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幼儿绘画中的模仿行为
作者:安平 来源: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2-07-25
模仿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尤其在绘画活动的初始阶段。他们在绘画时努力实现自己的模仿愿望,通过模仿掌握新的绘画经验,逐步实现绘画技能的提高。但幼儿的模仿不是消极被动的,幼儿灵活选择模仿对象,创意讲述模仿的形象,根据自己的现阶段水平进行模仿,并用语言进行补充说明,能在模仿时加入自己的想法,逐步实现个人创造。因此,模仿中的幼儿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解析幼儿的模仿行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幼儿的绘画活动。
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特点的模仿行为。
小班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模仿的需求和过程。同为模仿行为,但动机和需求都是不同的。小年龄幼儿多因为喜欢而进行模仿,并且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不能离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和行动,也需要通过语言完成思维和动作的协调。
比如,小班的澄澄说自己在画棒棒糖,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轩轩看看澄澄画的棒棒糖,高兴地嘀咕着:“我也会画棒棒糖!”然后,她用一只手按住纸,另一只手捏着油画棒费力地画着,画完也呵呵地笑了。
再如,小班老师在黑板上画出长长的线表示下大雨,边画边说:“下大雨了。”接着,又画出许多短短的线,边画边说:“小雨是一滴一滴的。”刚开始,扬扬抬头看着黑板,小心地画着一条条短短的线。突然,他看到旁边的萧萧画了许多杂乱的线,于是也跟着画起来,边画边说:“下雨了,下雨了。”
轩轩看到同伴画棒棒糖,自己也要画,多半是受到了棒棒糖的吸引。扬扬模仿同伴画杂乱的线也是如此。幼儿进行模仿的真正意义是满足自己的愉悦需求。轩轩在模仿前,用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模仿需求,而扬扬的语言表达是在模仿的过程中。他们的自言自语都表现了思维过程,并通过外化的语言来指导动作,保证思维、语言和动作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从中体验着满足感。
中班偏好对模仿对象进行语言加工。中班幼儿,特别是在中班初期,容易出现“说”比“画”多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和绘画技能水平之间存在差异造成的。
比如,中班“我设计的汽车”活动中,同桌的四位小朋友画的汽车尾部都出现了虚线。涛涛说:“这是汽车的尾气飘到了天上。”美美说:“我的汽车漏油了。”其他两个小朋友则分别说自己的车有特殊功能,看见地上的灰尘多了,就能自动洒水;而且他们的车在线里开,特别遵守交通规则。
我们不要盲目地判断谁模仿了谁,评价谁的绘画技能水平更高。因为中班幼儿仍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虽画前知道自己想画些什么,但是由于绘画技能的制约,不能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表现出自己的想法。通过模仿,他们虽然没有准确画出心中的形象,但通过创意讲述,他们体验着自我实现的喜悦和得意,并希望得到教师、同伴的理解和支持。这样的模仿给幼儿带来更多的自信。
大班幼儿能够在模仿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大班幼儿的理智感增强,愿意思考,喜欢创造,在绘画中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
比如,绘画活动开始后,动动很快拿起笔画出了一个小朋友的身体,坐在旁边的笑笑看着动动的画,也画了相同形状的身体。只是过了几分钟,动动画了两手上举的小朋友,而笑笑画了一个一只手向上举,另一只手叉腰的小朋友。
笑笑的模仿不再是单纯照搬,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想法。这说明笑笑的自我意识正在发展,她希望通过与别人有一点不一样,从而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肯定,体现出自己的个性。
再如,大班的北北看着杉杉画画,突然站起来把手高高举起,告诉老师:“老师,他画了一个跟我一样的滑板车,他是照我的画的。”老师来到他们面前,还没来得及开口问,北北再一次声明:“老师,彬彬的滑板车是照我的画的。”而杉杉则用手把自己画的滑板车捂住,不让老师和北北看。
到了大班阶段,幼儿的绘画水平开始出现了很大差异,对于模仿行为也产生了不同的态度。杉杉因为技能不足而进行模仿,这样的模仿能让杉杉掌握新的经验,获得技能的提高,但他并不想让别人关注自己为弥补弱点而做出的努力,一方面说明他自信心不足,比较内向,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模仿需求更多倾向于自我实现,而非与同伴进行人际分享。被模仿的北北之所以连连向老师“告状”,是因为自己努力创造的“不一样”被他人的模仿消解了。他对他人模仿自己的反感情绪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引导。
