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考古学视角重新审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
作者:郭敏 来源: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传时间:2013-01-05
[摘 要]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有其产生的深厚文化基础。从知识考古学的视角来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只是表露于外的现象,追溯其文化根源,可以发现这一现象隐含着对儿童生命价值的呼唤,深藏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博弈,体现了工具理性时代的诟病。人类社会生存环境与方式的变化呼唤幼儿园教育与时俱进、去粗取精、顺应时代、走向未来,从文化根源上消除“小学化”弊端。
[关键词]知识考古学;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是阻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政府屡禁不止的问题。201O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2011年,《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再次强调要制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然而时至今日,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仍然没有退场,仍在以不同的形式上演着。笔者认为我国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存在近半个世纪之久仍“高烧不退”,必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原因。
一、知识考古学的概念解析
所谓知识考古学是指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人文科学知识进行再诠释。知识考古学对人类知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持保留态度的。它认为,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人文知识包含着过去历史的种种积淀,要弄清楚现有知识的真实面目,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考察与挖掘,辨别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痕迹与传承,以此推断过去文明的沧桑演变。而要探寻知识的真面目,就必须对构成知识的语汇进行语义学和发生学的还原,然后才谈得上意义的还原和重新组构。[l]知识考古学涉及的范围以人文科学为主,主要考察的是构成知识的那些文本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如何形成,包括陈述、概念、语法结构等语义学法则是如何形成的。虽然我们所考察的不是文献史料,但是可以运用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思路对某一特定文化事件追根溯源。在本研究中,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将被作为一个“事件”来考察。依据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思路,即是通过这一事件表露于外的现象,考察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现象背后的文化成因是什么。由于知识考古学研究的主要特征是现象性、历史性、文化性,因此笔者也将以此作为思考角度,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进行深层分析,以找出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的文化痕迹。
二、知识考古学视角下的解读
本文所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主要包括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阶段的内容,如拼音、英语、珠心算等;幼儿园采用小学阶段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布置作业、死记硬背、课堂学习等;幼儿园教育缺失游戏活动等现象。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表露是探寻其文化根源的线索
考古学是通过裸露在外的出土物,来分析其产生的年代、背景、价值等,然后试图解释,以此揭示人类文化的起源。就本文的研究对象——“小学化”这一事件来讲,它被世人所关注,不仅仅因为它表露于外,更重要的是这一现象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经久不衰”地存在着,是沉淀了许久的“事件”,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知识考古学认为:“历史从事于记录过去的重大遗迹,把它们转变为文献,并使这些印迹说话……(然)而这些印迹本身常常是吐露不出任何东西的,或者它们无声地讲述着与它们所讲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2]从这一观点出发,或许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并不能够说明什么,而只是存在的现象。但是现象的存在有其前因后果,它不会“腾空出现”,我们需要通过表露的现象去寻找它的发生缘起,沿着现象的点滴印迹去寻找背后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认清当前幼儿园教育的问题症结。教育现象是教育研究的肇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表现形式是我们寻找问题根本的重要线索。
(二)中国传统思想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存在的文化根基
自从历史这样的学科诞生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文献了。文献包含着历史演进的种种。人们查询文献资料,不仅想了解它们所要叙述的事情,也想了解它们讲述的事情是否真实,了解它们凭什么可以这样说。[3]人文科学追根溯源的依据是文献,但对社会科学来讲,追根溯源的元素里必须要有“人”和“事”。事件的存在绝对不是孤立的,它包含着历史的累积,需要放置在历史的长河中分割、解读,找出最原始的事件因子,再对事件因子产生的原因进行解读。[4]依循这一思路,我们首先可以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找到“知识本位”的影子。如《三字经》就倡导“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即不仅使自己名声显赫,而且能够光宗耀祖,惠泽子孙后代。[5]“学而优则仕”意味着读书多可以做官,做官可以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已经根深蒂固地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目中。而所谓“读书”,在中国传统思想的视野中是指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浩瀚无边,越早学就越早掌握,越早掌握就越有机会“赢在起跑线上”。在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人们不顾及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将知识的学习从小学下延到幼儿园,造成今天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频频上演的局面。
(三)文化冲突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催化剂
知识考古学研究的核心就是还原知识产生的历史语境,福柯认为历史学家所记录和叙述的历史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遵从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主观制作的历史。而要还原历史的真实语境,首先必须还原历史原来的多样性与复杂性。[6]历史在曲折变迁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价值体系,同时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与完善。每个人都离不开文化而生活,事件的产生脱离不了文化的支持。在我国的幼儿园,教师文化是占有显著地位的,即与中国文化素有“尊师重教”之传统有着密切联系。如《苟子·大略》所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吕氏春秋·劝学》也明确认为:“疾学在于尊师。”即一个人要想很快学得知识才干,首先在于尊重老师。《学记》中提到“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更是明确所谓尊师就是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和做人的真谛。教师肩负着将文明传递给下一代的使命,只有尊重教师才能学得一技之长,才能有所为,这是中国文化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识。这使得幼儿园教育的主体虽然是幼儿,但幼儿始终被视为文化延续的载体,在教师文化占强势地位的空间里,幼儿只能按照成人的准则与要求来做事。教师是文化传承的代言人,对教师所传递的文化知识,幼儿不得不接受。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是被冠以“文化化”的标签的,其本质就是幼儿“被文化”,显示了文化传统对幼儿园教育的深刻影响。在这种“被文化”的过程中,幼儿必然失去自由,失去“人化”的机会,其生命价值无从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幼儿园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对立,正是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冲突一直存在的证据。在这种文化冲突中,隐含着文化传统的无形束缚,儿童成为牺牲品,被要求服从于成人,致使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屡禁不止,甚至越演越烈。
