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礼有节做好家园工作

作者:姚秀美  来源:江苏省如皋师范附属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5-04-19

    国庆节放假后各地各单位都将作息时间做了相对的调整,我们幼儿园也不例外。上午时间不变,下午来园时间和放学时间向前调整了半个小时。节前和节后我们都通过校讯通向家长朋友发了信息。
    节后开学第一天,放学时,沐然小朋友的家长迟迟未来接孩子,想必第一天调时间,家长有些不适应。我们两位老师和保育员老师本着职业精神,耐心地等待家长,顺便将明天要用的教玩具整理一番,安排沐然小朋友在旁边玩会儿玩具。时过约40分钟左右,我们做好了教玩具,看看旁边:“沐然哪儿去了?”保育老师说:“刚刚还在这儿玩玩具呢?会去哪儿?”我们三位老师分头到楼上楼下找了几遍,没找着。“肯定有人接走了。”我们三人一致认为,因为现在孩子上中班了,已经知道简单的道理:没人接不会随便走的。即使私自走到幼儿园门口,也会被保安叔叔送回班的。那么,到底谁接了,怎么没和我们说一声呢?我们首先拨通沐然妈妈的电话,没人接听,又拨通沐然爸爸的电话,告诉她爸爸,让他与孩子妈妈联系一下,看孩子是不是她接的。过了一会,沐然爸爸回电话说已被她妈妈接走了。我们三个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但我们心里也纳闷:沐然妈妈啥时接走孩子的,我们三位老师都没离开教室,怎么没跟我们招呼一声呢?
    第二天,通过孩子我们证实了昨天确实是妈妈接的,我们告诉孩子,因为你走没跟老师打招呼,让老师找了好久,以后走一定记得跟老师说,孩子点头。这天班级QQ群里出现了这样聊天记录——
    沐然妈妈:老师,昨天沐然放学自己走出来了,我因为忙,去得比较晚,问她:“怎么一个人在外面,就剩她一个人了吗?”她说:“是的。”我就带她走了。不好意思啊,跟她说过了,下次要等人去接,现在外面太乱了。前天泰州不是有7岁女孩被害吗?太可怕了。
    后面有一些不明情由的家长附和着,一起谈论最近发生的失踪儿童案例。我们老师看了这段聊天记录,心里颇不是滋味,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但怎么说能让家长明白缘由、理解我们的苦心,让当事的家长知道因为自己的不告而别而给我们带来的困扰呢?
    【案例分析】
    每个人做任何事惯常的思维都是从自身考虑,案例中的孩子妈妈也不例外。她因为自己接来迟了,发现孩子一个人在教室门外,以为老师不在或走了,情急之下,拉起孩子就走。在此,她没有反思自己来迟了给孩子和老师带来的烦恼,更没细心地带孩子走进教室看看,此时到底是孩子一个人,还是老师们和孩子在一起等待。细心的妈妈就不会发生这种不告而别,胡乱猜想,导致出言伤人的现象。作为老师,遇到这样的事着实觉得有些“吃力不讨好” (利用下班时间等家长接孩子),最终反而被误以为玩忽职守(不顾孩子安全,放任孩子一人走出教室)等等。
    从做好家园工作的角度出发看这个问题,首先,家长的误会是有其原因的,家长接孩子时确实看见孩子一人在教室门外,而未看到有教师陪同。因为,一般放学时孩子都是在老师的视力范围之内。其次,作为教师应该反思,因为时间太久家长未来接孩子,老师疏于忙着准备教具,对孩子关注得自然就少了,而且总觉得中班的孩子了,走时会跟老师说的,当孩子走出教室的一瞬间,老师未有所发觉,这是老师应该检讨的。
    【解决策略】
    以下是我梳理的一段话,发在QQ群里。
    姚老师:不好意思,沐然妈妈,今天上了半天课,中午又值班,刚看到你的信息。我们始终把孩子在幼儿园的安全放在首位,没人接的孩子是不可能通过大门口的。昨天的情况你可能有所误会。你接迟了,最后只剩下一个孩子,我们三位老师一直等在教室,我和张老师在忙着准备第二天的教具,让你女儿在一边玩玩具。她等了好久,可能有些不耐烦了,跑出去看看,正好见你来了。看不到沐然,我们三位老师楼上楼下找了半天。我想,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无论在幼儿园或在家,走时应该跟大人打个招呼,这既是礼貌,也是做好安全的一个方面。你说呢?
    沐然妈妈:不好意思啊,孩子的安全我们一起努力,老师辛苦了。
    如上所述,我一方面向家长描述具体的情况,另一方面对家长和孩子提出希望和要求:“我想,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无论在幼儿园或在家,走时应该跟大人打个招呼,这既是礼貌,也是做好安全的一个方面。你说呢?”言辞和蔼,像和一个朋友在交谈,不会让家长觉得有居高临下之气,同时又达到警醒家长的作用:做好安全工作是我们家园的共同工作,需一起努力。让家长从这次的事情中,找出由于自己办事不力给他人带来的麻烦:“看不到沐然,我们三位老师楼上楼下找了半天。”为以后更好地做好幼儿安全工作提供了保障,也为其他家长朋友提供了一次学习机会。
    此后一段时间,明显地觉得家长朋友们接送孩子及时了,并多了一份交代:礼貌告别。沐然小朋友更是比以前多了一份礼貌,非跟三位老师道别了才离开。同时,我们老师在教育幼儿的同时,也站好自己的岗位,在岗时间保证让每个孩子不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确保孩子的安全。
摘自:《学前教育》2015.04
编辑:cicy

 

上一篇:家园合作缓解焦虑

下一篇:由家长参与亲子活动引发的思考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