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区域游戏探究四步曲
作者:高云 来源:北京市棉花胡同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5-12-03
在以往的区域游戏指导中,教师总是习惯在学期初帮助幼儿创设好区域环境,准备好游戏材料,设计好游戏主题或内容,规定好游戏规则,幼儿只需进去玩就可以了。在指导中,教师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心中预设的目标或期待去指导幼儿的游戏,把握游戏的进程。在这样的游戏中,很难看到幼儿的自发游戏,活动区成为了孩子们变相完成学习任务的场所。
深入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改变了我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指南》中强调:“自由、自发和自主是游戏的本质特征,而这三个‘自’,意味着每个幼儿都是在自己的水平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活动的。幼儿的个体差异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因此,教师从不同幼儿个体出发所进行的指导也将是有差异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天生就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幼儿主动参与的活动才可能发生真正的学习与发展。
为了让区域游戏真正“玩”起来,我们尝试抛弃旧有的观念和指导模式,取消了条条框框的游戏规则,创设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即开放的时间、空间、玩具材料、游戏主题和内容。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内容或主题,分享各区的玩具材料,按照幼儿需要和愿望自主布置游戏场地。我们期望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第一阶段:全面开放,接纳一时之乱
“开放”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幼儿的游戏开放了,问题却也接踵而来。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游戏规则,幼儿玩得一片“混乱”,玩具材料乱拿乱放,争抢材料现象时有发生;幼儿到处游走,毫无专注可言。老师们陷入了困惑中:这样“开放”到底对不对?游戏混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幼儿在这样的游戏中能有学习和发展吗?
基于老师的困惑,我们开展了区园联动教研活动。在讨论中,老师们首先将问题聚焦在“要不要制定规则,怎么制定上”。有的老师认为,应该恢复区域游戏规则,让孩子在自己选择的区里踏踏实实地玩。尤其是大班现在面临幼小衔接,更应该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有的老师则认为,我们过去的规则虽然是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制定的,但更多的是老师依据自己心中的目标引导幼儿制定的,实际上还是老师的。以往我们制定规则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常规,更好地管理班级活动,老师往往是未雨绸缪,提前用规则帮助幼儿避免了很多问题的发生。幼儿从小班就已经被“规则化”了,他们能清楚地说出这些规则,但从目前的“混乱”可以看出,它们并不是幼儿真正需要的规则。甚至这些规则已经影响了幼儿的自主游戏,影响了幼儿的主动发展。
在争论中,老师们有了很多观念上、思想上的碰撞,开始深入思考规则与幼儿自主游戏之间的关系。但是,必要的规则是保证幼儿良好游戏的前提,如何让孩子们自己意识到规则的重要和有用呢?老师们决定不急于和孩子们讨论规则,让问题都暴露出来,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游戏中的问题。而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静下心来观察解读孩子的行为,了解幼儿真实的想法,分析判断幼儿的需要,再从中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阶段:观察幼儿的行为,探求混乱背后的真实需求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第一类:自主选择了游戏区和游戏内容,但却总是东张西望,不专心;
第二类:四处溜达,这看看,那看看,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第三类:频繁更换玩具或区域,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
第四类:有自己想做的事,能专注做自己想做的事。
面对幼儿的不同表现,老师开始个别化的观察与跟踪指导。第一类幼儿,老师发现他们主要是基于以前游戏模式的惯性,习惯性地选择一个玩具开始玩,但心里又在猜测“老师真的让我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了吗”,处于观望的状态;第二类幼儿,已经习惯了老师指定游戏主题,没有了老师给指定的游戏内容或主题,自己不知道玩什么;第三类幼儿,想要尝试各种游戏材料,尤其是以前没有机会玩到的材料,这次都要一一尝试;第四类幼儿,独立性较强,有自己的想法,并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玩。
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老师们了解了幼儿的真实反应,同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老师们意识到以往的条条框框和包办代替限制了孩子的真实想法,使幼儿缺乏了自主游戏的能力。那么如何重新点燃幼儿自主游戏的热情,激发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呢?
