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的学习加点“料”——以大班主题《海陆空总动员》为例谈材料提供的优化策略
作者:冯竹君 来源:江苏省江阴市花园中心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6-05-27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的良好学习品质,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等等。这些理念上的追求,主要通过材料来实现,因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如何科学合理地提供材料,让幼儿取之有道,玩之有趣,学之有益?我们通过解析4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阐述在区域活动中材料提供方面的优化策略,践行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一、增与减
一般认为,区域活动的材料要尽量丰富,只有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才能满足幼儿的自由选择,才能实现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但是在许多的材料中,教师如何呈现,如何控制出现时间及频率,这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即,材料适时的增与减。如大班区域活动,教师设置了4个大区域,每个区域提供了1—3种内容不同的操作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教师的材料提供是以主题的开展进程为调整依据的,4个区域的内容虽然不同,但无论是从操作方式还是材料性质来看,每个区域又都有着一定的承接性。如写生画是操作方式的相同;“我的交通工具”、“美丽家园”都是提供的环保材料,是操作材料相同;“停车场”、“军旗游戏”则是因为孩子的学习兴趣依然很浓厚,于是继续保留。
二、难与易
区域活动中的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个内容也可以有不同层次的材料提供。就如天平上的标尺,它的原点不是在两头,而是在中间,根据幼儿的能力及需求,提供同一内容领域、不同操作难度的材料。如大班益智区的“拼图游戏”,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新增添了“拼图游戏”材料,以星级标志来区分操作难易程度:★为平面的黑白图形拼图,教师提供样图,幼儿根据操作模板进行拼图;★★为平面的故事连环画拼图,教师根据故事剪拼而成,幼儿可以独立拼贴,也可以参考范画进行拼贴;★★★为立体拼图,教师将拼图放大至60*60cm的标准,并将其贴在相同大小的立方体盒子上,幼儿在多面中寻找正确的面进行拼图。
在尊重幼儿发展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我们允许幼儿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发展“,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挑战星级的出现,为所有孩子玩同一个区域内容提供了可能,同时不同难度材料的提供又考虑到了幼儿能力水平的差异,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水平进行选择,不强求孩子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的调整使每个孩子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单一与多元
所谓单一与多元,是指在区域活动的材料提供中,幼儿的操作是开放式的还是封闭式的,即完成操作的方法是只有一种还是有多种方式的。
(一)单一型的活动材料。一般以数学操作材料为主,最长见到的是关于数的分合组成之类的游戏材料,有的用花瓣颜色的区别进行分合学习,有的用图片拼接的方式巩固点数,有的用投掷雪花片的方式进行加减运算。在贯彻《指南》的实践中,我们针对大班幼儿数学学习的目标(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字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和空间关系。)通过区域活动来实现幼儿的自主探索,并在探索中不断获得经验的积累。如大班益智区的“买菜”,教师在区域中增添了许多食品包装盒,并且标明了单价,单价的呈现方式有两种,分别是点卡和数卡。幼儿根据不同的要求完成购物单,以此来巩固10以内的加减运算。从“买菜”的案例中,可以发现,教师紧紧围绕前两条目标做了文章:一是买菜的情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价格的概念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清晰,他们不仅热衷于买东西的情节,也逐渐开始关注价格的内涵,他们在比较体验的过程中逐渐感知了数字的有用与有趣,知道价格对于生活的意义。二是价格与实物进行匹配。孩子们感知了数、感知了量,更清晰地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甚至能逐渐建立起便宜或者贵的比较观念,这对孩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三是紧紧结合学习目标。购物单的出现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有一个隐性的知识巩固的过程,恰巧是这个过程,远比单一的加减法更能够吸引孩子。
