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都市中的“野”孩子——幼儿园“田园实践活动”的构架与探索

作者:王雯  来源:上海市浦东新区锦绣博文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7-11-01

  201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锦绣博文幼儿园(以下简称“锦绣博文”)成立。在规范办园、获得认可的同时为凸显特色,锦绣博文开展了“田园实践活动”的构架与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通过观察,笔者发现都市中越来越多的幼儿热衷电子产品,远离自然生态,抗挫能力差,生活能力弱。如何帮助幼儿更好地成长?基于以上背景,结合锦绣博文现有的自然教育资源,园方确立了“田园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幼儿园特色课程“田园实践活动”为切入点,进行特色课程的构架与实施,希望在都市中打造一方本真、质朴的“田园绿地”,让幼儿在其中尽情舒展、自由成长。    

    二、概念界定:何为“田园实践活动”    

    究竟什么是“田园实践活动”?笔者团队以“田园教育”为主要关键词进行了文献研究,发现在幼儿园实践层面已有不少先行者,比如南京太平巷幼儿园已探索“田野课程”十余年。但同时也发现,现有田园课程虽然在课程内容与课程形式上已很丰富,但大多停留在对“田园”较表象的理解层面(即强调自然、户外等外部环境因素),对“田园”的深层理念与内涵并没有进一步挖掘。   经过借鉴与梳理前辈经验,笔者团队对田园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定义进行了概念界定:田园实践活动以大自然环境为主要场域,以四季变换为线索,以劳作、趣探、野玩、节庆为活动内容,以幼儿亲身实践、感官体验为主要方式,尊重儿童权利,回归儿童需求与天性,持续地激发、支持、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使幼儿成为一个具有旺盛的探索劲、持久的坚持力、独特的表达心、生命的感恩情的“野”孩子。    

    三、探索与实践:“田园实践活动”是如何炼成的    

    (一)共铸“田园魂”——重塑“田园实践活动”的理念与目标    

    自2016年起,基于课程实施方案各要素的要求,笔者团队开始着手编制《田园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其中,理念与目标是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魂”,起到引领作用,奠定了课程实施的整体基调。    

    1.从三方调研中找灵感  

    幼儿、教师、家长是课程利益相关人,也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在设计课程理念与目标的过程中,园方邀请了小、中、大班共30名幼儿代表参与调研,并对全体教师以及部分家长代表进行了有关田园教育的问卷调查,对其中50%的教师和家长开展深度访谈。通过分析,笔者团队发现每个人心目中对“田园”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大部分教师和家长都能从自然场域的角度来理解“田园”理念,也有一些教师和家长提到了儿童的“权利”“自由”“尊重”“开放”等关键词。    

    2.从全员研讨中求共识    

    借助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引导技术”,通过设计提问和引导讨论过程,让众人从自发自愿的互动讨论中交流思想,达成共识。在引导员的组织与引导下,园内展开田园理念与目标的大讨论,每次讨论都聚焦于明确的问题。例如,在其中一次讨论中,教师们针对田园课程的培养目标——都市中的“野”孩子前面用哪个动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到底是用“培养”“引导”,还是“帮助”。讨论到最后确定采用“成就”,既不夸大教师的角色,也不贬低幼儿的能力。    

    3.从一线实践中理细节    

    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新问题出现了:成就都市中的“野”孩子作为课程理念,其中的“野”孩子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教师设计具体的田园实践活动时,活动目标与“野”孩子培养目标之间有断层。笔者团队受到美国高瞻课程评价体系的启发,以终为始,通过评价指标的拟定反推细化完善课程理念。以“旺盛的探索劲”“独特的表达心”“持久的坚持力”“生命的感恩情”为四个一级指标,梳理出了“野”孩子表现性评价指标,课程理念也得以细化完善。  

    笔者团队经过实证调研、反复研讨、多次实践,历时一年多,田园课程理念与目标初具雏形,具体介绍如下。    

    课程理念:成就都市中的“野”孩子。    

    何为“野”孩子?“野”孩子不是指缺乏教养、行为粗俗,而是有以下这些特征:    ·

    朝气蓬勃,不拖沓被动,具有旺盛的探索劲;    ·

    勤劳耐挫,不轻言放弃,具有持久的坚持力;    ·

    乐于表达,不扭捏趋同,具有独特的表达心;    ·

    自信乐群,不胆怯自我,具有生命的感恩情。    

    幼儿培养目标:成为爱自然、爱探究、爱他人、能劳作、能表达、能合作(简称“三爱三能”)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快乐儿童。    

