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走在教育的前头

作者:  来源:中国幼儿教师网  上传时间:2014-10-15

  
  教育应该让学生感到温暖,温暖的教育应该是爱的教育;让爱走在教育的前头,教育才是有魅力的。
  
  爱的教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却又是一个很破解很难实现的永恒话题。不过,我们会坚持不懈地追求。
  
  一、爱,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主题
  
  去年我读了德兰修女传。德兰修女矮小瘦弱,人们抬头看到的是那张皱纹纵横的脸,但她庄严的讲话,是那么质朴,又那么美妙。她创造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千亿多美金的资金,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但是她住的地方,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3套,自己换洗,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带着爱的光芒在无限的大地上行走,把无限的爱带给了穷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内心饥饿的人。她用整个人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爱与光明。因而,她成为最没有争议、最令人钦佩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成为《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所举办的大规模问卷调查中,最受青少年崇拜的人。
  
  德兰修女的一生都在爱中行走。她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爱是人类存在的理由,爱,让人类、让人生、让世界充满意义、充满和谐、充满希望。爱是一种力量。诗人但丁写道:“爱推动着日月星辰的运行。”[①]爱推动着人类的发展,推动着世界的进步。爱让我们追求高尚,追求伟大。罗素说:“高尚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②]爱是神圣的。泰戈尔说:“上帝就是灵魂里永远在休息的情爱。”[③]爱会使人的灵魂安宁、纯洁和神圣。爱是不能被要求的,它发自内心,爱要给予。正如印度商人为兰德修女写的五句话那样:“沉默的果实是祈祷,祈祷的果实是信仰,信仰的果实是仁爱,仁爱的果实是服务,服务的果实是和平。”[④]爱连接着信仰、服务、感激。爱是互相的,和平祈祷词里说:“不求被爱,但去爱。”[⑤]爱人,不求别人回报,但肯定会被人爱。我不敢说,爱就是教育,但是我敢说,爱是教育的一种力量和方式。我们要让爱走在教育的前头。
  
  遗憾的是,现代文明的不幸就是人们太爱科学,而没有爱的科学。教育要引导人们去学会爱。为此,要让爱走在教育的前头,让爱推动教育,让爱渗透在教育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爱,学会同情,学会感激,学会服务。这可能就是“爱的科学”。
  
  二、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爱的智慧
  
  中华民族是崇尚爱、追求爱、善于爱的民族,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让爱走在教育的前头,必须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寻找爱之源、爱之力。
  
  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爱,不仅是一种道德,而且是一种智慧。智慧虽是流动、灵空的,似乎不可触摸、无法实施,但却有鲜明的特点,尤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爱的智慧具体而生动。首先,中华民族的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与赞美。西方文明诞生在城墙之内,而东方文化诞生于自然的怀抱之中,因此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人与自然处于亲密的交往中,追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人与之间的和谐,因而在精神的意义上肯定生命,将死亡看作生命的转化,而不是生命的终结。“无限——有限的缝隙被爱填满”,因而生命是无限的,“无限像父亲般拥抱我们,又像朋友一样与我们散步。”[⑥]这是大智慧。庄子说:“大智闲闲,小智间间。”闲闲,宏大也,关爱宇宙,关爱人生,关爱生命,关爱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大智者对爱的理解和态度,是一种大爱。
  
  其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爱的智慧,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交往中产生爱,产生美德。众所周知,儒家伦理道德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为“仁”,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的根本。仁的造字特别有意蕴。从甲骨文到小篆,其形体都作“二人”会意,意即古人心中的人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社会关系,是“二人”的关系。爱在交往中,交往中才产生爱。仁最早的涵义是“亲人”。《说文解字》说:“亲,仁也。”又说:“仁,亲也。”亲与仁,开始主要指家庭成员间、氏族亲人间要“亲爱”。随着历史的演变,仁的涵义逐步扩大,由亲人扩展到爱人,由爱人扩展到“事人”——为他人服务。“仁爱”提示我们,人与之间要交往,不仅要亲人,而且要爱其他人,不仅要爱人,还要为别人服务。因此,爱不仅是一种情感,而且是一种能力。
  
