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情墙”的那些事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5-12-16

    3~6岁是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引导幼儿管理好自已的情绪呢?我发现很多幼儿园都创设了“心情墙”,觉得这个方法挺不错,不但可以引导孩子学习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方便教师及时发现孩子的消极情绪,从而帮助他们进行调节或加以疏导。于是,我借鉴同行的办法,尝试在中班活动室创设了一面“心情墙”。“心情墙”以亮丽的色彩为背景,贴上全班孩子的照片,每张照片旁边设有一个挂钩,挂着每个人的心情牌。心情牌是圆形的,正面是笑脸图案,反面是哭脸图素。我要求孩子每天早晨到幼儿园后就去翻一下心情牌,开心就翻到“笑脸”那面,不开心就翻到“哭脸”那面,而我会在晨间锻炼、自由游戏等环节,找一些孩子尤其是那些翻了“哭脸”的孩子,请他们聊一聊自已的心情,也会有意识引导孩子们去关注同伴的心情。一开始,孩子们对此很感兴趣,每天翻心情牌都很积极,也很愿意和我说说镪们各自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可是,渐渐的,我发现了一些问题。我在和孩子聊心情的时候,孩子们说的不开心的事都差不多,不外乎是早晨家里发生的或是采园路上发生的事,比如,他想买的玩具家长不给他买,家长让他做的事他不想做,想好要带到幼儿园来的东西忘了带,等等。有时我很难分辨清楚到底怎么回事,也就难以做出合适的回应,怕回应得不好反而产生负面效果,所以也就谈不上帮助他们调节情绪或对他们的情绪加以疏导了。同时,我发现时间一长,有的孩子翻心情牌也不那么积极了。有一天我观察到好几个孩子在“心情墙”上显示的是“笑脸”,但其实他们根本没有去翻。我叫住阅阅,问她为什么没去翻牌,她说:“我每天都很高兴的,不用翻了。”我又问楚楚,她说:“我现在没什么开心的事,也没什么不开心的事。”看来,“笑脸”并不意味着孩子真的开心,可是,一个班30多个孩子,我的确做不到每天一个一个去询问。我也发觉有的孩子遇捌心情变化时会去翻牌,但我不可能老盯着“心情墙”,所以也就只是偶尔撞见过几次并抓住机会和他们谈了谈,但大多时候我是等到孩子们离园后在整理树料时才发现莱令孩子的心情牌和早晨的不一样了。总之,我觉得我并没能充分发挥“心情墙”应有的作用。
    您的班里有这样一面“心情墙”吗?您是怎样利用它引导幼儿学习情绪管理的呢?对于培样幼儿的情绪能力,您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读者观点
    和单一、模式化的指导说再见
    教师创设心情墙的初衷是帮助幼儿识别和表达自身情绪,逐步提高对情绪的敏感性,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原因可能是心情墙未能反映幼儿情绪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样的环境创设自然难以承载隋绪能力培养的重任。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我们在引导幼儿表达情绪时不能单一地依靠心情墙,而是需要多方互动、多管齐下。
    1.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而调整
    不少教师习惯于在新学期一开始就把心情墙等墙面功能区设置好,一学期甚至一学年都不变,但事实上这种模式化的环境无法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难以长久吸引幼儿的关注。
    在心情墙上翻脸谱是一种提高情绪识别能力的途径,但其实幼儿更多地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脸部表情来识别情绪的。教师不妨在心情墙边上设置几面小镜子,引导幼儿看看、说说自己在不同情绪下的表情变化;投放纸和笔,供幼儿自己补充个性化脸谱,渐渐地,幼儿就会画出各种表情脸谱和人物动态。教师也可以让他们尝试画画一天的心情变化图,说说心情变化的理由。
    2.教师的指导要及时跟进
    幼儿的情绪具有易感性,教师可以尝试在每天展间谈话或过渡环节中请几个幼儿在集体面前分享开心的事情,让快乐走进每个人的心灵。
    对于不开心的孩子,教师宜采用个别交流的方式,认真倾听并给予认同。案例中教师发现幼儿来园时的不良情绪多来源于家里和路上的经历,就可以引导幼儿说说遇到这样的情况如何向家人表达,逐渐学习用生气、难过、害怕等丰富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我不喜欢你骂我”“你这样做我很生气”“我怕小朋友说我”等。若问题具有普遍性,教师可以开展小组或集体讨论,鼓励幼儿谈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引导他们尝试换位思考、移情体验,从而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学习控制情绪。
    3.与其他活动整合
    心情墙的创设和利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部分。因此,要发挥心情墙的作用,还需要和其他活动整合。如,在开展主题活动“我和朋友在一起”时,让幼儿“画画自己的好朋友”,观察好朋友的表情,体验好朋友的情绪情感;说说、画画让自己开心(或生气)的事,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制作“心情转盘”,猜猜好朋友的心情,讲述自己的感受,知道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等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社会交往情境,在游戏中获得情绪控制能力的发展。如,一天,琪琪因为妈妈不给她买芭比娃娃而闹情绪,但在娃娃家扮演妈妈时,她抱着布娃娃说:“宝宝,家里的芭比娃娃已经很多了,咱们不买了吧。”她还摸摸布娃娃的头,称赞道:“乖孩子,你真棒!”
