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慢
作者:江晨 来源: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7-10-10
每天的自主游戏时间最受孩子们欢迎。为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发展他们的各项能力,我们准备了很多种类的玩具、材料,支持他们的游戏。但令人烦恼的是,每到收玩具的时间,孩子的速度有快有慢。最快的,五分钟就收好玩具,洗好手,在座位上听故事,安静等待,准备吃午饭。而每天总有那么几个孩子慢腾腾的,个别甚至等半个小时也收不好,常常需要老师的督促和帮忙。今天收玩具的时候,我留心观察,又是这几个孩子在教室门边的桌子旁忙碌。
州州坐在桌子旁边的地上,手上拿着一个小玩具,一会儿往桌子底下一丢,紧跟着爬到桌子下,接着往地上一趴。趴了一会儿,他坐起来.手上什么也没有拿。后来,又钻到桌子另一边蹲着。
涵涵手上拿着两个水管玩具,跑到娃娃家,兜了一圈,转回来,那两个玩具还在手上。发现老师在看她,她把水管玩具放进玩具箱,拿着两个小碗,又跑进了娃娃家。从娃娃家出来后,她绕着教室走了一大圈,从所有孩子的面前经过,鞋子发出踢嗒踢嗒的声音。其实从娃娃家到教室后门几步就到了,她偏偏要走最远的路线,并吸引其他孩子的注意。
菲菲坐在地上,手上拿了两片雪花片,放进小碗里,倒出来.放进去,又拿来一个小碗,再放进去几片。优优趴在菲菲旁边,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跪下去,一会儿挤到人多的地方,一会儿又退出来。他的手上一直拿着一小碗红色的雪花片。阿泽呢,送走几片雪花片,再来拿几片。
围着桌子的这一群人,看起来都在不停地动着、“忙”着,其实只有姗姗和瑞瑞是真的在忙着收玩具。看着满桌满地的玩具。我不知道该去帮他们,还是继续等待。孩子们究竟为什么这么慢呢?我也曾教给他们更方便、更快的收玩具方法.但看起来,他们需要的不是这些方法。怎样才能引导这些孩子克服“收玩具”的障碍,更快、更好地进入下一个生活环节呢?请老师们提出宝贵的建议。
壹寓“理”于乐顺“理”成章
浙江大学幼儿园玉泉分园孙为为孟嘉怡
目前,在幼儿园自主游戏的整理环节,话题中的现象的确常见,尤其在小班阶段较为突出。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反思:幼儿是不是真的缺乏整理方法?我们教的整理方法真的适合孩子吗?近期,我们在小班的自主游戏中尝试了“整理环节游戏化”策略,尝试将“整理任务”变成“游戏”,利用音乐、情境等元素把乏味的整理环节变得有趣,从幼儿的反应来看,效果比较明显。
策略1
先引后导,采用有趣的游戏形式,萌发幼儿整理意识
如何在整理过程中萌发幼儿整理意识和兴趣,从“要我理”转变为“我想要理”“我喜欢理”?
