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理念下对材料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冯雪  来源:北京市西城区洁如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5-12-23

    材料是幼儿发展的中介和桥梁,能够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隐性的支持与帮助,每天孩子们在和材料的互动中获得各种有益的经验,因此材料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教师如何认识材料、如何看待材料的价值、如何理解材料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必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游戏的质量。
    本学期我园在“玩自己的游戏、做自己的主人”的理念倡导下,创设了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即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内容或主题,分享各区的玩具材料,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自主布置游戏场地。结合区教研组关于材料主题性研究的脚步,深入班级一线,挖掘教师们的真问题真困惑,并就困惑与思考对材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一系列关于材料的研讨后,对游戏材料的价值与认识,以及幼儿与材料互动中的主动学习轨迹等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我们的困惑1:瞎玩
    每天孩子们都尽情地投入到活动中,玩着自己的游戏,但细心的老师们发现了一些现象,小班的孩子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操作材料,益智玩具、穿线玩具、各种插片、收集的果壳等,统统被孩子们拿到了家庭区,变成了做饭的原材料……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老师们不忍打扰,但又担心这样的玩法会阻碍材料价值的实现。日久了,老师的这种焦虑更加凸显,是不是这些材料真的不适合现阶段孩子的需要?是不是这些材料投放的时机不适宜?看着孩子的不亦乐乎,教师到底要怎么做?是介入游戏,回归材料的本身价值?还是满足孩子的游戏兴趣需要,继续等待观察?
    焦点聚到了材料上。在游戏中,材料到底实现着什么样的价值?它对于孩子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搜寻了众多的案例后,“轨道”玩具渐渐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它不但从另一个角度给予了答案,同时又引发了我们对于材料新的思考。
    “轨道”玩具——这个名称是我们了解了其可以实现的预期目标后所赋予的。该玩具中有各种球,可供孩子探索重力与速度的关系,初步了解了该玩具后,很多老师果断地做出结论:适合中大班孩子。但我们做了一个挑战固有思维模式的决定,把它投放到了小班,理由很简单:玩具体积大,适合小班孩子抓握拼插;组装相对简单,适合小班孩子创意组合;轨道特征明显,小班孩子容易操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伴随着质疑,孩子带给了我们很多惊喜,让老师们对于材料价值有了不同的理解。
    “轨道”玩具在小班
    对于“轨道”玩具要不要投放在小班,我们也有一些思考。一方面,这个玩具在搭建桥的时候有连接、坡度认知、上下层、对球的探索等等,这是我们对玩具的认识与理解,是玩具本身的价值,我们很自然地将其归类为“高结构玩具”。另一方面,我们关注孩子的主动发展,只要孩子运用已有经验和玩具之间建立联系,就是孩子的发展;孩子的发展是连续性的,我们断断不能将其阶段化。我们也相信孩子们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带着些许思索,该玩具放进了我班的区域游戏中。
    我们对玩具进行了初步分析.根据小班上学期孩子的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将小件的辅材暂时收整,其他材料投放到建筑区,期待孩子们的游戏。
    一开始,孩子们很自然地拿各种东西拼接,慢慢地,在说明书和玩具盒子上的图片的引导下,孩子们开始搭建桥。他们慢慢地发现连接的方式:橘红色的可以用来连接路,竖棍的可以架起高度,甚至发现了搭建起坡度后,小球能在上面滚起来。
    开展玩具分享活动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拿来了小汽车,他们发现小汽车也可以在桥上跑来跑去,每每搭建好桥后都会拿着小汽车游戏。由此,我们创设了小汽车回家的游戏情景,同时把孩子们搭建的过程拍成照片展示在墙上,孩子们的兴趣更加浓郁了。一次区域活动中,我们惊讶地发现,一个小男孩带着几个孩子竟然搭成了有上下层的桥,他们拿着小汽车在桥上绕来绕去,乐此不疲。