    幼儿良好的情绪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的。因此,教师应与家长合作,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孩子倾诉,用适宜的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
          (浙江台州 高美娇)
    教育不可“作茧自缚”
    为什么案例中的教师会遭遇困顿呢?下面我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第一,心情变化本是生活中极其自然的事,教师却硬要将它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要求幼儿来园第一件事就是去翻心情牌,这不是把简单的生活弄得复杂,给了幼儿一种
新的“束缚”吗?
    第二,教师发现时间一长幼儿对心情墙就不再感兴趣了,为什么呢?首先,这种形式缺乏内在价值的支撑,因而不可能真正地、持续地吸引幼儿。其次,正常入的情绪在大多数时间里是处于平静状态的,没有什么特别开心的,也没有什么非常不如意的,幼儿也是如此,因此也就没什么必要每天去翻心情牌。
    第三,教师为自己做不到时刻关注心情墙上每个幼儿情绪的变化而纠结、苦恼,我认为教师真正需要做的是观察鲜活的幼儿,尤其是要观察个别幼儿表现出的“特别”的情绪,不能刻板地只以心情墙为依据。另外,教师也应认识到情绪问题是带有一定隐私性质的,即便幼儿天真无邪,也不见得都愿意公开,且每个幼儿的表达方式也是个性化的。所以,让幼儿一有情绪变化就去翻牌和让教师时刻注意幼儿是否翻了牌,这对于幼儿和教师都是勉为其难的。
    第四,教师设立心情墙的初衷是了解幼儿的情绪,帮助幼儿学习情绪管理,但这不是说幼儿每次出现负面情绪时教师都需要介入,有时幼儿自己就能平复情绪,有时可能会受同伴的影响而使情绪变得积极。教师除了在活动中随时观察外,还可以提醒幼儿有什么不高兴可以找老师、好朋友聊聊,画一幅画,到“情绪小屋”去呆一会儿……这才是真正在引导幼儿学习情绪的自我管理。
    总之,教师在纠结于心情墙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时,不妨回归原点,反思一下:心情墙到底有什么“应有”的作用?难道一定要孩子表现出特别的情绪吗?有了情绪变化一定要通过心情牌来表达吗?
