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 设计组织科学活动
作者:赵岭 来源:江苏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上传时间:2010-10-27
我认为教师及时终止预设的教学计划的做法值得肯定。这一教学事件引发的“教师应该如何设计、组织这类探究活动”的问题值得讨论。
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我认为案例中教师所说的“这类”探究活动可能是指通过解剖或损伤(如剪截肢体等)动物活体(即活着的或有生命迹象的动物)进行实验的探究性活动,即动物活体实验。教师能否正确地设计与组织这类活动,取决于能否正确认识与把握面对儿童的动物活体实验。
不可否认,动物活体实验是科学研究发展史上的重要进步,它是人类探究与发现动物世界奥秘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发现都与动物活体实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今世界各地的科学研究机构特别是生物科学研究机构依然进行着丰富多样的动物活体实验。为了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帮助儿童学习科学知识与方法,动物活体实验也曾成为学校科学学科特别是生物学科的常规教学内容。但是,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取消了小学和中学的动物活体实验,代之以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下的生活或者解剖动物尸体。目前,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和初中生物课程中都没有安排动物活体实验的内容。高中生物课程中虽然有动物活体实验,但数量很少,并且提倡不要当着学生的面解剖或损伤动物活体(即放在“幕后”进行)。学校课堂中“淡化”动物活体实验的主要原因是: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自己与环境、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形成了一些新观念,如环境伦理观念、环境道德观念等。在这一背景下,尊重和善待自然、动物成了现代教育的重要命题与内容。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是让我们的教育对象成长为具有很高科学素养的人,同时又是尊重所有物种生命的人。几年前北大学生刘海洋以科学实验为名残害北京动物园黑熊的事件充分证明了这种教育的必要性,而这种教育渗透于包括科学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领域。
●考虑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未成年人特别是低龄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极易受到伤害,一些恐怖、不健康的场面或情景都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影响甚至是伤害(案例中幼儿的情绪情感反应就是一个例证),如果不顾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就与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出的“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的要求相悖。科学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一样,也是对人的教育,也要考虑教育的方向性与整体性,决不能以伤害儿童的心理为代价来获得所谓的教育教学效果。
●正确把握动物活体实验的适宜度。虽然动物活体实验存在这样那样的负面影响,但这并不表示学校教育中不能出现动物活体实验,因为动物活体实验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与方式不可代替的作用: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实验,不仅能学习观察、测量、操作和推理,形成操作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能自主学习,亲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与发现的过程。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协调引导幼儿珍视生命与探究科学现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呢?这就要涉及儿童年龄的“适宜度”和动物实验选择与呈现方式的“适宜性”。
1.儿童年龄的“适宜度”
前面所讨论的关于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属于儿童年龄的“适宜度”的一个内容。在这里,我想重点讨论儿童年龄“适宜度”的另一个内容,即儿童认知水平与能力的“适宜度”。我们不赞成在幼儿园开展动物活体实验,一方面是出于对其心理健康教育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因为幼儿的认知水平,幼儿是很难认识和理解动物身体结构和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的(有关对鱼鳍功能的认识是初中生物课程的内容)。大量事实表明,教师的许多教学困境都是由于其设计、组织的教学活动内容远远超出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与能力而导致的。本案例中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儿童的研究不够重视,对儿童的实际发展需要与水平不够了解。正如案例中教师所言,是她“安排”了这个活动与实验,而不是来自幼儿自己的“需求”。
2.动物实验选择与呈现方式的“适宜性”
现代儿童科学教育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新的科学教育提倡开展探究性科学活动,案例中的教师应该也是出于这个目的设计和组织这一教学活动的。的确,“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一个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设想”(或实验设计)“实验”“验证与判断实验设计正确与否”等四大环节与内容。其中每一环节的主人都应该是儿童,而不是教师或他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可“实验”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当然也包括对动物的实验探究。从实验的“适宜度”出发,幼儿的动物实验主要是通过改变某些外部条件或因素来观察、发现动物的习性与行为方式,如蜗牛是如何发现食物的等。
在实际教学中,也许有的幼儿提出的问题会涉及动物的身体内部特征或结构。面对这种情境,教师不必回避,可以借助图书、模型、图片、视频等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总之要“采取恰当措施,把有损儿童身心健康的可能减到最低限度”。
只要我们设计和组织的科学探究活动是来自幼儿发展需要的,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幼儿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与实验,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并逐步萌发最初的科学探究意识与行为,类似案例中教师遇到的教学事件自然也会大大减少。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科学育儿:小班幼儿年龄特点JessicaQ阅读人气:872
- 中班幼儿年龄特点zhangbo320320阅读人气:1485
-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张楚阅读人气:1678
-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的创...丰台三幼闫晓英阅读人气:1974
- 家园互动科学活动设计丰台三幼闫晓英阅读人气:1778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眼睛变魔...花瓣雨阅读人气:2183
- [园长管理]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幼儿开展户...雪阅读人气:2503
- [业务管理]如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幼儿...快乐教师阅读人气:2474
- [教师工作]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的原...chengxine阅读人气:4431
- [园长管理]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结构...chengxine阅读人气:4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