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蒙氏”教室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
作者:姚晓华 来源:普陀区中远博士娃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01-24
“蒙氏”教室是我园实施蒙台梭利课程的专用教室。蒙台梭利课程的个别化活动材料相对孤立、数量单一,且有很强的规则性,因此通过创设与调整“蒙氏”教室环境,发挥环境对幼儿的暗示作用很有必要。从对教具的操作与简单模仿到研究其背后的逻辑和内在联系,我们发现“蒙氏”教室环境的创设不仅仅是引进一套价格不菲的“蒙氏”教具,更是一种理念的传递——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
在蒙台梭利看来,“有准备的环境”就是有规律、有秩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它能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自发地进行动作练习,从而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和良好的秩序感。本学期,我们围绕“蒙氏”教室的环境创设进行了探索,尝试挖掘“蒙氏”教具本身的内在秩序性和逻辑性,让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形成积极、主动的行为方式,在自然、自主的状态下形成良好的秩序感。
一、追求规范的整体布局
(一)合理划分区域
考虑到幼儿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我们根据幼儿园“蒙氏”教室的结构特点,利用橱柜进行区域分割,并根据教具的功能和价值将其划分为日常生活区、感官区、数学区、文化区四大区域,让幼儿在半封闭、半开放式的活动区域中观察与操作,尽量减少周围环境的影响,方便幼儿的独立活动或平行活动。
在“蒙氏”教室中,幼儿可通过摆弄教具理解长短、大小、高矮、温度等的变化与关系,为了帮助幼儿将具体转化为抽象、立体转化为平面,我们设计了一整套“蒙氏”操作纸,让幼儿在纸上涂涂、画画,以检验其理解程度。因此,“操作纸收集区”的设置也成为空间布局中的重要内容。该区域涵盖了幼儿当月有可能用到的各类操作纸,以及完成操作纸所需的各种工具(如彩色铅笔、剪刀、固体胶等)。这个区域的物品种类多,幼儿在这里的活动也更为积极活跃,因此我们将其设在远离日常生活区、感官区等相对安静的区域,以减少相互干扰,利于幼儿秩序感的形成。
(二)按需摆放桌椅
为了满足幼儿的活动要求,我们根据不同区域对场地大小的要求、当前幼儿的关注点合理分配各个区域的桌椅数量。如小班幼儿对感官区的内容更感兴趣,喜欢在感官区摆弄“粉红塔”“棕色梯”等,通过触摸、比较来认识大小和粗细:而进入中班,数学区的小数棒、三角形构建盒、赛根板等很多内容更具挑战性,有更多的幼儿愿意来到数学区探索,体验成功感,在这些区域就应酌情增加桌椅数量,以满足幼儿“工作”的需要。
此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蒙氏”教室中桌椅的摆放是固定的,以便于幼儿对区域人数、区域位置形成固定的认知,有助于秩序感的形成。同时,在桌边的哪个位置摆放几把椅子也可以通过讨论固定下来,以此暗示这一区域可容纳的人数。这样一来,当幼儿进入这一区域,发现每张椅子都有人时,就会自动离开或等待,而不至于破坏区域秩序。当然,桌椅的摆放要以便于幼儿取放教具、保障幼儿顺畅出入为前提,否则在不停的打断和干扰中,幼儿的秩序感也很难形成。
二、选择和投放适宜的教具
(一)教具选择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一整套“蒙氏”教具可以涵盖“蒙氏”个别化活动中感官区、数学区、文化区的全部内容,这些教具从材质、规格大小到颜色都有明确的规定,而日常生活区的教具则需要教师自行添置。日常生活区的活动主要通过对材料的摆弄和反复的动作练习,培养幼儿的小肌肉动作,为幼儿日常生活行为奠定基础,如使用调羹、使用剪刀、抓握小颗粒物件、折叠、倒水等。因此,该区域的教具添置既要还原生活,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模拟的环境中摆弄操作,培养专注力和秩序感。
以“三指抓”这一“工作”为例,该“工作”是通过大拇指、食指、中指的协作,通过抓握小颗粒物件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在小班阶段,幼儿注意力易分散,可以选购操作时会发出响声的物品,如小玻璃弹珠和瓷碗,当幼儿松开小手时,小玻璃弹珠敲击瓷碗发出的声音会让幼儿感觉愉悦有趣,促进其自发练习;而在中班阶段,可融入“分类”的概念,让幼儿根据颜色、大小、形状等要求进行抓握分类,既可以增强挑战性,又可以巩固幼儿的动作发展:进入大班,物件的差别可以更加细微,如从色彩鲜艳逐渐过渡到色彩单一,促使幼儿更加专注,操作更加细致,形成细致、耐心、专注的品质,这些都是良好秩序感的表现。
(二)教具摆放整齐有序
