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3-11-22
几个小故事
今天,小班美术课的主题是自由画,老师让小朋友们自由地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他们画完之后,纷纷把自己的作品拿给老师看,还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画了什么,老师发现:丽丽画了一只觅食的蚂蚁,可是她把那只蚂蚁画得比旁边的小树还大;乐乐画的爸爸,腿又粗又长,头和胳膊却非常短小;小叶子画的小朋友,身体上有四个大大的圈圈,老师问了才知道:原来那些圈圈是衣服的纽扣……
奇怪的对话
下面是3岁的佳佳和叔叔的对话。
佳佳:“叔叔,它爬上了你的汽车,还用爪子抓车。”
叔叔:“什么?”
佳佳把叔叔带出去,指着汽车顶部的一个刮痕说:“你看。”
叔叔:“佳佳,这是谁干的?”
佳佳:“不是我。”
叔叔笑着说:“我知道不是你,可是这个刮痕是怎么来的呢?”
佳佳:“它爬上了你的汽车,用爪子抓出来的。”
叔叔:“谁?”
佳佳望了望四周,指着一只穿越街道的猫说:“它在那儿。”
叔叔:“哦,是猫啊!那你为什么一开始不告诉我呢?”
佳佳:“我说了啊!”
接电话的安安
家里的电话响了,妈妈在做饭,就让4岁的安安帮忙接一下电话。安安拿起电话,原来是爸爸打过来的:“喂,是安安吗?”安安点了点头,没说话。爸爸没有听到说话声,感觉应该是安安,就问:“安安,妈妈在吗?”安安又无声地点了点头。爸爸又问:“安安,让妈妈接一下电话好吗?”安安再一次无声地点了点头,然后去厨房叫妈妈听电话。
为什么会这样
事实上,上述几个小故事中的幼儿具有一个相同的思维特点,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中心。“自我中心”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私自利”,而是幼儿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即幼儿常常依赖于自己的想法而非事物的客观特点,仅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外部世界,认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和自己看到的一样。心理学家皮亚杰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两个男孩去给妈妈买生日礼物,7岁的男孩选了一串珠宝工艺品,3岁半的男孩则选择了一辆小汽车,小心地包装好送给妈妈。可以看出这个3岁半男孩的行为就是“自我中心”的,因为他没有考虑到妈妈的兴趣与自己的兴趣并不相同,当然这并不是自私。此外,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与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都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故事中小班的幼儿总是按照自己所看到的形象来画画,例如,丽丽在观察觅食的蚂蚁时,她只关注蚂蚁,而忽视周围其他的东西,因此蚂蚁就是她眼中最重要、最大的形象;乐乐的爸爸工作忙,很少蹲下来陪乐乐玩,矮小的乐乐看到的更多的是爸爸的腿走来走去,所以乐乐的画中爸爸的腿占身体的比例特别大;而小叶子知道衣服是穿在身体上的,所以就直接在身体部位画了圈圈来代表纽扣,而且认为其他人也知道这是纽扣。
第二个故事中的对话让我们觉得很奇怪,佳佳和叔叔的沟通似乎存在问题,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佳佳看到了猫在汽车上抓出痕迹,她设想叔叔也和自己一样知道是猫抓的,所以一开始佳佳只说“它”爬上了汽车,还用爪子抓车,她以为叔叔知道自己在说猫。这也是由佳佳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导致的。
第三个小故事中安安的反应也是自我中心的,因为她在用点头回答爸爸的问题时,没有考虑到爸爸是看不到自己的。这是幼儿自我中心思维的一个典型表现。
心理学家怎么说
皮亚杰关于幼儿自我中心思维的实验
在皮亚杰的一个研究中,实验者将一个男木偶和一个女木偶悬挂在一条绳子上,男木偶在右侧、女木偶在左侧,并让幼儿清楚地看到;然后实验者一手拿着绳子的一头,走到一个屏幕的后面,让幼儿暂时看不到这两个玩偶,这时,实验者让儿童来预测:如果实验者向右拉绳子,哪一个木偶会首先出现。幼儿做出回答后,实验者又把木偶藏到屏幕后面,重复问相同的问题:“如果再向同一侧移动,哪一个木偶首先出来?”这个程序重复了几次,每一次幼儿的回答都非常正确:男木偶。
但实验后来发生的事情让人吃惊:幼儿最后做出了相反的、明显错误的预测!这时,研究者问幼儿为什么预测是女木偶先出来,一个最普遍的回答是:“每一次都让男木偶首先出来不公平,现在该轮到女木偶了。”
这个实验说明幼儿将自己对公平的认识注入了实验环境,表明了其自我中心的思维过程。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
自我中心是学前期幼儿思维和认知发展的必经阶段,幼儿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要选择适合幼儿思维方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具体建议如下:
(1)将自我中心的认知问题与道德问题区别开来。不能简单地将幼儿自我中心的行为指责为自私、不道德或性格缺陷,更不要随意斥责或批评幼儿。事实上,自私是以自己为中心而忽视他人的观点,而幼儿的自我中心是不了解别人会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事实。因此,幼儿本身也感觉很无辜:“明明我是对的,为什么大家还要批评我?”
