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有效观察的策略

作者:陈颖 马丽洁  来源: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6-05-24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科学地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问题和需要,是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他们对幼儿活动的解读和介人。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以点观面,面中取点”这一观察的策略,旨在帮助教师在区域观察中能够更加有效地追随幼儿的兴趣、经验和发展,使区域活动切实发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
  一、剖析现状,发现问题所在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尊重幼儿的自主发展需求,关注幼儿多元智能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增强幼儿发展的自信心。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也能够更深入细致地解读幼儿,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了解幼儿的情感需求,了解幼儿的个性和社会性特质,从而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然而,据笔者日常观察可见,教师在区域活动观察时存在着“四无”的问题,影响了区域活动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眼中无幼儿。幼儿与成人有着不同的情感世界、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如果能从幼儿视角看待幼儿的活动现场,会发现他们原生态的心灵世界。然而有些教师在观察时常“以大人之心,度幼儿之腹”,只关注到幼儿是否按照老师指定的方法来操作,并且以为幼儿所表现的一定是出于自己主观所想的理由。比如:当幼儿在兴致勃勃地玩捣花生碎游戏时,教师只看到桌面有一些花生壳、花生碎,而没有看到幼儿在剥花生、捣花生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方法。
  (二)手中无媒介。记忆如同一个杂货铺,如果不能将“杂货”整理成清单,仅凭活动后的回忆,往往会缺失细节,模糊画面,含糊表达。因此,记录所观察的事情非常必要,而如实记录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如纸笔、照相机、摄像机等。如:某老师的观察记录上记录着中班幼儿搓毛毛虫的活动,她只简单地写着幼1先搓了一条长长的彩泥压扁,成为毛毛虫的身体,然后用短短的泥条做成毛毛虫的脚。看似该幼儿的操作比较简单。但如果细致观察,就会发现幼l已经能够完整地感知到毛毛虫身体的特征,并能细致地进行足与身体的一一对应,该名幼儿无论是泥工塑形的技能,还是对毛毛虫细部特征的表征能力都比较强。
  (三)胸中无预设。观察不仅仅是“看”,还需要思考幼儿与活动、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教师预设了解幼儿在点数活动中的个性特征,就需要重点观察记录幼儿选取材料的难易程度、点数方法、主动检查等行为,从中可以分析出幼儿的自信度、自我挑战能力、抗挫能力、细心程度等性格特点。如果老师在观察前没有预设,碰到什么便观察什么,或只看到幼儿在活动中的冲突,就无法有效地收集信息,敏锐地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教育价值和困惑,也无法及时提供适宜的支持。
  (四)事后无反思。准确地评价个体儿童,以及运用评价的结果进行课程的计划和教学,是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教师往往对幼儿发展的理论和儿童心理特点了解得不够,就现象论现象,即使观察到了幼儿的行为,也可能不知道怎么解读。因此,教师需要在观察中积累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对照幼儿的行为和其产生的背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有效的教育策略。
  二、运用策略,引领观察之路
  在幼儿区域活动时,有的教师常常忙于指导无暇观察记录。其实,如果教师能够留给幼儿充分活动的时间,留给幼儿自由取放材料的空间,留给幼儿自主发展的机会,教师就能够腾出时间跟随幼儿,观察他们的游戏过程。这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观察策略,即:“以点观面,面中取点”。
  (一)以点观面,立足典型。科学的观察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有目的、有重点地了解幼儿游戏过程中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但如果要观察得面面俱到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抓住关键目标,有重点地用合适的方法观察。一是时间。量化法提供了对幼儿行为的量化标准,针对特定目标的观察简单快捷,方便统计,一目了然。因此,我们在观察了解幼儿活动兴趣、材料使用频率、同伴交往情况等过程中,可以采取量化法。游戏开始后,教师直接将观察到的情况用符号记录在表格里,活动后再进行分析与调整。从幼儿个体在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和幼儿群体在语言区的阅读倾向性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在对表格结果进行统计之后,根据所得数据能够发现幼儿的一般状态,并对个体或群体幼儿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如可以了解幼儿选择图书的普遍喜好,教师可以采取的策略有:增加幼儿喜欢的图书,满足他们的需要;或通过教师重点指导,引发幼儿对某些图书的兴趣;添加辅助材料,支持幼儿通过操作材料激发起对图书的兴趣……二是材料。