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韩信点兵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05-06-22
我国汉代有一位大将,名叫韩信。他每次集合部队,都要求部下报三次数,第一次按1~3报数,第二次按1~5报数,第三次按1~7报数,每次报数后都要求最后一个人报告他报的数是几,这样韩信就知道一共到了多少人。他的这种巧妙算法,人们称为“鬼谷算”、 “隔墙算”、“秦王暗点兵”等。
这种问题在《孙子算经》中也有记载:“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 它的意思就是,有一些物品,如果3个3个的数,最后剩2个;如果5个5个的数,最后剩3个;如果7个7个的数,最后剩2个;求这些物品一共有多少?这个问题人们通常把它叫作“孙子问题”, 西方数学家把它称为“中国剩余定理”。到现在,这个问题已成为世界数学史上闻名的问题。
到了明代,数学家程大位把这个问题的算法编成了四句歌诀: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数用3除,除得的余数乘70;用5除,除得的余数乘21;用7除,除得的余数乘15。最后把这些乘积加起来再减去105的倍数,就知道这个数是多少。
《孙子算经》中这个问题的算法是:
70×2+21×3+15×2=233
233-105-105=23
所以这些物品最少有23个。
根据上面的算法,韩信点兵时,必须先知道部队的大约人数,否则他也是无法准确算出人数的。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这是因为,
被5、7整除,而被3除余1的最小正整数是70;
被3、7整除,而被5除余1的最小正整数是21;
被3、5整除,而被7除余1的最小正整数是15;
所以,这三个数的和15×2+21×3+70×2,必然具有被3除余2,被5除余3,被7除余2的性质。
以上解法的道理在于:
被3、5整除,而被7除余1的最小正整数是15;
被3、7整除,而被5除余1的最小正整数是21;
被5、7整除,而被3除余1的最小正整数是70。
因此,被3、5整除,而被7除余2的最小正整数是 15×2=30;
被3、7整除,而被5除余3的最小正整数是 21×3=63;
被5、7整除,而被3除余2的最小正整数是 70×2=140。
于是和数15×2+21×3+70×2,必具有被3除余2,被5除余3,被7除余2的性质。但所得结果233(30+63+140=233)不一定是满足上述性质的最小正整数,故从它中减去3、5、7的最小公倍数105的若干倍,直至差小于105为止,即 233-105-105=23。所以23就是被3除余2,被5除余3,被7除余2的最小正整数。
我国古算书中给出的上述四句歌诀,实际上是特殊情况下给出了一次同余式组解的定理。在1247年,秦九韶著《数书九章》,首创“大衍求一术”,给出了一次同余式组的一般求解方法。在欧洲,直到18世纪,欧拉、拉格朗日(lagrange,1736~1813,法国数学家)等,都曾对一次同余式问题进行过研究;德国数学家高斯,在1801年出版的《算术探究》中,才明确地写出了一次同余式组的求解定理。当《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解法于1852年经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wylie alexander,1815~1887)传到欧洲后,1874年德国人马提生(matthiessen,1830~1906)指出孙子的解法符合高斯的求解定理。从而在西方数学著作中就将一次同余式组的求解定理称誉为“中国剩余定理”。
数学知识――韩信点兵
- 相关博文:
- 科学知识:为什么冬天温水比冷...wudaifeiyang阅读人气:1249
- 亿童《蒙氏数学》qinana阅读人气:1420
- 家长应了解哪些预防接种知识?五彩贝克阅读人气:912
- 《第一期聋儿家长知识讲座通知...大爱引航阅读人气:1118
- 幼儿园大班育儿知识Jelly1012阅读人气:577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幼师学生有开设数学课的必要吗...liveagain阅读人气:1058
- [园长管理]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哈哈呵呵阅读人气:3097
- [园长管理]幼儿园冬季保育知识有哪些?阅读人气:1741
- [业务管理]有关歌唱的简单知识和技能有哪...yangjili阅读人气:2095
- [教师工作]幼儿园区角方面知识时间还在流转阅读人气: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