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家长小型座谈会中的成长经历

作者:俞燕婷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1-11-21
家园共同体是什么?自参与我园的“十一五”规划课题《实现多维良性互动促共同体和谐发展》的研究以来,这就成为我与我的同伴们时常思考的问题,随着课题的逐步深入,我被引领着在工作中反复尝试和实践,不断改进和思考,我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也在逐步加深。从带领家长一起做,转变到和家长们共同享受着建构的过程,我与家长在这个共同体中都不断成长。下面选取家长小型座谈会的三个片段,谈谈我与家长的成长经历。
片段1 忐忑初试
托班开学一个多月,有些孩子生病了,家长疑虑重重:怎么在家不生病,一上幼儿园就生病了呢?为了解除家长们的疑虑,我决定尝试开个小型座谈会,围绕这个话题和家长们谈谈。由于是第一次正式地请几个家长一起坐下来谈,我的心里真没有底,家长们会说些什么呢?对于孩子的健康问题会问些什么呢?我要面对几个家长,问题如果不一样,我怎么办呢?我要是回应不上来怎么谈下去呢?抱着这样的顾虑,我找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温习健康发展目标,翻阅有关幼儿健康教育的书籍,寻找杂志上相关的文章,向有经验的老师咨询……储备了有关托班幼儿健康发展的知识,以及一些应对策略以后,稍微有了一些自信,但我仍在惴惴不安中开始了座谈会。
我这样开场:“今天我们聚在一起,来谈谈孩子的身体健康问题,大家都挺关注的,可以都来讲讲自己的烦恼。”
玮玮妈妈开口说:“我孩子刚上幼儿园都挺好,一个多星期前开始在幼儿园睡午觉了,听老师说他中午哭闹不睡觉,这周四晚上发起烧来,连着好几天。哎,真是烦人呢!孩子天天中午不睡觉,还哭闹,情绪不好身体哪能抗得住呢?我准备以后不让孩子中午在幼儿园睡觉,接回家睡一会儿也是好的。”
听她提到午睡的事情,我心里有些委屈,玮玮确实这一周没怎么睡觉,不过除了第一天哭了一个中午,老师抱着睡觉才好一些,后面几天哭的时间越来越短,每天中午由一个老师陪着,从他不肯上床到被哄上床不哭闹了,我们使出了浑身解数,可喜的是孩子一天比一天有进步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能睡觉了,现在玮玮妈妈说不想在幼儿园睡觉,我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这时,非妈问道:“玮玮哭闹得很厉害吗?”于是,我详细地向大家介绍了玮玮第一周的午睡情况,一方面希望家长了解客观的情况,另一方面让家长们了解我们付出的努力和孩子每天的进步,更希望玮玮妈在孩子病好后坚持遵循共同的要求,配合渡过这一关。
可是玮玮妈仍旧心疼地说:“孩子中午不睡觉老生病,等他适应了再说吧。”
当我在脑中迅速整理回应的话时,宇妈问道:“玮玮确实反应蛮大的,我家鸿宇好像睡觉也蛮困难的,但是不哭闹,翻来覆去地也能睡着。玮玮在家怎么睡觉的,是不是不适应幼儿园睡觉的环境啊?”
我说:“听玮玮哭闹时不停地喊‘妈妈抱玮玮!妈妈抱玮玮!’是不是他睡觉要抱啊?”
玮玮妈:“是啊,一般是奶奶抱着他睡觉。”
 “哦!原来这样,可能他习惯抱了,到幼儿园就不能适应了。”非妈说:“我们很小就单独睡小床,会走路以后就很少抱了,所以到幼儿园好像蛮适应的。”
我点点头对非妈的话表示肯定。
宇妈说:“我们也是怕孩子上幼儿园不能适应环境,所以经常带他出去玩,多接受环境的刺激,身体还蛮好的。玮玮出来玩吗?”
玮玮妈皱皱眉头说:“奶奶带玮玮比较多,很少带他出去玩,也是怕他生病。这不,这几天已经把地暖开了。”
“是吗?”几个妈妈纷纷说,“这才十月份啊!”
