结交新朋友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做的是:预留孩子的学习空间,和孩子一起准备上学所需用品,[4]有意识地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带孩子深入了解对口小学,指导孩子结交小学生朋友,指导孩子过一个有计划的暑假等。总之,幼小衔接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工作,它需要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完成。成人只要把准价值核心,从幼儿出发、满足幼儿的需要,理智地控制自己,从幼儿的长远发展出发进行思考和实践,结果一定会有助于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而且还将有益于幼儿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Z].2008—4.
      [2]“幼衔小”看看国外的做法[EB/OL].http://www.goodbaby.com/htmls/62/73162.html,2012-1O-19.
     [3]王芳.自我监控:从无意识到习惯——从学习者培养的角度看幼小衔接[J].山东教育,2004,(12).
      [4]李喆.选择适合孩子的幼小衔接方法[EB/OL].中新网,2012-10-21.
编辑:cicy
 

上一篇: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

下一篇:提升社会兴趣化解入园焦虑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