第一,引入角色任务,将游戏具体化
我们尝试将角色融入整理环节中,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形成整理意识,把整理变成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而不是教师分配的任务,比教师反复强调和提醒孩子们“该收玩具啦!该收玩具啦!”更事半功倍。例如,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巧虎,在整理玩具前,老师在大屏幕上放了巧虎视频,小朋友们跟着巧虎一起做动作。紧接着,老师手拿巧虎手偶,在大屏幕上播放巧虎视频“我会收玩具”,小朋友们一边唱、一边跳,一边跟着巧虎来整理玩具。一段时间后,一到“巧虎来了”的时间,小朋友们就会开心地唱着“收玩具、收玩具,开开心心收玩具”来整理玩具,把自己当成了巧虎宝宝,跟着巧虎一起唱一唱、跳一跳,一起收玩具。
另外,我们尝试将整理环节从单纯的室内玩具整理拓展到户外,为幼儿创造多形式、多通道、多时段的整理,让整理环节变得有“弹性”。户外游戏空间开阔,幼儿可以跑起来、动起来,将户外游戏作为“引子”,激发幼儿兴趣,不知不觉已整理完毕。例如,在户外自主游戏玩沙包中,在游戏结束时请小朋友都站到离筐子略远一点儿的边上,在较近的距离处一次横排放五、六个小筐子,幼儿在“丢沙包比赛中”完成整理,将沙包投进筐子就胜利,到老师处排队,没扔进可重新再来。 我还在体育游戏中鼓励幼儿进行整理,简单易行,也较为快速。幼儿在扔一扔、玩一玩中完成整理,避免忘记整理和随意丢放玩具的行为出现。
第二,巧用多种导入整理游戏
在常规工作中,我们常常利用音乐、比赛等情境来促使幼儿进行整理。教师一般选择一段舒缓的音乐,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就是该整理玩具的时间了。这个策略简单易行,但仅仅只是给予了一个明确的开始时间。幼儿在整理中依然存在随便一放就走开、越理越乱等现象。同时,建构区的整理通常比较慢,一些幼儿习惯于一边整理一边玩耍。为此,教师常常引导幼儿互相比赛。但是,小班孩子缺乏任务意识和竞争意识,“比赛法”收效亦不大。
于是,我们利用小班幼儿喜欢音乐、善于模仿,喜欢做重复简单的动作的特点,从简单易操作、重复动作多的音乐游戏入手,将“老策略”理出“新玩法”。激发幼儿的整理兴趣,形成整理意识,进而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小班幼儿有强烈的情感依附要求,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恰当的氛围与引导,音乐游戏正好能够填补引导的缺失,动一动、玩一玩、唱一唱,在音乐游戏中整理能将枯燥乏味的“收拾”变得有趣生动,在促进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同时产生整理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认知。比如,教师改编儿歌“哆啦咪、哆啦咪,收玩具收玩具,把小动物送回家,放好了、放好了;把积木送回家,放好了、放好了……”幼儿就在音乐游戏中边唱边整理。再如,教师利用道具来开展音乐游戏整理法。“大木头车来喽!木头玩具回家喽!”当老师跟着音乐推着整理车出来,正在玩积木的小朋友们兴奋地喊着“哇”,把木头玩具放进整理车里,把玩具送回家。
将整理环节设计成简单易行的音乐游戏。小班幼儿逐渐能一听到对应的音乐和语言,便知道自己应该来放玩具了,进一步促进整理意识的形成。
策略2
有规有矩,遵循游戏规律性,引导幼儿学会有序整理
针对小班幼儿整理环节混乱无序的状态,我们尝试将整理环节设置成规则性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完成整理。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薄弱,对游戏中的动作、角色、情节感兴趣。而在游戏当中,体育游戏和益智游戏中的分类情节规则性体现较强。我们从这两个维度展开讨论,设计规则性游戏来为整理环节服务。
第一,边操作,边整理
在游戏化整理策略尝试中,除了趣味性,还需要考虑整理的有序性和规则性,我们尝试在看似随意的玩耍中隐藏整理规则,将整理作为游戏的过程来开展。
例如,孩子们兴致盎然地参与到体育游戏“小刺猬运果子”中,轮流将果子放进背包,背起小书包爬过垫子,绕过障碍物到达目的地,再把果子放到筐子里。游戏结束后,果子已经整理完毕,就在各组的筐子里,并不需要再次进行整理。
第二,在分类、拼图游戏中。实现和强化有序整理
