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思维教育于幼儿美术活动中
作者:邓亚男 来源:东方之星思维教育机构 上传时间:2011-06-17
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表明,美术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对于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将思维教育的图形、语义、行为等方面的目标渗透到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理解力、判断力、创造性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1. 利用绘画活动帮助幼儿理解空间关系,提高幼儿对图形转换与图形关系的理解能力
图形转换认知就是把已发现、了解、识别的图形信息,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图形信息,或者从另一个视角重新认识已知的图形信息。图形转换认知能力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一种基础能力,教师在绘画和手工活动中应注意为幼儿提供转换认知的机会。如教师在引导幼儿画一个花瓶的时候,可以突破以往仅从正面一个角度来画的方式,让幼儿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分别选择正面、背面、侧面、俯瞰等角度来画花瓶,在绘画完成后,再让幼儿观察不同角度画出来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帮助幼儿学会不受角度变化的影响来认识事物,以此来帮助幼儿理解物体的空间守恒性。
美术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图形关系,教师可利用这些图形信息,发展幼儿对图形关系的理解能力。如在绘画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在构图方面较为随意,画面内容多是罗列的形式随意摆放,看上去缺乏空间感,这与幼儿对图形关系的认知能力发展有关,幼儿还不能很好地理解空间中的各种关系,如上下、前后、里外等。教师在尊重幼儿这个时期的绘画作品特点的同时,要注意观察幼儿绘画作品中图案的布局和构图特点,及时捕捉和发现幼儿尚未掌握或尚不清楚的图形关系,然后有重点地去引导幼儿进行练习。如中班幼儿的作品《周末》,画面中描绘了幼儿周末外出看到的事物,画中有飞机、救护车、小女孩、小房子,但是各个物体完全是无空间感的罗列,幼儿并没有认识到“小女孩站在路旁,救护车在路上面开,小房子在飞机下方,飞机在天空中飞”。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开展绘画活动,帮助幼儿逐步理解其中的位置关系“旁边、上方、下方、上面”,即便幼儿还不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这些位置关系,但教师可给幼儿提供实践机会,让幼儿在图形层面上通过图画作品表现出来。
2.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引导幼儿对图形信息进行观察与判断,发展幼儿的图形评价能力
幼儿的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图形信息,幼儿需要经常对这些信息进行比较、判断和评价。在美术欣赏活动时,教师可引导幼儿对画面信息进行观察、判断,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如毕加素的作品《梦》和《哭泣的女子》,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幼儿对两幅作品的颜色、线条、人物表情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和判断,从而体验画面所传递的快乐与不快乐的两种感觉。
而通过对作品的表现手法、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的比较,可以提高幼儿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和判断能力。如在蒙克作品《呐喊》的欣赏活动中,画家表现同样的形式、内容、情绪,却用了木刻、蛋彩画的表现手法,教师可引导幼儿比较同类作品,感受不同表现手法带来的视觉效果。又如,教师在帮助幼儿了解不同绘画工具的使用效果时,可以将彩笔画、水粉画、水墨画等图画作品对比呈现,让幼儿去观察、评价其效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样,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色彩的使用特点,教师可让幼儿观察和对比同一作品的不同着色特点,从而判断哪种颜色更加适宜。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幼儿的图形评价能力。
3.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激发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创新性,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从涂鸦期的乱涂乱画到象征性地再造不完整形象,再到图式期用画来表达概念等,都显示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示范、幼儿依葫芦画瓢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幼儿的绘画技能,使幼儿掌握了绘画的一些基本方法,但这种方式往往会造成幼儿绘画的模式化,限制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和想像力的发挥。因此,在开展绘画活动时,应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性,让幼儿画其所爱、画其所想。但是发散并不是无目的、无方向的发散,在以创作为主的绘画和手工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发散活动。比如在绘画活动中,可运用添画的方式,为幼儿提供某种图形(如圆形或三角形)或手工材料(如纸盒或鸡蛋壳),让幼儿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尽可能多的物体。
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几个半圆形的图案,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添画,将半圆形图案变出尽可能多的、会爬行的动物或能吃的东西,看看谁的创意最新颖,创作出来的作品最多,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发散思维是以结果为导向展开的。又如在手工活动中,教师可指定一个主题“我为妈妈做衣服”,让幼儿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材料和手法来完成这个主题,可以任意选择剪纸、编制、泥塑、布艺等方式,只要最终完成一件衣服的制作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发散思维是以过程为导向的。通过更多这样的练习,幼儿可以逐渐学会开放地理解事物,自如地产生新的观念和方法。
