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园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陈静  来源:  上传时间:2011-10-01
园本教研活动是幼儿园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我园长期立足于“园本培训”,落实于“岗位成才”,旨在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意在全面推进幼教改革,逐步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教研活动。
强调“终身学习”原则,促进教师的有效花、深入化
“活到老学到老”是古人诠释的最为深刻的学习意义。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思想受到冲击,观念发生改变,引发教师新思考与不断创新。“学习”更是教师捕捉教育信息、加快课改步伐的有效途径。同样,本着《纲要》中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理念,我们用理念推动实践,在实践中反思行为,用行为权衡观念,环环紧扣,步步深入。
1.走出去、带进来
每年我园教师都有机会走出幼儿园的狭隘天地,到南京、江阴、苏州、无锡观摩学习,培训考察。学习回来,在教研组学习中反馈信息:交流演示、传经送宝或者上模仿课、汇报课向园内开放。大家共同交流,大胆表述自己的所闻所想,将好的经验吸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让大家在操作层面上都受益匪浅。这一活动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真正做到以点带面,经验共享。同时,在合理有效运用的基础上,我们更注重内化和提升,从而创建自己独有的饱含家乡特色的本土环境。
2.多实践,多尝试
园本教研的多样化,能促进教师研究活动的有效性,通过不断实践、尝试,教师能从中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反思,寻求解决办法,促进专业提高。
“一课三研”活动针对性较强,教师通过三轮甚至是多轮实践研讨下来,更易于看出活动组织策略、教学手段哪种更为科学,更适合幼儿发展。通过层层反思,不断解读自己与他人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分享了许多好的适宜孩子发展的教学策略,提高了集体活动的有效性。
结合全市“三优课”,每学期找准一个研究重点,开展新教师亮相课、老教师展示课、师徒合作课等多种公开活动的展示。没有年龄限制,没有主次之分,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无论是教师还是保育员,人人参与,既是“选手”,又是“评委”,对活动的组织形式、方法策略的把握也更为科学有效。
教师组织活动,开始从以前的“照搬教案”、“一成不变”,变为注重“研究活动”、“生成活动”,并学会“反思行为”。
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教师成长的专业化、个性化
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的首要途径是教师成长。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
1.给教师一个“百家讲坛”
以往教研组的研讨活动往往是一言堂,教师学习的任务是“倾听”,没有发言权。因此死气沉沉,阻碍教师灵感的迸发、思维的碰撞。但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意识到教研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应该营造宽松、和谐的教研氛围,在活动中广开言路,大家有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就表达什么,让教师真正互动起来。
教师也有“百种语言”、多种表达的方式。每周我们都将近阶段的教研工作重点、中心活动下放到各年级组,定期开展专题系列学习活动。大家一起来出谋划策,在集体面前表达你的思想、你的个性认识和独特见解,对新信息、新观念分析筛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
课题中期评估,我们让在一线研究的教师也走上汇报的舞台,在专家、领导面前大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表述自己的研究理念,与专家对话交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平时,我们还鼓励教师勤于笔耕,将自己的人生畅想、生活领悟、教育感受写下来,积极投稿相关教育网站,通过网络平台,传播自己的专业美、职业美。
给教师想说、敢说、爱说的机会,给教师发言的讲台。在关注园本教研活动过程的同时,更关注教师在此过程中亮相的机会,所发表的个人见解,体现的个性思想等等。这也是每位参与其中的教师成长的足迹、智慧的见证。
2.给教师一条“星光大道”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那么,给每位教师尝试的机会,在实践中体现其自身价值,无论对教师本人或对教学而言都是有利无弊的。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如果发挥、挖掘、协调好每个手指的功能,就能弹出动听的曲子。
年轻的教师,热情活泼,亲和力强,让她们加入亲子园活动,找材料,寻方案,思模式,试教法,放手让她们自己尝试摸索亲子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模式,既可以帮助她们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也可以不断激发她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善于交往、会交流的教师,让她们参与“家园合作”活动。在家园联系这块阵地上大展拳脚,去协调好家园关系,以此服务教育,服务幼儿。班级管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让她们成为班级常规管理的典范,在全园示范推广。让她们在不惑之年也能再次体现自身价值,避免职业倦怠。
自制教玩具是我园教研活动的传统项目,每年开展,从不间断。有些教师平时业绩平平,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从没有过殊荣,但她们心思细腻,手巧心灵,每次都能在此活动中推陈出新,设计制作出一些新颖的教玩具,叫人刮目相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向家长公开亮相,举办展览。当她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家长的认可与赞许,心中的职业自豪感油然而生,自信心、成功感得到满足。当她们的作品被选送参赛,获奖后,脸上洋溢着被认可的幸福,这样的经历对一位普通教师的成长是何等重要和美好!
平时,我们还利用业余时间,定期开展特长练兵。教师根据个人爱好、特长或专业技能的强弱进行小组报名,参与园本舞蹈、音乐、绘画小组培训。期初有计划,期中有活动、有记录,期末更有专场汇报演出、技能竞赛,并请专家参与评选,公开亮分,当场评奖,充分挖掘教师潜能与特长,彰显个性。
只有这样的教师队伍才是富有个性与生命力的,也只有这样有针对性地给教师更多发展空间的教研活动才能更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激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成功感。
坚持“课题引领”的原则,促进课题研究的特色化、园本化
坚持“课题引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课程园本化、教研活动特色化。
宜兴是陶都,2000年开始我园便致力于家乡“陶文化”的开发研究,先后承担了无锡市“十五”、“十一五”的陶文化课题研究,形成了我园“陶文化”园本课程——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展示家乡特色,将家乡独有的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使之课程化、儿童化。
1.创建“陶文化”活动区域
结合本园实际、主题内容,班班创设富有本土气息、地方风情的“陶文化”活动区域。编草席、扎芦苇、挂竹帘、穿竹片,将家乡特色、自然风情搬进活动室的方寸天地。洞的世界、竹的海洋、陶的古都,在教师们独特的创意和灵巧的双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许多杂志社编辑走进我们的陶文化区域,表现出极大的惊喜,深有感触地说:“陶的发源地原来在这里呀!”并多次与我们约稿,要将陶文化特色推向全国,介绍给更多读者。
2.实践“陶文化”活动课程
将陶文化中的民间故事、人物传记、童谣民俗等等内容进行筛选,改编成儿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学习教材,融入各学科活动中,互生互补,有助于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家乡陶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感知家乡文化的特色之美,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在资源进一步开发的基础上,将其有效整合,使其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将陶文化资源园本化、课程化,为幼儿园所用,为幼儿所用,让每个幼儿充分表达对陶文化的独立思考与个性理解,探讨幼儿意愿表达、情感诉说、经验展示的有效方式。
在课程内容的开发利用上注重适合幼儿全面发展;在活动设计、组织实施过程中注重突出幼儿的兴趣与主体地位,通过生活实践活动,让幼儿走进陶文化的社会大环境,走进生活中学习,使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关注、支持孩子自然、自由、自主的游戏活动,尽可能提供给孩子最大的空间,以幼儿兴趣为入口,以过程为导向,使其产生爱陶、乐陶的情感。
教师也在这一课题引领下不断成长,对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为实现课程特色化、园本化而努力。
编辑:cicy
 

上一篇:激活伙伴关系,开展合作与开放的园本教研

下一篇: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