“玮玮妈,可能是家里的温度稳定,而户外的自然环境多变,玮玮经常呆在家里,偶尔来到户外就难适应了。”我马上插话。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玮玮妈有些着急了。
“还是应该带他出来锻炼,接受户外环境的刺激。”宇妈说。
“越是这样越应该让他在幼儿园睡午觉,适应适应,不要怕生病,我老公是医生,孩子生病了我们从来不担心,生病也是孩子自身在适应环境。”非妈也接口。
“哦!我回家和奶奶说说,这几天玮玮身体好些了,每天还是要出去转转。”
经过这次和家长交流,我对家长小型座谈会有了新的认识。之前我总是想,面对不同的家长要如何应答?家长的想法有差异,自己如何向他们传达正确的观念,转变他们的想法?其实,这是将家长放在了比较被动的位置上,要想让他们接纳老师一方的建议是不容易的。家长在教育上有各自的烦恼,借助小型座谈他们有了倾诉的渠道。由于生活阅历各异,家长的育儿经验也各有千秋,这位家长的策略方法也许正是那位家长所欠缺的。在小型座谈中,他们互相交流,基于共同的身份和立场,相互接纳起来更容易些。我要做的可能是倾听他们的想法,留给他们更多的发言机会和时间。
片段2 自信中发现问题
这是一次在托班下学期组织的,关于“如何开展家庭亲子阅读”的小型座谈会。同样为了能组织好这次座谈,我做了准备。由于我自己在早期阅读方面有过实践研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所以胸有成竹,我让家长带几本孩子最喜欢的图画书来。
家长们刚坐定,就纷纷拿出带来的书。天天妈带来的是一本贴画书,主要以孩子的认知能力为主,其实严格意义上不能算做图画书。她兴致勃勃地介绍:“天天最喜欢给上面的图贴画了,他能一下子做好几页,自己看了就知道贴在哪里。这本书里还有各种迷宫,他自己指着走,走几遍就会了,可喜欢啦。”
“是吗?真不简单!”乔妈妈感叹道:“我没怎么给孩子买书,大部分是别人给的,这些书里也有迷宫,我让他走,开始不行,就告诉他从出口倒过来走,他走走就走不下去了,可能是太难了。”
我回应道:“这些贴画、走迷宫是阅读的一种类型,可以引导孩子观察标记和图画。”
两位妈妈非常积极地继续交流着,看她们专注的样子,我一时不知如何扭转话题。
这时,天天妈又拿出另一本书《鼠小弟的小背心》,说:“听了家长会上昕月爸爸的介绍,我买了这套书,天天读了几遍就不再翻了。”
昕月爸爸这时接话道:“关于‘鼠小弟’我想说几句,这套书我和女儿读了多少遍我已经记不清了,前几天女儿还考我,问我红色的那本叫什么名字,结果她自己说出来了,而且还说出书里的内容。她很喜欢,反反复复地看。”
乔妈妈说:“我们家孩子也是,总是盯着一本书看,每天要求我讲同样的一本,我就怕没有新的东西给他。”
昕月爸爸说:“我们读《母鸡萝丝去散步》也是读了好多遍,有一天我突然想,母鸡和狐狸其实走的是两条不一样的路。”
我不觉一怔:“哦?我也有不同的想法,母鸡是真的不在意呢,还是假装的呢?一本书每个人有不同的解读,昕月爸爸的想法给了我启发。”
昕月爸爸说:“是啊!这也是我读了很多遍以后想到的,也许读到第101遍的时候又有新的想法了。”
一直倾听的乐乐妈说:“我觉得跟乐乐读书最大的乐趣,是和她一起到书中去寻找和发现,不带着任何功利和目的,我真的是享受和女儿一起读书的美好时光,所以我会声情并茂地朗读给乐乐听,乐乐听得非常专注,自己看书时也会在图画中找出文字没有说到的细节,真的非常有趣。”
经过这次座谈,我对家长和家长小型座谈会有了新的认识:家长有倾诉和交流的需要,在小型座谈中家长有了充分释放的机会;由于观念、兴趣、家庭环境、学历层次不同,家长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谁对谁错,更应该仔细地聆听他们的声音。因为每个人在个体的教育经验中不是全能的,而从他人身上了解到的各种在亲身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经验,是最实用的、具体的、鲜活的,对孩子的个体教育一定会有其自身的价值。从这种互动中,我的教育认识和方法在不断深化和丰富,而家长之间也是在互相启发、学习。
同时,我也获得了观念的转变,能力的提高。以往组织小型座谈,我希望家长之间能相互触动,相互影响,帮助一些有错误观念的家长做一些转变,心里不免有些急躁。现在在互动中,我能静下心来倾听家长的发言,心态平和了,更能关注到家长们说什么,以及他们的做法,其实这也给了家长更多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提问和解决各自的难题。
这次座谈也让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让家长们充分发言固然很好,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问题。不同的家长关注的话题不一样,说着说着势必会转移话题,这次座谈中有一段时间家长们就跑题了,如何处理好让家长自由讲和帮家长聚焦话题的矛盾?家长虽然围绕话题交流,但发言的内容难免零散杂乱,如何让家长关注到重要的信息?家长在交流当中,会受到多少不同程度的触动?这种触动能否在我的引导下更强烈些?我该如何把话题引领得更加深入些,以促进家长的自我反思呢?