4.通过美术活动引导幼儿在图形信息与语义信息之间互相转换,发展幼儿的语义理解能力和语义发散能力
美术向幼儿传递的不仅仅是图形信息,幼儿将自己所理解的物体变成图画,根据教师语言的指导来完成相应的创作活动,或者将自己的作品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些都是图形和语义信息之间互相转换的过程。教师可注意利用美术活动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鼓励幼儿将图形信息转化为语义信息,大胆表达,以此来发展幼儿对语义的理解能力和发散能力。
通过美术活动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和巩固一些语义概念,如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整体与部分”、“容纳与被容纳”的概念,教师可让幼儿观察、发现并画出具有这种语义关系的物品,教师可针对幼儿的绘画或手工作品,进一步分析幼儿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又如在开展“春天”的绘画活动之前,教师可让幼儿说说什么是春天,春天有哪些特征,春天与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动手画出他们所理解的春天。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春天的理解就不仅仅是止于某幅画面,而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样,在其他的绘画或手工活动中,某件物体或某个场景必然对应某个词义或概念,教师可利用美术活动的机会来加深和巩固幼儿对相应的语义信息的理解。
教师将语言活动与美术活动适当结合,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更加有利于幼儿的语义发散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如教师讲述一个故事,让幼儿大胆地设想故事的结尾,也可以将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告诉幼儿,让幼儿去设计故事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并用语言大胆表达出来,在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动手将自己设想的内容画出来,这样幼儿的作品会更加丰富、生动、有创意。教师也可以利用美术欣赏活动,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帮助幼儿在原有认知水平上,尽可能多地挖掘出作品中的语义信息,包括画面中事物间的关系、位置、类别,以及画面颜色、线条和构图的特点等。还可让幼儿对同一幅作品作出不同角度的解说,或者鼓励幼儿给作品命名,帮助幼儿将看到的信息进行整合、提炼、总结,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促进了语义发散能力的发展。
5.利用美术作品和美术创作活动帮助幼儿准确地判断,理解与评价情绪情感,发展幼儿的行为认知与行为评价能力
对行为的认知和评价能力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基础。美术活动和美术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行为信息,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观察作品内容,引导幼儿理解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推断故事情节、人物的情绪情感与心理活动等,从而提高幼儿对表情和行为的理解能力。
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处于主观的审美感知阶段,关注作品的内容多于形式,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欣赏作品的构图、色彩等基本美术要素,还应引导幼儿去观察和发现画面中有关人物的表情、动作等,推断人物的情绪情感,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图。如米勒的《拾穗者》、《盲女》,卡萨特的《海滩上的孩童》等作品,教师在指导这类包含丰富背景和情节的动态人物的作品时,可让幼儿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神态、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理解画面中人物的情感、心理活动,同时从人物所处的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韵。通过这样的欣赏过程,不仅可以增加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还使幼儿对情绪情感的体验更加丰富。
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用各种形式的美术创作活动来表达、呈现自己的情绪情感,以此来培养幼儿的行为认知与评价能力。教师可在美术创作活动中为幼儿提供表达和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支持,让幼儿自由创作,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和心理活动用色彩、构图、线条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这种非言语的情感表达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达到不同程度的自我满足,并且利于幼儿自信心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阳澄湖自然资源在幼儿美术活...树叶沙沙阅读人气:1013
- 2012年12月:谈幼儿美术...小陶123阅读人气:1127
- 专题研讨:如何在创意美术活动...小陶123阅读人气:1278
- 2011年9月:幼儿美术教学...小陶123阅读人气:1053
- 主题:谈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语言...墨晶魅影阅读人气:1175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业务管理]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内容...静夜清风阅读人气:2437
- [园长管理]集体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快乐天使阅读人气:844
- [园长管理]集体活动中,如何提高幼儿的规...城北太阳花阅读人气:1009
- [教师工作]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小白阅读人气:6509
- [业务管理]如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幼儿...快乐教师阅读人气:2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