首先,我们从颜色入手,运用“一一对应”的整理策略,将整理变成分类益智游戏,让整理变得更有效。随着幼儿认知水平的增长,再增加难度,融入形状、图案等二次分类元素。比如,玩雪花片结束后,幼儿在红、黄、蓝、绿色的大无纺布纸上按照颜色分别放雪花片,,完成后再用扭扭棒把装满雪花片的无纺布包成糖果形状。再如,制作几只纸盒小猫,当做积木的家,在每只小猫上分别贴上正方形、圆形等形状,幼儿在整理时按照积木的形状进行分类。当大部分幼儿较好完成时,加入颜色元素,将小猫身上的形状涂上颜色,将积木按照颜色和形状两个维度进行整理。
其次,小班幼儿平时已经在玩简单的拼图游戏,初步理解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我们据此把分类整理变成简易版的拼图游戏。比如,“不是这样放的,小公主在这里!”多多一边拿起贴着小公主头像的玩具筐,放到柜子下贴着公主裙的位置,一边说:“小宇放错了!”再如,在学习绘本阅读“猜猜这是谁”活动后,孩子们对物体的整体与局部有一定的了解。于是,我们在柜子上贴上各种人物、动物的部分图案,在玩具框上贴上另外一部分的图案,孩子们在寻找“另外一部分”中完成整理。
策略3
情境激发,利用游戏反馈形式,促进幼儿有效整理
我们通过自我检查、互评冠军的方式来激发和提升幼儿的整理意愿。“整理冠军”可以选择做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比如中午吃好饭去娃娃家玩、起床后和值日生一起帮忙推床、下午下课后听老师讲一个恐龙的故事等。给予幼儿充分的主动权,由他们自己商量、自己检查,自己提出奖励方式,促进幼儿更主动地参与整理。
贰边观察边调整
浙江省杭州市佘杭区乔司第一幼儿园叶欢
关于“收玩具”这一环节,我在中途接手中班时也非常头痛。而到了现在,孩子们升入大班,变得会收拾并喜欢收拾玩具了。因此,我来分享一些小方法。
一开始,我和孩子们约定:当《洗澡歌》音乐响起时,自主游戏便结束了,表明要收拾玩具;收拾玩具只有一首歌曲的时间;第二遍开始时,要洗手、解小便、喝水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并坐到位置上。第一周,幼儿似乎非常喜欢这样的游戏,能迅速收好玩具。
但过了几周,幼儿逐渐对音乐开始无感。虽然知道要收拾玩具,但当两遍音乐结束还是没有收拾好。我想,是不是音乐的循环过于单调,幼儿没有时间的紧张感导致收玩具慢而拖拉。
于是,我开始通过弹钢琴来引导。第一遍旋律慢慢弹奏,提示他们该收玩具了;第二遍节奏加快,第三遍最快。先收拾好的幼儿便能跟着钢琴声做律动游戏。在三遍钢琴曲结束,唱一唱已经学过的歌曲或者玩手指游戏等。我观察后发现,这样的弹奏游戏对大多数幼儿都非常有吸引力,个别收拾玩具比较慢的幼儿也会加快速度。现在,我会根据情况,适时交替播放音乐和弹奏钢琴。平时也有和孩子们交流,收拾玩具要互相帮助。
但很快,我又发现了新问题一一益智区的棋子会出现在生活馆的餐盘里,建构区的积木也出现在了快递盒子里。对此,我们增设了收拾玩具的值日生,负责帮忙、监督和检查,保证物品分类归放,整齐有序。同时,也给值日生一个小“权利”一~在集体活动前反馈整理情况。这样一来,幼儿整理玩具的效率自然提升了。
叁从教师引导到幼儿自主
江苏省镇江市南徐新城幼儿园黄思昀
曾经我也和江老师有相类似的苦恼。每到区域游戏结束的时间,我一说:“游戏时间结束了,让我们整理教室吧。”许多小朋友就开始吆喝起来“整理啦,整理啦”。有的孩子一边喊着一边还会将手上的材料撤得到处都是,无比兴奋:有的孩子会在教室里跑来跑去,乱放材料。这样又吵又闹又低效的场面天天出现,我们很是苦恼。
教师引导
一开始,我们以此为主题进行了教研活动,从如何引导幼儿整理着手。
1.选择音乐。经过全体老师的讨论,我们在游戏结束时尝试使用音乐提示幼儿。一开始,我们各选各的音乐。经过一周的试行,我们再次研讨。老师们认为在区域游戏这个幼儿相对动得较多的时间结束后,适宜使用较为舒缓的音乐来结束游戏。最后,我们根据小、中、大的年龄特征,分别选择了三首音乐作为游戏结束提示——小班《雨的印记》、中班《Snow》、大班《茉莉花》。
2.限定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学期末我们在各自班级进行了观察,发现音乐让孩子们知道在这个时间段应该干些什么,收玩具环节安静了许多,但孩子们还是有点拖拖拉拉。能不能给他们限定时间呢?为此,我们将每段音乐剪辑为5分钟。中大班,鼓励孩子竞赛,比比谁能在音乐结束前收拾完;小班,着手培养倾听,看孩子音乐结束前能不能坐到位置上。
3.剪辑音乐。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们班的建构区收拾得最慢。虽然其他区域的小朋友每次收拾好,也会帮助建构区的小朋友,但往往音乐停止了,建构区还没有整理好。研讨时,老师们觉得,应该让建构区的小朋友先收拾,但不能打断在其他区域游戏的孩子们。最后,我们尝试剪辑了两段音乐,让幼儿根据自己游戏状况进行整理。