片段3 有效引领
小班的这次小型座谈会的话题是“幼儿‘哭闹’我该如何应对”。为了在座谈会中能聚焦话题,我除了自身做好相关知识和方法的准备,还围绕话题设计了几个问题在座谈前几天提供给家长,让家长先思考做好准备:您的孩子经常在什么情况下哭闹?经常跟谁哭闹?您是如何对待的?您觉得效果怎样?请举典型事例。
座谈会开始了,家长们果然围绕着话题,轮流讲故事。
优优妈说:“我们家优优每次到外面玩,玩到最后不肯回家。”
我向大家抛出问题:“是呀,怎么办呢?谁有好办法给优优妈支个招?”
源妈说:“碰到这样的事情,我会和孩子说好再玩一会儿就回家,如果过了一会儿还不肯回家,我就自己往家里走,不等他也不看他,最后他就自己跟上来了。”
优优妈:“我也这样做呀,但是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抱着我又哭又闹,就是不要回家,而且还挡在我前面不让走。”
我马上问道:“那你是怎么办的呢?”
优优妈:“没办法呀,只好迁就他了,你们不知道,他能哭很长时间,我最烦他哭个不停,结果每次玩到天都黑了才行。”
源妈:“那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试试,就是让他感同身受。也许你可以找一个机会,比如他让你做什么事情,你磨来磨去就不答应他的要求,他肯定要急的。然后等他平静以后,可以提起不肯回家又哭又闹的事情,问问他,妈妈这样做,你觉得怎么样?告诉他,你哭闹着不肯回家,妈妈和你一样也很着急。跟他之间有一个平等交流。”
优优妈点点头:“我试试吧。”
我抛出问题问大家:“为什么有的孩子协商过以后能够遵守,而有的孩子却做不到?与我们的教育行为有关吗?”
家长通过交流达成共识:原则性的东西,应该有底线,就看我们能不能每次坚持,如果这样做,不需要10次,孩子一定能知道哭闹根本没用。
我最后总结:“不论使用哪种方式,首先要把握好度,还应看你的孩子更适合哪种方式,每家的孩子是不同的,一定要寻找到对你的孩子有益的方式,几种方式结合也可以。关键就在于在原则问题上我们是否坚持了,这才有可能真正让孩子认识到做什么才是对自己和别人都有益的。这也是我们今天达成一致的想法。”
经过这次小型座谈,对于原来的思考,我有了一些深入的认识。家长小型座谈主要是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位家长抛出问题寻求帮助时,并不一定都由老师解答,有的家长或许已经有一定的经验,而且这种经验有了实践的检验,更具体更有操作性,又是从同样身份的人口中道出,这样家长可能会更积极地参与讨论和交流,这些经验也就更容易被家长接纳,家长的看法和想法也会逐渐向积极的方面改变。
这次小型座谈积累和丰富了自己组织座谈会的经验方法。座谈前设置问题让家长有备而来;对题外话适当关注、及时拉回话题,使家长们能聚焦同一个话题;巧妙地将家长的问题抛给有经验的人解答;家长交流孩子表现后运用问题引发他们判断、比较、分析,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引导话题的深入讨论;结束时对家长零散杂乱的发言内容及时提炼和概括,等等。这些能力的提高,让我组织小型座谈会更加游刃有余。
最初组织小型座谈时,我的心情是焦虑、担心、畏惧,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能关注到家长的声音,认识到倾听有助于更好地互动,而现在我已逐渐喜欢上这种家园互动的方式,在互动中我的心态放松而平和。当我发现教育中的困惑时,当我遇到家长的烦恼时,我会自然地想到请家长来共同讨论和分享。而在一次次的小型座谈会中,家长由最初的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参与,交流的意识也逐渐增强。开始家长不知道从何说起,说什么好,有准备的家长也多数是向老师提问以求答案,而现在家长在小型座谈中会主动倾诉自己的困惑,会积极地相互商讨和支招,经常是个个滔滔不绝。除了从他人身上获取更多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丰富自己的教育经验外,更重要的是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是不同于其他孩子的个体,方法各有千秋,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更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家长小型座谈会是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和老师之间对话的平台,在各种交流中没有谁是权威,大家是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思想碰撞、启发、学习。
编辑:cicy
 

上一篇:更有效地使用托班新教材——以托班适应期活动“我的家庭相册”为例

下一篇:以制度建设为依托开展家园社区合作的探索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