    在第二学期初调整区域的时候,考虑到孩子们游戏中经常会出现去哪儿郊游等情景,为了促进更好的区域联动,我们将建筑区挪到了与娃娃家相邻的地方。没有了小汽车回家的游戏情景,孩子们开始异想天开。
    一个小男孩拿着一个长长的自已用“轨道”玩具拼接的棍子,边挥舞边唱“猴哥猴哥”;还有孩子在拼接的棍子前插了一个板,兴致勃勃地做墩地的动作。于是我们思索:这个玩具真的是一开始我们认为的高结构玩具吗?带着些许困惑我们继续观察孩子们的游戏行为。考虑到安全问题,我们将玩具调整到了睡眠室。也许是因为场地的更换,也许是因为想象力的张开,孩子们每天会拿着自己用该“轨道”玩具拼按的抢、棍等进行简单的游戏,开心极了。
                   (李王月)
    从开始的路,到高高低低的路,到高高低低、弯弯曲曲的路,到手枪、冲锋枪、形态各异的枪……几个月的时间里,孩子热衷于这个玩具,并且富有个性地玩出了自己的游戏。也正是因为老师们看到了孩子与材料互动中的发展轨迹,无论是小步递进式的,还是飞跃式的,都是孩子们不断重新组建已有经验的过程,这种学习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主动、积极、有效。在“轨道”玩具的案例中,老师们收获了新的认识。
    首先,要学会从幼儿的视角看待材料。
    材料是幼儿在游戏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孩子在和材料的互动中不断发展着。在成人眼里“轨道”玩具就像是教具,它可以帮助孩子在玩中习得各种关于重力与速度的知识,教师巧妙的指导可以让其更具教育价值。可殊不知,在孩子眼里,材料就是玩具,是为我游戏服务的最好工具,只要能满足我的游戏需要,怎么玩都行。面对孩子的种种表现,教师需要尝试转变对材料的认识。
    其次,正确认识“教师预期的游戏”与“幼儿自己的游戏”。
    在看似“轨道”玩具与幼儿年龄特点不能对接的现状中,从材料对幼儿的影响,以及幼儿在其中自主自发的学习轨迹来看,孩子们所得到的远远超出了材料本身的价值。但教师仍然很焦虑,因为“孩子自己的游戏”和“教师预期的游戏”之间有差距,就是这些差距让我们左右为难。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需要我们在孩子发展与教育目标之间进行选择,到底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教师的确需要预期教育的价值,但前提一定是在解读孩子、满足需要、支持想法的基础上赋予“有效”的预期。这样,当孩子的游戏与教师的预期、与材料本身的价值不符时,教师会更加从容。
    我们的困惑2:不喜欢玩
    美工区投放了丰富的材料,各种质地的纸张、各种特质的笔、各种生活中收集的自然物、各种瓶瓶罐罐……摆了整整两个玩具柜,但孩子的表现很让人“失望”,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孩子的创作呢?我们一次次地反问自己,又一次次努力地尝试调整,都无济于事,孩子永远是在按部就班地而不是饶有兴致地操作,或是在情景的刺激下有了兴趣,但很快稍纵即逝。就在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孩子的创意制作给了我们惊喜,也让我们渐渐理解了孩子的学习轨迹。
    “酸奶盒”里的真游戏
    在支持幼儿玩自己的游戏,做自己主人的理念的实践下,我们开放了环境。在美工区,减少了范画,取消了区域主题,减少了教师的直接介入,鼓励幼儿自主参与美工活动,根据需求自主探索各种材料、制作自己的作品。可美工区越来越冷清。为此,我做了一些调整。
    首先,丰富辅材,在生活中寻找材料,如扣子、石子、瓶盖、各种果壳、各种豆类、小树枝、水果网、纸卷等;团小球、做小纸卷、撕小条;提供各种彩纸、各色小木棒、各色颜料和各种笔等。其次,丰富主材.一方面将小纸张变成大型的图形纸,如小树、喜洋洋、花瓶等;另一方面,提供真实的材料,如雨伞、风筝、蝴蝶翅膀等,激发幼儿游戏的欲望。丰富的材料让美工区变得热闹,孩子们尝试着不同的材料,但一周后,美工区又冷清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新学期开始后,幼儿园每天上午提供了酸奶。放酸奶的大盒越来越多,孩子们会怎么玩呢?我很好奇。于是将酸奶盒放到了各个区域里,孩子们使用最多的是角色区与积木区,角色区里孩子们扮演快递员用酸奶盒送快递,积木区里孩子们用酸奶盒平铺做路,搭建停车场、小桥……可孩子们对积木的使用越来越少,有时几乎没有。积木区的价值是什么?是通过操作不同形状的积木,通过搭高、平铺、拼搭了解不同形状,感知空间感、方位感,而这也是酸奶盒缺乏的。区域的创设,在考虑幼儿兴趣的同时,要思考区域本身的价值与幼儿对此区域内材料使用的情况,如果辅材代替了主材,就要考虑是否需要调整。经过深思熟虑和与孩子们交流,我们决定让积木区搬家,为酸奶盒创造出更宽阔的场地——酸奶盒区。
