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班社会活动“瓶中取球”的分析与反思

作者:卢素芳  来源:江苏省靖江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3-01-28
初始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在问题情境中充分感知秩序的重要性,提高对社会行为规则的理解和认识。
2.合作探索瓶中取球的方法,提高协商、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活动准备
 
1.玻璃瓶(窄口),系有绳子的彩色塑料球若干(红、绿、黄、蓝),记录表。
2.多媒体课件:倒计时器,拥挤的情景,有序的情景,警报声。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体验活动——原始状态
1.教师先介绍游戏规则。
2.幼儿分成四组比赛。
3.记录比赛成绩。
4.讨论取球方法:怎么样取球才能又快又不挤呢?
二、第二次体验活动——有序状态
1.幼儿分组比赛。
2.记录比赛成绩。
3.获胜组介绍比赛经验。
三、联系生活,感知拥挤危害
1.观看录像①:人们拥挤着上楼梯、上火车,小朋友挤成一团滑滑梯。
师:他们做得对吗?这样做会怎么样?
小结:生活中如果像这样人人拥挤,没有秩序,既不文明也不安全,会带来很多危险呢!
2.观看录像②:人们有序上楼梯、乘车,小朋友排队滑滑梯。
师:他们是怎么做的?这样做会怎么样?
小结:他们没有拥挤,一个接着一个上楼梯、乘车、滑滑梯,文明又安全!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处处遵守秩序。
四、模拟演习,练习紧急撤离
1.讲述四川大地震中桑枣中学全体学生顺利逃生的故事。
2. 讲解“地震撤离演习”的方法。
师:当警报声响起时,我们要冷静、有序地撤离。
3.师生共同拼搭“安全通道”。练习有秩序地紧急疏散撤离。
(幼儿将小椅子拼搭成一条长长的通道,在警报声中一个跟着一个从通道里有序撤离。)
 
活动分析与改进
 
分析内容:
 
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也会说“谦让”“轮流”“一个接一个”“要有秩序”之类的词语,但在具体情境中,自我中心意识的本能还是会让他们不自觉地做出一些争抢、拥挤的行为。此生成活动主要通过瓶中取球的比赛,形象直观地向幼儿呈现拥挤的后果以及有序所带来的成效,促使幼儿加深对社会行为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将“有秩序、不拥挤”逐步内化为自主行为。但“瓶中取球”只是整个活动中的一个环节,也是这个活动中幼儿学习的途径,不适宜作为这个活动的名称。我建议课题可改为“我们不拥挤”,将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直接揭示出来,与社会领域的活动特点更匹配。
 
分析目标:
 
活动目标1和2的定位不仅能满足大班幼儿喜欢探索、挑战的心理需求,也能进一步激发幼儿在活动中自主建构规则、内化规则的积极性。目标建议改成“联系生活实际,增强规则意识,自觉维护秩序生活的美好”。这样的目标定位关注了幼儿情感、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的发展。
 
分析过程:
 
《纲要》指出,社会活动中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本次活动通过合作比赛,探索取球经验;视频比较,感知拥挤危害;模拟演习,强化秩序行为,帮助孩子在体验、比较、练习的过程中,对“有秩序、不拥挤”这一社会规则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整个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合作从瓶中取球。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两个、三个人合作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四至五个人为一组,以比赛形式呈现的合作活动还是具有挑战性的:如何解决一个球都拉不出来的问题?瓶口小,每次只能拉一个,到底应该先拉瓶中的哪一个球?如何决定谁先谁后的拉球顺序?怎样才能成为取球最快的小组……这么多的问题,不是教师简单的一次讲解就能解决的。原来的方案中只是采用了“第一次体验活动——原始状态:第二次体验活动——有序状态”,这只能解决合作过程中比较浅表的问题。因此,我建议将活动过程中的前两个环节调整为三个,循序渐进地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首次比赛:分析失败的原因
 
1.出示装有彩球的塑料瓶,介绍比赛方法和规则。
2.幼儿自选红、绿、蓝、黄颜色标记分成四组操作。
3.记录比赛成绩。
4.分析失败原因: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球为什么都堵在口?
5.讨论解决办法:怎样让球不挤在瓶口?
6.总结拉球方法:五个人不能同时拉球,要—个—个地往外拉。
 