  再次,爱的智慧还体现在反对等级歧视中。孔子主张仁爱,墨子则主张兼爱。墨子说:“兼相爱,别相恶。”别,差别、差等也;别,天下祸害之根源。所以,兼爱的核心是:爱无差等。这种反对等级歧视、提倡无差等的兼爱思想,直抵爱的本质,意义深刻、悠远。“兼爱”的智慧,提示我们爱是不能选择的,爱是面向所有人的,尤其是要爱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到后期,兼爱发展为“周爱”、“尽爱”,更强调爱一切应爱的人。多么宽阔的胸怀!平等、民主、公平的理念在“兼爱”中尽可寻找到。
  
  此外,中华民族文化表达爱的方式也是很智慧的,这就是诗性智慧。“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⑦]的确,这种诗性智慧,使我们表达爱的情感更含蓄、更简洁,但更富意蕴和广阔的想象力。在《诗经》、唐诗、宋词的吟诵中,我们都有深深的体验和久久的怀想。
  
  三、师爱:超越母爱的教育爱
  
  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至今都是崇高的、伟大的。发扬“童心母爱”的精神,对于爱的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怀疑,更不能丢弃。
  
  母爱是给予性的,是不求回报的,是儿女就得爱,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因为爱所以爱”,爱本身就是目的。教师爱应该具有母爱的特性:是学生就得爱。对学生的爱不需要理由,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学生,不求学生回报,甚至不求学生感激。值得指出的是,当今一些教师缺少母爱的情怀和精神,一些学生对爱的期盼与渴求得不到满足,情感、心理上的缺陷,不能不说和教师对学生缺少母爱存有一定的关系。在商品经济发达、物欲膨胀而人文精神被淡化的今天,提倡母爱更有意义、更为重要。母爱,是教师的天一美德。
  
  其实,斯霞的爱不仅是母爱,而且是一种教师爱。教师爱并不等同于母爱,教师爱是对母爱的超越,是教育爱。其一,教师爱扬弃了母爱中的“私性”。学生虽不是自己的孩子,但教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爱。生活中,学生往往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父母。一位高三的学生,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给数学老师写了封信。信的一开头就说:“老师,请原谅,因为我曾经骗了你。他说,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婚,我想在学校里寻找到失落的父爱。可是,教外语的男教师,因我成绩不好,当众宣布放弃我;教语文的男教师,因为我背不出《赤壁赋》,让我当众站在那儿,羞愧难当;只有你——教数学的男教师,为我添置寒衣,为我无偿补习数学——其实我的数学很好,只是为了看看你能不能给我父爱。……此时,这位教师才知道,学生也在每天考教师。这是爱的考验。扬弃了”私性“的教师爱面向所有学生,追求爱的普遍性,追求教育的公平、公正。
  
  其二,教师爱注重教育的科学性。“因为爱所以爱”固然可贵,但有可能以爱代替一切,而忽略爱的科学性,导致爱的盲目性,剩下的只有爱,而无教育。教师爱注重教育的目的,按着教育方针的规定,用爱的方式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而母爱有可能发生教育的偏差,导致孩子素质的不全面,甚至片面。教师爱注重教育的规律,从学生年龄、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个性特点出发,以平和的心态,积极的方式,循序渐进,引发学生内在力量的苏醒与生成,教育的节律更为和谐,要求更适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母爱则有可能操之过急,揠苗助长,违背孩子成长的规律,结果适得其反,爱却成了一种害。教师爱注重教育的客观性,对学生的教育既充满激情,又充满理性,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优点、缺点及发展的可能性,因而教育更具针对性,更全面、更有效。母爱则有可能一叶障目,对自己的孩子或只见优点,或则一无是处。教师爱把握了“度”的合理性,教师爱是一种科学的爱。
  