(二)多元型的活动材料。在美工区、科探区等活动区域中,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没有限制玩法及操作顺序,孩子们可以自由随性地按照自己的方式摆弄材料、探索发现,并能获得他们想要的成功,这就是材料本身决定的。如大班科探区“望远镜”,教师提供了各种规格的望远镜,另外还准备了一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各种碎纸片,以及一本记录本。记录本分为两种,一种是空白的,孩子只需在本子上记录自己用望远镜看到的事物就可以了。
教师通过小小的一个望远镜,将《指南》所指出的几个关键词都关注到了:一是自然。区域环境的空间很小,为了拓展孩子的视角,教师将幼儿园的自然环境通过望远镜引进了教室,借助工具吸引孩子去观察自然。二是探究。不管孩子是先发现目标物还是根据提示去找目标物,都需要孩子不断地去调试望远镜的焦距,去发现望远镜镜片的秘密。有些孩子可能只是在摆弄望远镜,可他发现了调焦转钮,这就是成功;有些孩子能够通过调整焦距去发现更远的地方,这更是成功。三是能力。孩子的能力是在实践探索中锻炼出来的,根据观察去记录,这是一种思维整理的能力;与同伴交流、比赛,这是一种社会适应、交往的能力;坚持不懈地去寻求答案,并总结经验,这是一种逻辑概括的能力……从中,我们看到了多元型的活动材料在促进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四、猜想与验证
区域活动区与集体教学活动的区别在于学习方式上的不同。集体教学的目标是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建构并达成的,而区域活动是通过孩子与材料的直接接触,在对材料的感知、操作、改造中完成经验的架构,它的学习不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因此,要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有意义的经验,就需要我们培养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即:猜想、操作和验证。
(一)猜想。猜想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漫无目的的随想,这种猜想主要指向审美创造类的艺术领域的区域活动;一种是根据已有条件,顺着提示进行思考,寻找答案,这种猜想更多地运用在科学探究等领域的区域活动。如大班美术区。教师在区域中提供了非常多的废旧材料,这些材料都是教师与孩子共同搜集的,有形状不同的纸盒、瓶罐,各类厚薄、颜色不同的纸张,各类大小、粗细的吸管、纸杯等生活用品和一些美术创作所必须的笔、剪刀、胶水等。教师还在区域的墙壁上提供了一些主题图片,鼓励幼儿根据主题进行独立的美术作品创作。在进行这类创作时,孩子对于作品的想象往往是漫无目的的。面对丰富的材料,他们创作的作品往往比较简单,持续创作的时间也会比较短。而当教师提供了主题之后,孩子的思维就相对有了针对性,他们的猜想会围绕主题如何构建作品,如何用已有材料去创造新的物品,他们会因为有了目标而去猜想创作的方法并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从无目标的自由创作到根据自定的目标进行创作并不断完善。
(二)验证。验证是检验孩子操作是否得当,了解孩子关键经验是否建立的一个过程。《指南》提出,要提高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检验就是实现自主学习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只有掌握了自我验证的能力,幼儿才能对自己建立一个正确的评估。如大班数学区“种花”。教师提供各色花朵,请幼儿根据花盆身上的数字进行数字的分合学习。为了帮助幼儿进行自我检验,教师在每份操作材料后面附上了该数字的分合式和答案,一方面可以让幼儿进行自我检验,另一方面还能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完成学习。当孩子操作有困难时,可以自己依照答案提示进行操作,化解了孩子的学习难度。这是对孩子学习能力的一种关注,它降低了教师的指导成分,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方式。
探索幼儿园学习性区域活动材料的优化策略,是一个不断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过程。我们将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积极探究,努力践行《指南》,激发幼儿自主学习,满足幼儿个体差异的发展需要,真正将《指南》精神落到实处。
摘自:《学前教育新视野》2016.02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看完了,小孩子的学习就不用愁...紫玫瑰阅读人气:872
- 成功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XTOTO阅读人气:3709
- 帮大班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黄昏飓风阅读人气:1189
- 社会性大班主题:讲文明爱环保...gege阅读人气:1053
- 社会性课题大班主题:《我健康...gege阅读人气:1311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怎样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地瓜收到阅读人气:390
- [教师工作]老师怎么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喵喵的铃铛阅读人气:450
- [园长管理]我是一名大班的老师,怎样让孩...小蝶阅读人气:2048
- [教师工作]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呢?花语阅读人气:1020
- [教师工作]小孩子的东西总不见怎么回事惊叹号!阅读人气: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