第三阶段:给予个别化的支持,满足自主游戏的需要
在教研讨论中,老师们一致认为不能一刀切,要针对不同幼儿的反应给予个别化的支持与指导。如,大班孟老师从第四类孩子入手,利用区域游戏分享的环节,请这些小朋友分享自己的游戏计划、游戏中的发现、有趣的事情或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间接地向孩子们传达,老师期待每个小朋友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计划去游戏,并认真专注地做事。对于第一类观望的幼儿和第二类四处溜达、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幼儿,孟老师则在活动区游戏开始前,和小朋友讨论“想要做的事”,帮助幼儿慢慢养成做事前先思考、制定计划的习惯。对于第三类频繁更换玩具材料的幼儿,孟老师采用适当介入幼儿游戏、充当幼儿游戏玩伴的指导策略,引导幼儿探究材料的玩法,不断提出新的挑战,鼓励幼儿克服困难,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感。
在老师这种个别化、有针对性地支持指导下,我们发现孩子们开始彰显出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兴趣爱好。有的喜欢做手工,有的喜欢搭建,有的喜欢拼插,有的喜欢表演。有趣的
是,有的小朋友开始三五成群地自发组建起自己的游戏小组,围绕几个人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例如,在大班拼插玩具区,对飞机感兴趣的四个小朋友运用拼插材料拼插了很多战斗机,然后用这些战斗机在活动室里开展起了军事演习。
令老师们困惑的是,在拼插区,幼儿不去拼插作品而是用作品相互冲撞,相互打闹,这样违反常规的活动,可以吗?孩子们能够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学习与发展吗?带着这样的困惑,教研组和孟老师一起关注着孩子们的游戏进程,并适时地给予孩子支持。当孩子们想要拓展他们的游戏空间时,老师为他们腾出了一块空地;当孩子们提出想要了解更多的军事武器时,老师带着他们来到军事博物馆参观;当孩子们提出想要搭建军事基地时,老师和他们共同收集所需要的材料;当孩子们希望进行一次军事武器展览时,老师鼓励他们自主筹备。(详细案例见本期《结构区里的战斗游戏》)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源于幼儿的想法,在幼儿的兴趣中逐渐深入,自主地发展着。通过这个案例的实践与深入讨论,老师们理解了开放性区域游戏的内涵,我们开放的不仅仅是游戏规则、游戏材料、游戏主题、游戏的时间与空间,更重要的是开放了幼儿的思维和学习过程。
第四阶段:共同重建游戏规则,实现有秩序的自主游戏
在游戏中,孩子们的想法越来越多,需要的材料也越来越多,他们根据自己的游戏需要从任何区域选择材料。一次观摩活动中,大班的小朋友们把各个区的材料拿来拿去。一会儿,棋类区的小朋友嚷嚷起来:“我们的棋子怎么不够了?是谁拿走用了?我们都没法玩了!”建筑区的小朋友也埋怨:“我们的长木板本来就少,还被拼插区借走搭军事基地了,我们怎么搭建我们的城堡呀!”孩子们的矛盾与问题越来越多,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游戏。看来是重建规则的时候了。
那么,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规则?由谁来制定游戏规则?在教研中,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老师。由老师来制定,显然不可取。由孩子自己来制定,幼儿会更容易认同,在活动中也更加会主动去遵守。
在一次活动区结束后的分享环节中,孟老师把自己看到的现象客观地说了出来,并请小朋友谈谈自己的感受。棋类区和科学区的小朋友说,有些材料不能借走使用,因为是成套的,缺了一个就没法玩了,比如棋类和科学实验材料。建筑区的小朋友说,如果想用别的区的材料要和正在玩的小朋友商量,人家同意了才能拿走。美工区的小朋友说,我们在桌子上和地上总能发现胶棒、剪刀之类的工具,借走的材料用完之后要归还到原位,不能乱扔。拼插区的小朋友说,我们的材料总是不够用,需要大家帮我们共同收集废旧材料,可以建一个“公共材料区”,把大家收集到的废旧材料都放在这,谁想用都可以拿来用。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游戏感受、游戏经验提出了很多建议,慢慢形成了一些大家认可的材料使用规则。老师把孩子们的建议与解决的办法一一记录了下来,孩子们又配上图画,贴在了区域中,新的规则就这样逐渐形成了。
在这一系列的教研活动中,老师慢慢变化着。老师们开始用一颗开放的心去关注幼儿的自主游戏,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游戏想法,接纳不同幼儿的游戏行为,发现孩子们的兴趣需要,理解孩子们的学习特点和方式,并不断地给予有针对性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在哪儿玩,按照自己的节奏小步递进地向前发展。
摘自:《学前教育》2015.10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每月区域游戏调整×(四月)树叶沙沙阅读人气:734
- 区域游戏记录(小班)树叶沙沙阅读人气:911
- 挖掘绍兴本土文化资源开展幼儿...空谷小鱼阅读人气:1073
- 浅谈幼儿园区域游戏小董阅读人气:1032
- 区域游戏记载(中班)树叶沙沙阅读人气:828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就只有指幼儿...小蝶阅读人气:1004
- [园长管理]幼儿园的区域游戏为什么要创设...不爱豆腐阅读人气:546
- [教师工作]区域游戏为什么要创设情境?mengmeng阅读人气:1627
- [园长管理]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怎么组织云眉阅读人气:4089
- [教师工作]求体育游戏!爱上爱情阅读人气: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