比如,中班的第一段音乐是节奏相对较快的《西班牙舞曲》,第二段音乐是舒缓的《Snow》。当节奏较快的《西班牙舞曲》响起时,建构区的小朋友就开始整理。两分多钟的舞曲结束后,舒缓的音乐《Snow》响起时,已经有准备的孩子们就能很快收拾好建筑区。
幼儿自主
教师的合理引导固然有效,但似乎并没有解决根源问题。区域游戏是孩子的自主游戏。游戏结束了,有的孩子却意犹未尽或拖拖拉拉。如果换个角度考虑,会不会是因为老师只关注到了材料和选区中自主,对于游戏前、游戏中和游戏后的自主却没有完全做到呢? 游戏前的自主。幼儿想要玩什么游戏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吗?一般,我们会将班级划分为很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限定人数。但
是,这样的区域运行模式是和幼儿讨论出的结果,还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呢?当幼儿很想玩的区域今天没玩成,会不会在收拾的时候,乘机去玩一下?
游戏中的自主。尽管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是使用材料的规则是什么?有没有适合幼儿的材料收放标记?
游戏后的自主。有的幼儿在整理环节会故意在教室里绕一绕,其实不仅仅想向小朋友炫耀,还想和老师炫耀呢!如果教师充分重视了游戏后的点评环节,让那些在游戏中玩出精彩的孩子能有充分表达表现的机会;那么,下一次他也许就不会故意拖拉了。
肆孩子们的心思,我们真的懂吗
北京市顺义区宏城幼儿园曹海平
在幼儿园,很多教师都可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自主游戏结束后,总会有个别幼儿收拾玩具时磨磨蹭蹭。面对此情此景,我们的内心是矛盾的:管还是不管?该怎样管?此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应该是静下心来,边观察幼儿的行为边深入进行思考:幼儿收拾玩具时为什么会慢呢?只有找到了原因,读懂幼儿内心的诉求,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幼儿在慢的背后常常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小心思。
心思1
为了得到教师的特别关注,寻求存在感
幼儿渴求教师的关注,希望通过自己与众不同的表现得到教师特殊的关注。对此,教师在每日的活动中都要尽量抽时间花些精力在他们身上,与之单独交流或沟通,让幼儿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关爱,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当幼儿关爱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自然就不会靠“慢”来获取教师的注意了。
心思2
对下一环节的活动缺少兴趣,不愿意参与
自主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活动。相比之下,在自主游戏结束后的环节可能就是一些幼儿不太感兴趣的活动。比如,喝牛奶、进餐等。那些比较挑食、偏食的幼儿就会通过拖延收拾玩具的时间来减少吃饭时间,躲避不喜欢吃、喝的东西。对此,教师要通过观察,了解这些幼儿的喜好,切实解决后一环节中幼儿存在的问题。解决了这一问题,相信幼儿收玩具慢的现象自然就不存在了。
心思3
希望保存游戏活动的成果,合不得拆除
在自主游戏中,幼儿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搭建、拼插、表演、制作等各种活动。在玩具的世界里,他们玩得有滋有味,对自己设计创造的东西更是倍加爱惜。恰在此时,活动结束了。教师要求幼儿一律把玩具放回原处,他们的心里自然是不乐意的。面对教师的指令,孩子们又不能违抗。于是,就出现了幼儿磨磨蹭蹭收玩具的现象。对此,教师要满足这些幼儿的需求,可以通过拍摄照片、实物展示等多种途径保存游戏的成果,并邀请大家一同进行分享。这样,孩子们会急于表现自我,迅速整理好无关的玩具,然后投入到分享活动中来。
心思4
心中有收拾玩具的愿望,不会分类整理
面对室内众多的玩具,有些幼儿常会感到眼花缭乱,喜欢什么就拿什么。当游戏结束之后,他们根本不记得玩具是从哪里拿来的,只能拿着玩具四处转悠。对此,教师在投放玩具时一定要适量,逐步增加玩具的种类和数量。同时,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给玩具分类:按区域、种类、颜色、大小等分,一起设计、制作玩具的收放标识,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分类整理玩具。