(四)时代变迁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温床
为考察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成因,还需要将之置于它所在的背景之中,并确定其在这一背景中的位置。福柯说:“这些表层出现依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话语形式也不一样。”[7]事件存在于其所在的整个生态系统中,事件的本质蕴含着这个生态系统赋予它的特定含义,因此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诠释还需要放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否则会显得没有分量,更没有说服力。韦伯认为,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工具合理性渗透到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从总体上推动现代社会的合理化。[8]教育正处在以工具理性为导向的时代背景下,无疑也要受到这一社会特征的影响。人们在工具理性的驱使下,将知识的学习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幼儿园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与手段将知识传递给幼儿,以期获得某种“功利化”的效果。可以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正是工具理性支配下“功利性教育”的化身。这一事件由不同时期的历史片段汇集而成,或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呈现形式会略有不同,但是其背后都代表着工具理性时代的巨大力量。总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虽然是学界一直批判和政府尽力杜绝的事情,但它的存在确实不是某个幼儿园或某些人的具体行为,而要归结于历史的造就和时代的影响。
三、治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顽疾的对策
(一)厘清文化、人与教育的关系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虽根植于传统文化,但其本质上仍然包含着以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即文化、人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产物,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文化从词源上解释就包含着人“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在种系进化的过程中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而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人只有有目的地创造一切,才不会被环境所淘汰。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变革了“原有的”自然面貌,体现了人的意志和思想,成了属人的文化物。但文化一经创造,就会有制约作用,人不得不被自己所创造的文化所塑造。[9]教育即是人创造文化和延续文化的产物,人类积累的经验需要依靠教育来传承。但人与动物的本质属性不同,人是未特定化的物种,他需要在脱离母体后用很长的时间去适应环境,学习生存法则,这就给了人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在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教育是作为外力作用于人的,因此教育始终只是一种影响人发展的手段,其目标是将生物的人培养为真正的社会人,而不是使之成为“机器”“材料”或“工具”,教育的过程要体现“人”的存在,[10]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人成为自己。
(二)尊重儿童生命的存在
人生命的未特定性造成了其生命功能的缺乏,因此人需要靠自己的活动去改造环境获得生存与发展。劳动成就了人类,他可以不再依附于环境所提供的物质资料来维持生存,并通过劳动创造自然界没有的物质资料。人把生命的适应性活动变成了创造性活动,赋予了生命内涵,人的生命由此具有全面性、自由性、创造性、独特性等特性。[ll]人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遵循和体现人生命的特性。儿童的生命是灵动的,是蕴含着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独特个体。我们要尊重儿童生命的存在,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儿童看做生命发展的主体,珍视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儿童生命的价值。
(三)回到幼儿园教育的本原
教育的初衷是使人类适应环境、能够生存,并体现生命的价值。低等动物在适应环境时具有特异的基因信息,用于维持生存,而高等动物仅靠后天的本能是很难生存下来的,需要后天习得行为去维持生命。[12]这同时也意味着,越是高级的动物,其开放性的空间越大,可塑性越强。幼儿园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幼儿正处于人类生命的初级阶段,是本能的行为转向主动学习生存技能的关键时期,其本身具有很大的潜力,等待开发与引导。幼儿园教育的本质是让幼儿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如今的幼儿园教育在文化和时代制约下“南辕北辙”,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将教育变成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具。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深刻反思这一现象,时刻警醒,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坚守教育的方向,防止其出现价值取向上的背离。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这一现象隐含着对儿童生命价值的呼唤,深藏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博弈,体现了工具理性时代的诟病。传统文化在经历现代化的进程中是充满矛盾的,它面临着现代文化的排斥,而现代文化也必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美国现代化理论代表人希尔斯在《论传统》中指出:“延传传统的第一个也是最实在的例子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传统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得到维持、延传和发展。”这种保持传统的特性使得教育不易接受新的变化,[13]教育容易沿着原来的轨迹继续前行。另一方面,文化的多样性会使教育在传承过程中充满挑战,人们需要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寻求平衡,这使得教育在适应与传承现代文化的过程中会跟着时代的发展随波逐流。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和方式在变化,因此教育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还需要与时俱进、去粗取精,才能顺应时代,走向未来。这也同样是幼儿园教育的历史使命,“小学化”是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的,必须予以革除。
参考文献:
[1]任永泽.福柯的考古学方法对教育研究的启示[J].教育导刊,201O,(11).
[2][3][7][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6,7,50.
[4]刘彬.知识考古学:话语与陈述[J].求索,201O,(6).
[5]赵南.重温《三字经》:我国传统蒙学读物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启示[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6]李建军.知识考古学研究方法[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张丽.论福柯知识考古学及其意义[J].鸡西大学学报,2011,(1).
[9][1O][1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4,1O一11,26.
[12]刘晓东.论儿童教育的本质[J].学前教育研究,1998,(4).
[13]郑金洲.教育文化学rMl.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67.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幼儿教育逐渐的小学化,最终害...紫玫瑰阅读人气:1295
- 关注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港湾阅读人气:2276
- 虞永平:找准幼儿教育“小学化...李沫莱阅读人气:1080
- 农村学前教育要远离“小学化”李沫莱阅读人气:1027
- 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爱的付出阅读人气:1016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幼儿教育怎么避免小学化倾向?liujuan阅读人气:2619
- [业务管理]学前教育小学化有哪些危害?花语阅读人气:1071
- [教师工作]防止小学化huangjie1314阅读人气:875
- [教师工作]中班幼儿是否小学化调皮的宝贝阅读人气:1645
- [园长管理]现在幼儿园提倡教拼音吗,教拼...mengmeng阅读人气: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