二、再次比赛:建构取球的规则
 
1.幼儿分组尝试一个一个地拉球。
2.记录比赛结果。
3.分析取球少的原因:为什么一个一个拉球之后,一分钟内取的球还这样少?
师生共同总结:拉球时不能着急,耍看清楚球的颜色和拉绳的位置,等上面的球出来后,才能拉下面的球,这样一个接一个,速度才能变快。
4.请一个小组上来演示拉球过程,幼儿观察分析:怎样才能拉得又快又多呢?
5.总结拉球儿歌:先拉上球,再拉下球,你先我后不着急,团结协作快又多。
 
三、第三次比赛:体验规则的重要
 
1.提醒幼儿遵守取球规则,自主练习合作方法。
2.分组比赛,记录比赛结果。
3.比较三次比赛结果,进一步感悟遵守规则、互相配合的重要性。
拥挤行为常常是群体在一起活动时产生的。孩子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表现,所以在孩子得到较为真实、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再组织后两步活动:联系生活,感知拥挤危害;模拟演习,练习紧急撤离。活动采用“播放录像”的情景教学,直观展现“拥挤”与“秩序”的现实场景,让孩子在观察比较中增进对秩序的积极情感。通过演习,自然引领孩子实现由“知”到“行”的过渡。这样安排,既符合大班幼儿“自律意识初步萌芽”的年龄特点,又切合社会领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教育原则。
 
对活动的反思
 
1.以问题情境萌发幼儿对规则的内在需求。一个人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外在,而是来自于内在,内在如果没有了需求,那么这个孩子的成长就没有动力。同样的,要让幼儿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就要让他们从内心对规则、秩序充满强烈的渴望。活动开始,“瓶中取球”的游戏就成功地营造了这样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瓶口小,每次只能取一个球,而孩子求胜心切,都想在一分钟内本组能拉出最多的球。所以怎样才能取胜已经成为孩子迫切想解决的问题,这个规则是孩子自己主动想要建立的。
2.以有效提问完善幼儿对规则的自主建构。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合作行为迅速发展的时期,经过小、中班的训练,大班幼儿已经基本具备了合作意识,但由于社会认知能力、交往技能水平的限制,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水平仍然不稳定,面对复杂的合作任务,往往显得束手无策。活动中所呈现的问题情境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合作任务,所以必须将问题逐个分解,逐步解决。活动中通过提问,层层递进,引发幼儿在操作后不断反思:球为什么都堵在瓶口了?怎样让球不挤在瓶口?为什么一个一个拉球之后,一分钟内取的球还这样少?怎样才能拉得快又多呢?在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逐步完善了瓶中取球的游戏规则,并总结成儿歌,用于指导幼儿的操作实践。在第三次比赛中,幼儿能即时体验规则所带来的成效,享受合作带来的乐趣。这种自主建构的规则,带着体验,带着反思,带着试误,强化了幼儿对规则的积极情感,消化了他们原本对规则的逆反心理。
3.以案例比较引发幼儿对行为的体悟反思。社会性教育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指导于生活。在问题情境中幼儿对“不拥挤、有秩序”的社会基本规则有了比较深切的体验后,就必须于“生活的细节处紧用力”。活动中安排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组视频案例:小朋友挤成一团滑滑梯,人们拥挤着上楼梯、上火车;小朋友排队滑滑梯,人们有序上下楼梯、乘车,让孩子在场景比较中将自主建构的规则意识进一步强化,同时能联系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反思,以此指导后面的演习行为,这也是社会性教育生活化的必然途径。
 
编辑:cicy

上一篇:幼儿教师反思:详细的活动方案促使我思考

下一篇:幼儿教师教学反思:幼儿教师怎样上好公开课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新手幼师成长记
新手幼师成长记
幼儿园年终,总结什么?
幼儿园年终,总结什么?
微专题:语言,是一门儿艺术——如何妙写幼儿评语
微专题:语言,是一门儿...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