建议
在模仿中,幼儿经历学习,获得成长。对待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模仿行为,教师在教育引导上要突出四个“细”。
细在理解上。好模仿是幼儿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幼儿主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的模仿基于其内在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合理性。教师对幼儿模仿行为的正确理解不仅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指导行为是否适宜,而且还影响着幼儿今后对待自己及他人模仿行为的态度。因此,面对幼儿的模仿,教师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接纳,为幼儿的模仿创设宽松的精神环境。
细在观察上。幼儿绘画的过程正是教师观察幼儿的大好时机。教师可以从幼儿的作品和行为两方面对幼儿的模仿行为加以关注,鼓励、引导幼儿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找到发展的突破点。比如,观察到幼儿在努力实现模仿愿望后,教师可在适当的时机鼓励幼儿积极努力,克服困难。在观察中,教师要把握“两个适当”的原则。一是适当的距离,即在观察幼儿时,要与幼儿保持合适的距离,不要太近,使幼儿产生紧张感;也不可太远,遗漏幼儿的细微表现,如眼神、注视方向、神情状态等。二是适当的时间,即在发现幼儿进行模仿时,不要迅速反馈,而要继续观察,以便于准确分析幼儿模仿的动机。
细在倾听上。无论是在活动中,还是在活动后,分享作品都是绘画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可以是幼儿主动找老师讲述,也可以是教师主动请幼儿讲述,对待幼儿的作品,教师要看更要听,要听幼儿的解释和理由。
在倾听的时候,教师还要有技巧。一是形式要灵活,可采用分组或个别交流的形式,照顾到那些表达能力弱、自信心欠缺的幼儿。二是要丰富交流内容,不能为听而听,任由幼儿讲,幼儿讲多少,教师听多少,而应适时采用“一说一问”的方法,引导幼儿多说。比如,幼儿介绍自己画了一座大房子,教师可以接着问:“这座房子里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三是要体现情感互动,通过表现关爱的肢体动作、关注的眼神、鼓励的语言,肯定幼儿对模仿的语言补充,激发、增强幼儿的自信。
细在指导上。观察和倾听能使教师更加立体地了解幼儿,奠定对幼儿模仿动机和发展需求准确分析的基础。在指导上,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日常活动表现和绘画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考虑。
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幼儿,教师在鼓励的同时,还要多创造宽松的氛围,让幼儿感觉不到老师的刻意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幼儿自信心的强弱与能力发展水平呈正有关,且年龄越大关联越密切。因此,教师要从优化活动内容、丰富感知经验、提供层次化的材料入手,促进幼儿大胆想像、表现。
对于能力有待提高的幼儿,教师要多开展欣赏活动,通过组织欣赏造型简单、优美的生活用品和美术作品,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还要灵活使用多种美术形式,将绘画、泥塑、纸工相互结合,提高幼儿的造型能力。
在具体的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使用“借物造型法”,为幼儿提供可以模仿的主体形象,鼓励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想像。如“巧变的小手”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不同手型,供幼儿自主选择,巧妙地将其变化为小鸟、蝴蝶、高楼等。
在活动后的分享环节中,教师要注重留下充分的讲述时间,多听、多问幼儿,创设一切机会,满足幼儿“讲画”的愿望,体验成功感,并引导幼儿说出更丰富的画面,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愿望。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谈在幼儿绘画活动中的“自主性...相伴童心世界阅读人气:1309
- 谈在幼儿绘画活动中的“自主性...爱的乐园阅读人气:1364
- 幼儿绘画教学,呼唤对话浅浅笑靥阅读人气:1275
- 2013年1月:幼儿绘画指导...小陶123阅读人气:1087
- 幼儿绘画指导永不放弃阅读人气:349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业务管理]关于做好家长工作在民营幼儿园...陈先生阅读人气:1725
- [教师工作]怎样才能使幼儿对绘画感兴趣?莲阅读人气:535
- [教师工作]教师教学行为与幼儿独立性发展Miss.Sugar阅读人气:1782
- [园长管理]研修在幼儿园园长成长中的作用...别傻了姑凉阅读人气:995
- [教师工作]幼儿游戏在幼儿园工作中的地位城北阳光阅读人气: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