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动中教师指导的“本体性价值”

作者:林忠章  来源:莆田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上传时间:2017-06-20

  指导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技巧或手段,从哲学层面上说,其有“工具性价值”和“本体性价值”之分。“工具性价值”体现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即幼儿教师认为,儿童是张“白纸”,其所产生的“缺失性需要”的满足必须由老师所给予的,似乎离开了老师的帮助,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而指导的“本体性价值”是充分估计了孩子内在的发展潜力——“生长性需要”,教师的所作所为旨以唤起孩子对成长的“渴望”与信心、促使孩子能自主成长,这是儿童作为一个社会生命个体存在与发展的动力源。

  目前,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时会不自觉地弱化指导的“本体性价值”,其根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一味地强化指导的“工具性价值”,这主要缘于指导理念的“偏差”必然影响着指导的“价值取向”,以及幼儿教师游戏精神的缺失。二是指导策略严重弱化了“本体性价值”,这体现在:(1)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指导随意、盲目性强。(2)指导模式化、“刚性”强。教育的最大特性就是不确定性,而许多幼儿教师却仍坚持着“以不变应万变”的指导杠杆。这种“目中无人”的指导模式势必束缚着幼儿个性的自主发展。(3)指导“时机”不成熟。在孩子需要你帮助时,你要站出来,反之要“消失”得无影无踪。(4)指导角色不当。许多幼儿教师还是处于“高位”的状态来指导着学生,经常以主宰者、控制者的角色展现在孩子的面前。

  那么,要如何才能“放大”教师指导的“本体性价值”,促使孩子更好地自主成长呢?

  首先,要着眼于幼儿主体意识的重塑。要把幼儿真正看成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认知能力的社会个体、教育活动的主体。虽然幼儿受其年龄限制,在认知、能力、情感体验上还处于低级阶段,但他们也有着他们独特的处事方式、思维习惯,要正视他们,关注他们的感受、满足其心理需求。设计与组织幼儿教育活动时要基于幼儿的兴趣与动机、幼儿的直接经验和个人经验;教师指导的“聚焦”点应放在能为幼儿的经历、感悟、感受、体验,提供相应的材料准备、创造适宜的活动条件、营造幼儿心理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之上,指导的“立足点”应放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其次,努力提升幼儿教师的游戏精神素养。作为幼儿教师心里要有儿童的存在、能正视儿童,积极关注孩子的需求、与孩子建立友好、和谐的师幼关系。从教育意识上要努力去改变习惯了的那种过于强调责任、负责以至于“戴着镣铐跳舞”的生存风格,敢于去自觉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以游戏精神超越外在的功利性追求去看待幼儿的发展,不包办替代一切,让幼儿能“经风雨”。正如“安吉游戏”中所强调的教师要:“闭上你的嘴,管住你的手,睁开你的眼,打开你的耳朵。”

  第三,重构“延迟”指导策略。延迟指导之意即在幼儿不明了、完成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能立马出现在孩子的面前给予解答、帮助,而是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或给予一定的启发,让孩子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努力以获得结果。作为教师,要相信孩子,学会等待,避免孩子养成习惯性地被动获取的态度。要理性地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能以参与者、“智者”的身份与幼儿进行协调、商讨,讲究等、尊重、欣赏,以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思想对待幼儿的成长。要充分认可幼儿的能动性,敢于放手让幼儿去探索、发现,善于创造条件激起幼儿的参与热情、挑战之心。

  摘自:《幼儿教育导读》2017.04

  编辑:cicy


上一篇: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下一篇: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