    (二)齐议“田园事”—-梳理田园实践活动的架构    

    经过专家指导与实践积累,笔者团队梳理形成了田园实践活动的结构(图1),包含专门性活动、渗透性活动以及家庭延伸活动,各有侧重,共同构成田园实践活动的完整版图。    

    其中,专门性活动又称“田园30事”,是田园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锦绣博文的幼儿在幼儿园将经历或体验的各种活动,分为劳作、趣探、野玩、节庆四大系列;渗透性活动是指基于田园理念四大板块开展的延伸活动,比如在户外环境下开展角色游戏,鼓励幼儿自主整理背包等;家庭延伸活动是指单个家庭或多个家庭合作开展的田园实践活动,包括家庭四季角、野外拓展和家庭协作组活动。  

    在田园实践活动内容构架过程中,“田园30事”经历了三个版本,集中体现了园方基于实证完善特色课程方案的思路与做法。    

    1.“田园30事”1.0版本——核心组“心目中”的田园趣事    

    “田园30事”1.0版本是园长带领核心组教师以春、夏、秋、冬四季变迁为线索,划分为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龄段,一方面梳理之前开展过的田园实践活动,另一方面组织头脑风暴。这个版本的“田园30事”的主要特点是成人思维导向,即核心组基于成人视角假设幼儿可能感兴趣的事件,如小班春系列,养蚕、风车转转转和种毛豆等。    

    2.“田园30事”2.0版本——教师们实践中的田园趣事  

    从2015年开始,园方加强对“田园30事”的实证研究,发动全园教师自主认领“田园30事”中的活动主题,鼓励教师基于该主题进行活动设计与活动实施。持续两年多的实证研究,积累了自主设计的田园实践活动30余个,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全体教师参与的2.0版本。    

    3.“田园30事”3.0版本——走向孩子视角的田园趣事    

    随着田园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教师团队的儿童权利意识也在不断强化,一个问题开始浮现:“田园30事”是幼儿真正喜欢做的事吗?怎么才能知道幼儿喜欢哪些“田园事”呢?于是园方开展了“孩子眼里的田园事调查”,每个幼儿都有权利提出自己最希望在幼儿园三年中做的有趣的事,并由各班分享交流,投票表决,再汇总梳理出全园幼儿相对聚焦的“田园30事”。    

    在幼儿投票产生的“田园30事”中,笔者团队发现了问题:一是活动主题单一,主要聚焦于种植活动和饲养活动;二是有些内容的实践操作性不够,比如“堆雪人”。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团队一方面尊重幼儿“民意”,保留得票数高的活动;另一方面,结合幼儿园课程总目标以及田园实践活动目标,对活动类型进行梳理,形成劳作(包括种植和饲养活动)、趣探、野玩、节庆四个活动系列,综合幼儿投票以及原先已开展过的受欢迎的活动,梳理形成3.0版本的“田园30事”,由必选和自选两部分组成,见表1。这样的调整既保证了由课程组考虑的基于学校大教育观背景下的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也充分保障了课程建构过程中儿童的权利。    

    (三)践行“田园法”——-探究田园实践活动的实施  

    在田园实践活动早期,活动方案由园方或年级组统一制定,教师只负责执行,能动性与创造力都得不到锻炼与发挥。笔者意识到必须改进活动实施机制,具体如下。    

    1.操作导引,搭建支架  

    针对研究初期,教师对如何开展田园实践活动没有方向、束手无策的现象,在专家的引领下,结合文献搜索,对方案教学以及STEM教育等国际优秀课程方案进行学习,笔者团队把教师们实践中的各自亮点以及共性认识,梳理形成《田园教育观念导引手册》。其中田园实践“五步骤”(图2)是对教师开展田园实践活动最有指导价值的操作指南。 