(2)精心、巧妙地设计教学。例如,面对面教幼儿做操的时候,要按照幼儿的左右方位来做动作,需要幼儿活动左手,教师就要用右手做示范;将抽象的音乐意象再现为幼儿生活经验中的场景,让幼儿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欣赏曲子;教学时多提供实物和图片,尽量提供足够数量的同类型玩具、图书,避免幼儿争抢影响教学过程等。
(3)做中学的科学活动。幼儿不能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客观事物,总是相信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环境,让他们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自己推翻自己的想法,从物我不分的状态中逐渐分离出来。
(4)重视角色游戏和移情训练的价值,帮助幼儿学习换位思考。好玩的角色游戏可以让幼儿在短时间内扮演多种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而移情训练可以让幼儿思考“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办”,以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和活动。
(5)集体游戏和团体讨论。集体游戏既可以给幼儿带来游戏的娱乐,又可以引导幼儿遵守规则,在同伴交往中认识到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此外,集体游戏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讨论怎么玩更好,让他们意识到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
给家长的建议
对于父母来说,幼儿的自我中心既会带来快乐又容易让人生气。快乐来源于孩子的一些可笑的观点;生气是由于孩子对外界的一切思考都是围绕着他自己进行的,无法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和实际情况。父母需要接受孩子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要帮助孩子消除因自我中心而产生的行为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1)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以尊重为主、引导为辅。事实上,成人不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吗?有时候我们会抱怨一直不下雨,偏偏要出门的时候就下雨了;一直没有电话,偏偏准备休息时来了电话;偏偏有急事的时候路上堵车……因此,像看待自己的自我中心一样以平常心看待孩子吧,不需要次次都纠正,要知道,过了学前阶段他就没有这么多可爱的想法了。
(2)转移家庭成员注意的焦点,不要一味地围着孩子转。如果父母经常说“我不吃,全都给你吃”、“都是给你买的”、“宝宝想去哪里玩,我们就去哪里”,孩子会更加深信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又怎能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呢?用实际行动告诉他:妈妈工作时和他游戏时一样不想让人打扰,爸爸妈妈和他一样喜欢吃美味的食物,爸爸妈妈生病时和他生病时一样不舒服……
(3)通过随机的移情教育,让孩子感同身受。例如,当孩子总是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玩伴玩时,妈妈可以问他:“如果你去别人家里玩,别人不让你碰他的玩具,你会开心吗?”当妈妈生病难受需要安静休息时,妈妈可以问他:“宝宝感冒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是不是也想安静地睡觉呢?”通过这种比较,让幼儿体会别人的感受。
(4)把握要求孩子分享的“度”。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学会分享就是克服了自我中心的行为问题,虽然分享、大方、谦让是传统观点中好孩子应该具备的特点,但过度要求年幼的孩子将喜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虽然能够促进孩子的社会化进程,却可能导致其需求得不到满足,埋下心理问题的隐患。分享、中庸、和谐固然有意义,难道维护自己的权益、捍卫自己的利益就不重要了吗?孩子也需要懂得什么时候需要分享、什么时候要保护自己。
(5)让孩子体验自我中心的自然后果。比如第三个小故事中安安的爸爸,就可以在和安安打电话的时候也不说话,让安安体会一下接电话听不到声音是怎样的感觉。
……
编辑:Fay
- 相关博文:
-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安全意...空谷小鱼阅读人气:590
-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安全意...小董阅读人气:885
- 如何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空谷小鱼阅读人气:1055
-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安全意...小秦老师阅读人气:493
-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安全意...空谷小鱼阅读人气:716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呢?花语阅读人气:1033
- [园长管理]集体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快乐天使阅读人气:840
- [园长管理]如何巧妙的告知家长幼儿的缺点...mengmeng阅读人气:1695
- [园长管理]集体活动中,如何提高幼儿的规...城北太阳花阅读人气:1007
- [园长管理]寻适合幼儿的拼音或英语书籍mengmeng阅读人气: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