适宜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引导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获得身心有益发展。所以,材料是教师观察的重要切入点。首先,当教师投放新材料时,必须观察材料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经验,是否能体现幼儿的差异层次,是否能满足幼儿的兴趣,是否能促进幼儿的主动理解和建构。如中班上学期投放了新制作的益智区操作材料“按生长规律排序”,但教师观察统计时发现,只有一名幼儿选择。分析原因,这一材料因为规则固定、玩法单一,所以不能满足幼儿自主开放使用材料的兴趣。而且材料本身只有小鸡、小树等几种动植物的生长顺序,幼儿在之前的活动中已经操作过,不适应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需求。所以,老师需要调整活动材料,使之变得开放,顺应幼儿的兴趣,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其次,当材料投放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的观察也要持续追踪,了解材料是否需要调整。如当幼儿玩“拼梯形”游戏时,只出现上边短下边长的等腰梯形时,教师就增加了图例,如直角梯形、不等腰梯形、摆放方向不同的梯形等,引导幼儿尝试用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拼出这些梯形,帮助幼儿建构更丰富的梯形概念。当幼儿已经能熟练地用图形拼梯形之后,教师又投放了一些长短不一的牙签、小棒等,请幼儿搭梯形,提高了思维挑战,发展幼儿操作建构、理解梯形概念的能力。三是行为。区域活动具有低结构性和松散性的特点,幼儿个体在活动过程和结果中的变数增加,就提高了教师现场观察的难度。如果我们能站在幼儿的角度上,以“尊重、关怀、接纳”的态度来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努力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就会更深层次的解析幼儿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使活动内容做到追随幼儿的兴趣、经验和发展。如幼儿两两玩“五子棋”时,不时传来笑声,而且还有一桌散乱的棋子。如果我们即刻制止并要求幼儿整理,就无法了解到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当教师深人观察之后,发现是因为棋盘太小,当幼儿已经掌握五子棋的游戏方法之后,棋子越摆越多时,难分胜负,所以他们最后开心地“和棋”,把棋子故意弄乱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调整材料,提高挑战难度,满足幼儿需求。
  (二)面中取点,聚焦个别。教师在区域活动面临着时间长、空间大、对象多、观察点杂等困惑,使观察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采取“面中取点”的方法,能使观察更从容有效。当活动开始的5~1O分钟时间里,教师主要进行扫描观察,大致掌握全班幼儿自选区域、活动情绪、同伴交往等方法的情况。而在活动快结束时,教师也需要扫描观察,了解幼儿是否仍然投放持续游戏,是否产生无所事事、打闹等消极行为。在游戏的中间环节,教师可以选取一个点,重点了解某个区域或某个幼儿的游戏情况。这样既可以系统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兴趣、交往、能力、专注等各方面的动态信息,也可以深入观察与了解个别幼儿的个性品质。小毅自主选择了游戏“几何拼图”。他先把小长方形排成一横排放在底版的最上面,对齐上面的边,长度正好与底版的长度一致。然后,在它下面用两个一样大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下面放两个圆形,做成公共汽车。他又用一大一小两个正方形拼在一起,下面放两个圆形,做成小汽车。小毅把底版倒过来,把刚才拼的长长的一条长方形当成路,并重新用刚才的方法拼了一列长长的火车,圆形正好贴在长条的路上面,他在长条的下面用梯形和刚才的每一个小长方形一一对应,说是火车轨道,上面的火车在开,他嘴里还发出“呜呜”的声音。拼完图形后,他把几何图形片都放回筐子里整理好,然后去七巧板组,拿了一套,边看示意图边照着图拼了一只鸵鸟,他高兴地对我说:“陈老师,你看,我拼的鸵鸟,照着说明书拼的。不过说明书我还有点看不懂。”我说:“拼得真好,你多仔细地看看,边看边拼就会了。”他把七巧板又放回正方形的盒子里,继续照着示意图拼其他东西,直到游戏结束。
  小毅能够有计划地拼图,考虑到整体布局,每个几何图片之间的边角也能对齐,说明他做事有主见,比较细致。从拼七巧板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小毅能够有序地对应观察每一种图形的形状、方位、摆放角度等。从小毅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活动时比较专注,空间方位感强,思维灵活,做事有条理,整理常规习惯好。
    同时,我们通过记录幼儿“学习故事”,强调对真实情景中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和整体的观察评价,能够更深入持续地观察到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合作交往等状况,并分析教师对该幼儿的关注、理解、互动和回应等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切实提高了教师观察和评价幼儿的水平。
摘自:《学前教育新视野》2016.02
编辑:cicy

上一篇:为孩子的学习加点“料”——以大班主题《海陆空总动员》为例谈材料提供的优化策略

下一篇:中班学习性区域材料的投放研究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