    2.专题实践,全园参与  

    面对以青年教师居多的教师团队,在提供操作导引的同时,全园定期参与式研讨更能把准方向,更能有效推动。每次田园实践活动专题实践时,以年级组为单位,边做边学,边做边想,每个班级两位教师合作设计一份田园实践活动方案并加以实施。    

    3.管理制度,保障实践    

    为了推动田园实践活动实施常态化,园方拟定了配套的相关制度,如《课程审议制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制度》《田园实践活动培训制度》等。例如,在《课程审议制度》中,打破原先只有自上而下的管理流程与模式,通过每学期一次资源库内容审议、不定期进行活动实施可行性审议,鼓励教师参与讨论,并自下而上创造性地运用、选择和补充有品质的教育资源,充实、调整和完善资源库。    

    (四)同创“田园景”——营造田园实践活动的环境  

    田园实践活动开展需要环境的支持,笔者团队一直致力于在园内营造一个自然、本真、质朴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充满自然野趣的环境中浸润成长。    

    在幼儿园新一轮的环境改造中,园方邀请了小班、中班、大班共30名幼儿代表参与调研,通过观察、幼儿会议、自主摄影、绘画、地图制作、投票等方式,积累了近3万字的儿童会议记录,拍摄了700多张照片,创作了近100幅绘画作品,表达了幼儿心目中对田园幼儿园的设想,真正做到“我的地盘我做主”。接着,园方环境组立即跟进,对外环境进行重新规划,加入了幼儿设计的元素,如彩虹楼梯、雨水瓶、小书屋等。    

    园方还开展“田园一景”亲子摄影活动,鼓励每个孩子和家长一起用眼睛寻找心目中最美丽的幼儿园,并用相机定格记录下来。    

    (五)打造“田园圈”——实现田园实践活动的家园、社园互动  

    田园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建构开放、包容的家园关系,引导家长群体,联动社区资源,形成亲密、和谐的教育共同体。    

    1.开展多元互动,延伸家庭田园实践活动    

    一方面,园方在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结构中专门设置了家庭延伸活动板块。截至2016年底,已分别成立家庭四季角与家庭阅读角30多个,组织家庭协作组活动100多次。另一方面,园方开发设计了富有针对性的家教课程,包括“如何做自然笔记”“和孩子一起去野玩”“家庭小阳台创设指南”等,并为家长提供“家庭延伸田园实践活动操作导引”,家长普遍反馈内容接地气,操作性强。    

    2.利用信息平台,传播田园教育理念    

    园方以《田园风》四季刊和“田园教育”公众微信号为载体,定期发表田园教育理念相关文章、田园实践活动课程故事等,让家长能在第一时间深入了解、深刻理解。    

    3.携手社区联动,打造田园教育生态圈  

    在田园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园方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定期去幼儿园附近的文化公园开展远足活动,带领孩子亲近自然,感受四季变迁;邀请附近居民区的菜农爷爷奶奶担任幼儿园小菜地的“技术顾问”,指导孩子们进行种植实践活动。此外,园方还面向社区开展0~3岁早教,向社区辐射田园教育理念。    

    四、总结与反思    

    回顾锦绣博文的特色课程建设,笔者摸索与总结出了以下三项做法与感悟。    

    (一)百花齐放与顶层设计相结合  

    一方面,在课程实践上鼓励教师多多尝试,百花齐放,积累过程性经验,为后续梳理总结奠定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在课程构架与推进上注重顶层设计,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不做无用功。    

    (二)问题意识与循环改进不可缺  

    幼儿园课程建设并非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不断更迭与完善的持续过程。在过程中,及时捕捉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基于问题思考对策,及时纠偏调整,并再度付诸实践,重新检验……如此循环往复,才能让课程日趋完善。    

    (三)儿童权利与多元主体不能忘    

    幼儿是课程之本,在课程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参与权与发展权,认真倾听来自儿童的声音,才能做到不忘初心。除了幼儿,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家长是课程实施的合作伙伴,他们的想法与需求是课程设计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必须给予重视与采纳,方能激发后续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原载《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7.5.9~14

摘自:《幼儿教育导读》2017.08下

编辑:cicy

上一篇:“生活浸润”课程——站在新时代背景下践行“活教育”

下一篇: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基于社会文化历史的视角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