心思5
没有收拾玩具的良好习惯,不愿意去做
幼儿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受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收拾玩具习惯。在家里,一直是家长负责收拾玩具,幼儿已经习惯。对此,教师要与家长沟通。一方面,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认识到幼儿通过收拾玩具可以学到很多本领:学习给物品进行分类;在把物品放回原处的过程中锻炼记忆能力;自己玩过的玩具自己收拾,能培养责任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另一方面,建议家长逐步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先由包办代替转变为亲子合作,再过渡到由幼儿独立收拾整理玩具。赢得了家长的支持,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在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及时肯定与表扬,激励幼儿整理好自己游戏中的玩具。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们,给他们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支持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伍能看见的时问
山东省青岛市金钥匙幼儿园孙蓓蕾
即便是大班幼儿也经常在收玩具、穿衣服、盥洗等生活环节中出现拖沓、磨蹭的现象,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也只能跟在屁股后面催促,温柔地引导,苦口婆心地说教……各种方法都尝试过,但改变甚微。在一次幼小衔接体验活动中,孩子们对小学生活的“课间10分钟”十分向往。为了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老师找来了计时器。
活动开始前,老师和孩子们约定:10分钟可以随意玩,可是1O分钟结束就要回到位置上坐好。为了方便孩子们观看,老师用投影仪将小小的计时器放大。10分钟倒计时开始了。有的孩子在走廊、活动室、寝室随意走动、玩耍,有的在盥洗室小便、喝水。时不时有孩子过来看计时器上的数字。当数字小于1分钟的时候,孩子们开始自觉地收玩具,并且有小朋友主动到教室外提醒别的孩子们:“时间快到了。”还没到时间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幼儿已经坐在位置上等着老师。
我有些意外,一个小小的计时器竟然对孩子有这么大的影响!我与孩子们交流:“为什么这次能这么快呢?”孩子们开心地回答:“我们能看见时间!我们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不是故意拖沓、磨蹭,而是对时间没有概念。老师总是催促“快点”“快点”,可什么是快?怎样做才算快?孩子们对此模糊得很。有了小小的计时器就可以帮助幼儿衡量时间,看到时间一分一秒地在减少,就可以更加具体地感知时间的存在。这样除了真难以完成任务的孩子,大部分幼儿都能在约定的时间里完成应该做的事情。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我为什么要努力工作蓝天幼儿园阅读人气:1841
- 幼儿孩子上幼儿园为什么总生病蓝天幼儿园阅读人气:1622
- 你为什么要当教师彩色和弦阅读人气:1580
- 为什么堵车就不能算理由?凡鱼雨阅读人气:1172
- 多问为什么zhangbo320320阅读人气:1140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为什么小孩儿一到幼儿园就生病...地瓜收到阅读人气:366
- [园长管理]为什么孩子脾气变坏了?惊叹号!阅读人气:421
- [园长管理]小孩不想上幼儿园为什么?约定的呢阅读人气:337
- [教师工作]孩子为什么喜欢插话?花花世界阅读人气:486
- [教师工作]请问下载幼儿园课件为什么播不...wsk965阅读人气: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