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课堂教学永远的追求

作者:顾丽明  来源:  上传时间:2012-04-11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广大教师探索实践的主要方向。所谓有效课堂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活动。
在我市两年一次的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考核中,要求参评教师根据当场给出的课题,在两个小时里独立完成教学方案及教具,然后随机抽班上课。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在这样的要求下,不乏有相当精彩的课例呈现在我们评委的面前。但是也有一些老师的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中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尤为突出,折射出以下令人思考的问题:
问题一:目标设定的笼统花
比如有位老师制定的“中班社会《鸡妈妈的翅膀》”的目标是这样的:(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故事内容中鸡妈妈用翅膀保护小鸡的美好形象;(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3)体会母爱的无私。
本次活动的重点领域是社会,而第一个目标比较侧重于语言,对于社会领域应侧重于倾听故事后,感受故事中鸡妈妈对小鸡的爱。第二个目标过空,不够具体明确,对老师来说缺乏操作性,似乎用在随便哪个社会活动中都可以。第三个目标过大,不够具体。对于中班孩子来说,应该让他们懂得妈妈爱自己,那自己如何来爱妈妈呢,也就是要联系实际懂得感恩。而第一、第三是以幼儿为行为主体的目标,第二个是以教师行为为主l本的目标,在同一活动中行为主体不一致,造成了目标陈述上的混乱。
问题二:环节设置的低效化
如在教坛新秀考核中,教学内容是小班音乐《小小鸭子》。该歌曲共有三段,如果在一次活动中要三段全部教会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先通过图谱重点掌握第一段的节奏句式,第二段可渗透在游戏中学习,第三段可视幼儿掌握情况而教,可放在延伸活动中。而我们有些青年教师则来个胡子眉毛一把抓,范唱时三段一起范唱,画的图谱也是三段一起出示,这让小班幼儿难以接受。结果每一段都是夹生饭,课堂效果大打折扣,真所谓芝麻一大片,西瓜不见了。
问题三:师幼互动的形式化
这次有个考核内容是中班语言《鹅妈妈买鞋》。我看到第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今天我带来了一个朋友,请小朋友猜猜它是谁,我们一起把它请出来。”接着,教师出示鹅妈妈图,又问:“它是男的还是女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样是这一活动,第二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教师边出示鹅妈妈图边问:“看看今天老师为你们请来了谁?”幼儿一看是包着花头巾的鹅,就异口同声地说:“是鹅妈妈。”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位老师兜了一大圈,提了很多故作神秘而与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最后才引出故事的主角。这样的启动环节,是无谓的浪费时间,而第二位教师简洁清楚的提问导入,把幼儿一下子就引入了教学活动中。
再如,在我听过的“认识地球”活动导入中,老师问:你们住在哪里啊?讲了半天,结果幼儿绕来绕去就是什么新村、什么花园,没有一个讲到地球。像这样的内容老师不妨告诉幼儿,我们今天要来认识地球。中大班可让幼儿有目的地思考,有目的地学习,在活动开始就交代学习任务。
事实上,不少教师由于时间紧,不能对教案进行精雕细琢,所提问题有很大的随意性,以致于提出的问题或毫无意义、或空泛笼统、或较难,或所给予的待答时间不足,造成幼儿接受困难,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师幼互动虽然频繁,却是无效的。
问题四:课堂评价的泛滥化
置身于当今的教学课堂,教师说的“你真聪明!”“你的想法真奇特!”“你真棒!”不绝于耳。教师评价幼儿时表扬声一浪高过一浪,似乎给予幼儿的表扬越多,就越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即使幼儿答对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教师也会不失时机地夸奖“你真棒!”……
但是“糖吃多了也腻人”,虽然每个孩子都喜欢表扬,但表扬绝不是多多益善。相反,过度表扬是有害的,容易导致幼儿心思浮躁,不利于幼儿深入细致地进行思考。
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目标确立的有效性
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要正确,要求我们老师在设计课前一定要熟悉文本,挖掘内在的思想、意义,正确把握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的目标必须是合理的,因为如果目标本身不合理,与幼儿的发展是冲突的,那么这个活动再“精彩”也仍然不合理。这里有三层意思:
1.目标必须是恰当的。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切忌定位过高或过低。
2.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的、可测的、可评价的,切忌太空太大。
3.要有整合的思想,关注教育的多重价值,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能力等。
环节设计的有效性
首先,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目标。有的教学活动的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没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也没有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的目标,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但凡这种没有明确目的性的环节,一定不能让它浪费我们的课堂时间。所以,每一个教学活动,我们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一个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展开具体的活动,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其次,教学环节的设计切忌走形式。例如:活动的结尾环节,老师往往喜欢向幼儿抛出一个“诱饵”——等会儿老师带你们干什么干什么,等会儿你们去干什么等,其实活动结束并没有或不可能兑现。实际上,这样的结束毫无意义,还可能会令孩子产生老师说话不算数的印象。成功的教学结束语,不仅可以系统概括本活动的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拓宽、延伸教学的内容,激发幼儿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1.有效地提问。这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问题的设置要有挑战性。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孩子。在问题的准备时,要把内容和孩子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孩子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能贴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这次活动中能提升孩子哪些新经验?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
(2)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于不同的年龄班,提问的要求不同。教师应该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小班的提问应具体明确,小问题一个一个地问,不可以提几个连续性的问题;大班则不能提太简单的问题,要提些有点深度、概括性的、多样性的问题;中班幼儿适中即可。
在听课时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诸类问题,幼儿无须思考就能够直接回答出来,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幼儿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幼儿思维的虚假活泼。
2.有效的引导。首先,教师心中要有教学目标,教学思路要清晰,对教学内容钻研要透,这样可以避免引导的随意性。不少教师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透彻,只注意到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词句,很少考虑教材深层蕴含的内涵。所以,把握不住揭示内容的主线,启发引导就很难到位。其次,引导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引导幼儿回忆、提取与本次活动相关的经验,将学习活动一步步深入。最后,既要尊重幼儿的表现,又不能把幼儿的表现都视为金子,要有选择地加以引导和提升。
3.有效地应答。要发现并提炼幼儿回答中思维的亮点,不要总是说你讲得真好,你真棒之类的笼统话,要具体,比如:你补充得更清楚了,你把他们做什么也告诉大家了;对于不到点子上的回答,可以引导,指明思考的方向,如:是这样吗,如果不这样会怎样呢,这道题是要用加法还是用减法呢?
课堂评介的有效性
有效的评价是开启孩子智慧的钥匙,是促进孩子发展的一门艺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才能真正起到有效地提升学习质量的作用。
首先,评价要适时适度:既不能滥用评价,也不能吝啬评价语言。要针对不同的幼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及时地给予评价。
其次,引导幼幼互动的评价。在传统的课堂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幼儿很少有自主评价的机会,教师要学会“让权”给幼儿。课堂上引入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评价机制,这样的课堂评价,既能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使课堂教学十分有效。
最后,要倡导发展性评价。新课改倡导发展性的评价观,试图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幼儿在每堂课上都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学出意义,是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曾经听过这样一种说法:“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任何一堂课,哪怕是千锤百炼的示范课,当我们课后静静反思时,总会觉得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和遗憾。然而,正是在不断找寻策略、解决不足、弥补遗憾的过程中,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飞跃。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有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让我们努力思考,努力践行,尝试着去改变自己的课堂吧。
编辑:cicy
 

上一篇:有效取舍 适度调整 体现价值——以教学活动的取舍为切入点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

下一篇:“麻雀”和“医生”的故事——亲子阅读活动设计有效性的课例诊断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