  其三,教师爱是稳定的。教师对学生的爱一以贯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爱在教育中行走。教师用爱来点燃教育的火炬,学生在爱中陶冶高尚的情感,在教育中提升爱的品质。教师爱的这种稳定性首先表现为非情境性。在不同的情境中,爱永远不会消失。情境改变的只是爱的方式、爱的形式,而决不会改变爱的的温度和深度。爱的非情境性是教师成熟的特征,是优秀教师优秀品质的表征。其次,表现为非情绪性。教师是有情感的人,情绪的变化、心理状况的变化亦在常理。但是,教师清楚地知道,在学生面前说一句话,教育就开始了。因此,教师总是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不以自己心情的好坏影响对学生的态度,不弱化对学生真挚的爱。教师爱的非情绪性,表明了教师既有爱的激性,又有爱的理性。
  
  其四,教师爱聚焦在对待童心上。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莫理斯说:“创造力就是童心不灭”,“创造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儿童品性在成年时期的延续。”法国学者波德莱尔认为:“天才只不过是借助意志的行动而被重新发现的童年。”我国学者王国维也说:“伟大的词人之所以能够写出伟大的作品,是因为他们拥有童心。”[⑧]教师爱儿童,就要珍爱儿童的童心,珍爱童心就是珍爱创造性。这是教师对学生最大的爱,最崇高的爱。
  
  四、以微小的方式生长爱
  
  德兰修女常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⑨]是的,爱的伟大,并不意味方式的伟大,方式的微小也并不意味意义的微小;爱的伟大并不在于方式的大与小,而在于方式所折射出的意义,以及这些意义累积后的结果。事实上,那些被爱火焚烧的灵魂常常是选择以微小的方式来成长的。
  
  微小的方式首先是指对那些具体的小事、细节的态度。小事不小,细节可能决定成败,业已为大家所认同。确实,教育中无小事,细节也隐藏着成功的密码,对待小事和细节态度往往反映一个人对事物意义认识的水平和程度,也往往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习惯。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不可能去干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会在每天每日平凡的生活中会碰到一件件细小的事情。这些细小的事锻造着他们的性格与品格,也检验他们的道德和智慧。所以,学生更要以微小的方式来生长爱的崇高情感和品质。
  
  微小的方式也意味着处理小事和细节的具体的办法和行为。微小的方式应该是为他人的。同情人,有一颗善良的心,帮助人,尽自己的所能,给予人,不求回报。微小的方式应该是真实的。真实的爱出自内心,是自觉的,才可能是真诚的,也才是可贵的。微小的方式应该是默默的、细腻的、不事张扬的,默默中内心充满激情,细腻中体现着细心、周到。总之,微小的方式是对人尊重的方式,因为爱的对面不应该是恨而是漠视,没有尊重,爱就可能异化为支配和占有。同样,微小的方式也是培养自己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古训早就教导我们微小方式的重要价值。
  
  “爱绝不是一种浪漫倾向”。[⑩]微小的方式引导着学生去认真地做事。一要做自己喜欢的事,用喜欢的方式做事。让孩子真正像孩子,让爱的小事产生快乐的情感和幸福的体验。二要做应该做的事。喜欢的不一定是应该的,应该的却是一定有道德标准的、有意义的。当然应该做的事也要用喜欢的方式,快快乐乐地去做。三要做必须做的事。中小学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以及八荣八耻,是学生必须做的,也是必须做好的。
  
  让爱走在教育的前头,教育就开始了;让爱走在教育的前头,教育就会温暖人心,于是教育走进了我们的心里,校园里就发生良好的教育。也许,让爱走在教育的前头,正是我们爱的教育这一难题的一种破解与追崇。(成尚荣)
  
  [①] 华资著,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2.
  
  [②] 华资著,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2
  
  [③] 华资著,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2
  
  [④] 华资著,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2
  
  [⑤] 华资著,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2
  
  [⑥] 毛峰著,神秘主义诗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1.
  
  [⑦] 刘士林著,中国诗性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4.
  
  [⑧] 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
  
  [⑨] 华资著,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2.
  
  [⑩] 克里希那穆提著,胡因梦译,世界在你心中(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7.4.

上一篇:朱家雄:俗话幼儿园课程

下一篇:国外名校是怎么办校庆的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DIY“神器”,户外玩教具让体育游戏更有趣!
DIY“神器”,户外玩...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幼儿园“虐童”事件负效应之幼师应对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