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一下 知识 ,共有690条记录
口语是人们口头交际使用的语言,它主要相对于书面语而言。由于口语主要用在人们口头交际,在使用时又总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所以交往时人们可以用较书面语更省略的语言来进行交流。口语在文字产生以前是语言存在的唯一形式。在..
标签:文学知识,口语 类别:艺术百科 浏览次数:1431次
科学知识:彗头与地球相撞会有大灾难吗?
科学知识:彗头与地球相撞会有大灾难吗?
标签:科学知识,彗头,地球,相撞,大灾难 类别:科学知识 浏览次数:1428次
文学知识――吴承恩生平简介
吴承恩(1510?――1582?)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标签:文学知识,吴承恩 类别:艺术百科 浏览次数:1426次
科学知识:地球是沿着什么样的轨道公转的?
科学知识:地球是沿着什么样的轨道公转的?
标签:科学知识,地球,什么样,轨道,公转 类别:科学知识 浏览次数:1426次
文学知识――什么是书面语?
书面语是用来进行书面交际使用的语言。随着文字的产生,在文字记录口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比口语精确、严密的书面用语,为语言的加工、确立规范提供了条件。书面语以口语为基础,并反过来影响口语。我们现在的书、报、杂志等等..
标签:文学知识,书面语 类别:艺术百科 浏览次数:1425次
科普知识――北京时间是从哪里发出的
“北京时间”是我国的标准时间。每天,收音机里、电视屏暮上向全国提供的就是“北京时间”。但是,你可知道,“北京时间”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北京时间”的发布地点不在北京,而是在远离北京的陕西省西安东郊的中国科学院陕..
标签:科普知识,北京时间 类别:科学知识 浏览次数:1423次
科普知识――21世纪环保新亮点:燃料电池研究方兴未艾
1839年,英国人葛瑞沃提出了氢和氧反应可以发电的原理,建立了氢―氧燃料电池的概念。但是,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制约,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出于对航天和国防需要的考虑,才相继开发出液氢和液氧小型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
标签:科普知识,燃料电池 类别:科学知识 浏览次数:1421次
文学知识――诗的种类
标签:文学知识,诗 类别:艺术百科 浏览次数:1421次
少儿文学知识――什么是讽刺?
少儿文学知识――什么是讽刺? 讽刺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腐朽的人或事,用讥讽、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的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讽刺常用夸张、反语、比喻等修辞..
标签:少儿文学知识,什么是讽刺 类别:艺术百科 浏览次数:1420次
科普知识――钻石+微波炉+光纤 创出防黑客光纤新技术
澳洲科学家拉博已成功利用钻石、微波炉和光纤研发出一种无法破译的信息以阻挠黑客。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用微波炉将一颗仅千分之一毫米的极微小钻石「熔合」到一根光纤上,而该产物可用以制造黑客无法突破的单一光子光束。 现..
标签:科普知识,光纤技术 类别:科学知识 浏览次数:141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