    曦哲在酸奶盒区拆开一个酸奶盒对我说:“老师,我想做汽车。”一旁的优优说:“我想做一个可以坐进去的汽车。”听到我们的谈话,孩子们都围了过来,纷纷说着自己的想法:“汽车要有灯,还有后视镜”“还有标志呢,我爸的车就是雪铁龙”“老师,我想做坦克,可以打炮的”……我们决定尝试制作汽车。孩子们在班中发现了一个大纸箱,决定用其做车头,又找来小瓶盖做车轮,车轮粘了满满的一排,左右对称的个数。洪林提出:“这是坦克,坦克有这么多轮子。”经过孩子们的改装和寻找材料,汽车变成了坦克车。
    宸宸固定坦克上的炮筒时,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我走到他身边说:“需要我帮忙吗?”基于我对小班幼儿的了解,当我提出要帮忙时他会将所有材料交给我由我完成,所以我也做好了替他完成的准备,但我得到的回答竟然是:“需要,你帮我扶着。”宸宸的回答让我既惊讶又感动,在孩子们玩着自己真正的游戏时,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做什么。
    第一个坦克车成功后,孩子意犹未尽,紧接着几天,孩子们又尝试着做了长颈鹿。长颈鹿是孩子们用牛奶箱制作的。牛奶箱的出现让他们的思路更加开放,他们开始寻找各种可用的材料,如饮料瓶、薯片桶、卫生纸卷……渐渐的.酸奶盒的朋友也多了起来,孩子们还为它们的家取了新名字“小盒子大创意”。
    在我准备将制作完成的长颈鹿收起来时,椒椒和慧慧提出还没有做完,说:“我们要给长颈鹿涂上黄色还有斑纹。”长颈鹿的出现让美工区交得热闹起来,四名女孩将长颈鹿身上涂满了黄色,又尝试用各种笔在长颈鹿的身上画圆圈、画线条,一会儿又找来了褐色的卡纸,撕成小片粘贴在长颈鹿的身上,贴完一整张纸后,又找来了扣子、羽毛、纸卷粘贴在它的身上,尾巴上竟然是黑豆扣子的有序排列!孩子们讲解着:褐色的纸是它的斑纹,扣子和羽毛是它的头花.尾巴上也插着漂亮的小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做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坦克、飞机、长颈鹿、台灯……制作完成后,美工区的孩子们会热闹地装饰着它们,使用了各种材料。工具的使用也不再是难点,孩子们在制作中尝试着不同的工具,并主动寻求帮助。
                  (刘嬖)
    案例中孩子的表现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首先,孩子的发展源于日常点滴经验的积累。
    在上述案例中,老师从开始的愁到最后的惊讶,真实地感受到了孩子的力量,它带给了大家一次又一次惊喜与感动。孩子的力量来的绝非偶然或巧合,是整整一个月中,通过反复摆弄拼搭,对于盒子的特性不断感知后获得经验,正是这些宝贵的经验让他们在后期的制作中游刃有余。老师们在教研最后,深深地感受到,不论是什么样的材料,孩子都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去熟悉和感知它们,不断获得经验,而这些经验都是他们日后创作最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其次,理解“玩游戏”和“玩自己的游戏”的区别。
    之前,对于这样的说法,老师能理解但并不能够接受:“每天孩子不是都在玩自己的游戏吗!”但当看到“酸奶盒子”案例中孩子的表现后,老师们对于“玩游戏”和“玩自己的游戏”有了不同的界定。孩子“玩自己的游戏”后出现了多种积极的表现:持久性、坚持性、主动查找资料、主动寻找方法、主动分享表达……教师之前对于美工区的几次调整都没有激起孩子更多的游戏兴趣,主要原因是那些都是教师在设计、主导孩子的游戏,这并非是他们真正的需要。对于酸奶盒子的创作,是孩子的真游戏,一方面有教师的支持肯定,更重要的是他们愿意尝试。
    最后,教师的支持需要随影而行。
    在案例中,教师们深深地感到了自身的价值。其实,当孩子玩起了自己的游戏时,教师需要用欣赏的眼光不断观察、了解、分析、判断、跟进,相信孩子们的潜力与实力,静待花开。而教师观察什么、了解什么、分析什么,还很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索。因为只有真正找到了孩子发展的主线,我们才会给予最有效的支持。
    材料是一种工具,它带给孩子无限发展的可能,孩子在反复操作、探索中获得新经验;材料是一种媒介,它让教师更加清晰地了解孩子的发展轨迹,以便于更加适宜地跟进支持,给予孩子自由、自主发展的机会。
    在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中,我们对于材料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这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的研究仍然在路上。
摘自:《学前教育》2015.12
编辑:cicy

上一篇:《指南》指引下的大班幼儿区域自治“四原则”

下一篇:浅谈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让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