    我主张,幼儿的生活原本就该是自然流畅的,不必有那么多无端的程序和规矩。教育有时不如粗放一些,过于刻意和精细化的教育,无异于“作茧自缚”。
          (山东济南 常瑞芳)
    让心情墙发挥效用
    我园也创设了与案例中类似的情感教育环境,它是我园情绪能力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让这一环境发挥效用的。
    1.变化着的心情角
    根据各年龄段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目标,心情角的设置可各有侧重。
    在小班,我们主要是提高幼儿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和识别、表达能力。为此,我们提供了与案例中类似的情绪脸谱。在后期,我们会根据幼儿的需要逐步增加平静、害怕、愤怒等多样化的情绪脸谱。我们设计了心情骰子,幼儿可以通过掷骰子游戏认识骰子上画着的不同表情,学习有关情绪的词汇。我们张贴各种有关情绪事件的图片或照片,引导幼儿感知其中人物的心情。这些图片或照片有的选自幼儿熟悉的故事,有的来自他们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并会时常更换。我们还投放了特蕾西·莫洛尼创作的一套儿童情绪管理绘本,绘本中的小兔有着与孩子们一样的经历和体验,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阅读小兔的故事,观察小兔的表情,猜测小兔的心情,模仿小兔良好的情绪表达方式,还把自己的心情故事讲给小兔听。
    到了中班,为了促进幼儿学习理解他人的情绪,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创设了“我和我的朋友”的情境,将幼儿的心情脸谱两两配对,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幼儿与配对的同伴一起活动,感知真实情境中同伴的情绪,从而体会和理解他人的情绪。
    到了大班,我们则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习调控情绪。我们将心情角创设得更为温馨,投放了可以播放舒缓音乐的录音机,《生气汤》《我的感觉》等有关情绪管理的绘本,教幼儿如何化解消极情绪的图文并茂的小锦囊,以及纸和笔等。幼儿出现消极情绪时,可以在这个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里,通过倾听音乐、阅读绘本、写写画画、向好朋友倾诉等方式来调节情绪、平复心情。
    2.教师要做有心人
    要想真正发挥心情角的作用,不开教师的有效观察和灵活指导。我们除了在活动中敏锐观察外,也可以通过心情角的情绪脸谱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进而以尊重接纳幼儿的情绪为前提,根据幼儿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即时介入,还是先密切关注,稍后再进行适宜的引导。
    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鼓励幼儿到心情角表达心情外,还设置了集体表达和分享的时间,如来园时、自主游戏后、离园前等,此时,教师生动的自我情绪表达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我们还会捕捉典型的情绪事件,生成相应的教学活动。如,我们发现,玩具忘带了、下棋输了、同伴闹矛盾了等是许多孩子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围绕这些情绪事件,我们设计和开展了“幸运的我们”“理解棋”“魔语”等专题活动。
    总之,心情角的有效运用需要教师心中装着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目标,如此,心情角才会成为孩子们想去、喜欢去,并对他们情绪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地方。
    三言两语
    幼儿提到“我现在没什么开心的事,也没什么不开心的事”时,教师就应意识到原有的心情牌不足以表达复杂的情绪了,接下来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需要,增加其他的心情牌,比如惊讶、激动、恐惧、愤怒、厌恶等,甚至单就“笑脸”也可进一步细分。在识别自己与他人各种复杂情绪的过程中,幼儿能提升对情绪的观察、分析能力。随着活动的深入,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幼儿尝试将自己的情绪直观地表达出来,比如用旋转式的线条来表达烦恼,用爆炸式的图案来表达愤怒,用红、蓝、绿等不同颜色来分别表达愤怒、忧郁、愉悦等。教师可以将全班幼儿在心情墙上的头像拼成一个爱心的轮廓,中间贴一些开心时刻的照片并时常更换,平时可利用过渡环节和幼儿一起回忆照片中温馨甜蜜的时刻。当然,强化积极情绪并不意味着回避消极情绪,恰恰相反,教师要接纳幼儿的消极情绪,并寻找合适的疏导渠道,比如设置情绪宣泄涂鸦墙等。
              (北京 刘利美)
    对孩子表情、行为最直接的观察才是教师了解孩子情绪状态最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体会和分享各种情感,让他们感觉自己并不孤单。同时,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习和掌握一些转移、缓解或控制消极情绪的方法。比如,孩子愤怒时,可以引导他们尝试深呼吸,想象一下自己喜欢的场景,或做一做运动;孩子伤心时,可以引导他们向好朋友倾诉,或听一些节奏欢快的音乐、讲一个笑话……只要我们真正愿意与孩子平等地交流他们的情绪情感,就能走人孩子的心灵。
       (云南蒙自 倪燕飞)
摘自:《幼儿教育》2015.11
编辑:cicy

关键词:心情墙

上一篇:关于“心情墙”这件事

下一篇:用信息技术“点亮”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