首先,我们利用规范统一的敞开式教具柜摆放教具,并按照划分的领域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简单到复杂有序摆放,旨在培养幼儿秩序感的形成。以“插座圆柱体"为例,该项“工作”有4组教具,分别引导幼儿通过触摸感知粗细、大小、又粗又矮、又细又高及高矮的变化,这4组教具必须严格按照从左到右、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依次摆放,因为教育隐含的是物体一次元或二次元变化的逻辑关系,体现了“蒙氏”教具的内在秩序,而这样的摆放也能让幼儿产生视觉上的愉悦,体会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异。
其次,“蒙氏”教室要强调教具所形成的秩序感,每一个教具的摆放都应有其固定的位置。就单个区域来说,教师会根据目标的难易程度,利用导入环节引导幼儿学习和尝试使用“蒙氏”教具,因此需要分析教具成为幼儿学习和操作对象的先后顺序,并据此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摆放。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更加关注环境的变化和事物的本质,从而产生关心环境、维护环境的自主行为。就单个“工作”来说,“工作”托盘中的每一个小物件也都有固定的位置,如在“舀”的“工作”中,空碗一定要摆在托盘的右边,这样在操作过程中,物体从左边被舀到右边,再从右边还原到左边,正是这种强调从左到右的操作,培养了幼儿的秩序感,为幼儿日后的书写、正确点数做准备。
再次,“蒙氏”教室中的所有教具或托盘都要按照某一特定模式摆放。如学期初,我们通过“图片对应”的方法,对所有“工作”的摆放做好标记,在“蒙氏”教具与橱柜相应位置分别贴上对应图片,帮助幼儿了解各种“工作”的摆放位置。幼儿在这种有准备、有秩序的环境中,通过一次次“工作”和摆放自然形成了良好的归位意识,进而养成规范有序的习惯。这种“图片对应”的方法可以帮助幼儿寻找摆放规则,便于幼儿自由取放材料并自行整理。
三、注重简洁实用的细节设计
在整体布局和教具投放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细节设计可以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如“蒙氏线”是幼儿“工作”集合或进行全体活动的地点,当幼儿需要席地而坐聆听教师讲解,或者当“工作”即将结束教师需要集体讲评时,“蒙氏线”就成为幼儿围坐在教师身边的依据,避免了混乱无序。教师轻轻说一声“现在请小朋友都回到线上”,幼儿会迅速而准确地依线而坐,或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在“蒙氏线”上缓慢行走,既锻炼了肢体协调能力,又可以保持心境平和。
实践中,我们发现粘贴“蒙氏线”时要注意三点:其一,要根据“蒙氏”教室的格局及学具架的摆放粘贴“蒙氏线”。“蒙氏”教室因各个区域的需要呈现出不规则的格局,教师可以根据教室的走向和“蒙氏”橱柜的变化粘贴“蒙氏线”,从而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幼儿在这个多边形上或行走、或朗诵、或下蹲、或舒展,做出各种动作的同时要关注“蒙氏线”的走向和变化,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其二,“蒙氏线”要与墙壁、学具架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以幼儿站在线上伸开双臂碰不到墙壁或学具架为宜。其三,“蒙氏线”的颜色要与室内大环境、地板的颜色相配合,做到协调一致。
创设适宜幼儿活动的“蒙氏”教室环境,能够帮助幼儿建立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使幼儿的观察力、辨别力、秩序感在自主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当然,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常规(中班...贝壳内的珍珠阅读人气:1511
-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空谷小鱼阅读人气:1029
-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小小天使心阅读人气:1104
- 从小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小杨16阅读人气:1033
- 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1272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应从哪...橙子阅读人气:671
- [教师工作]如何培养幼儿的秩序感黑色忘忧草阅读人气:1422
- [教师工作]培养小班幼儿的秩序感笑舞人生阅读人气:4504
- [园长管理]培养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方法有...果儿阅读人气:2074
- [教师工作]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呢?花语阅读人气: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