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真实的大自然

作者:张劲硕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学博士  上传时间:2011-04-18
我在孩提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动物,后来选择了动物学专业,我很高兴能与动物结下不解之缘,也许那将是一辈子的事。
我想,孩子们的成长似乎也总是和动物联系在一起的,动物世界和其中发生的故事构成了儿童的生命史。儿童是个秘密,成年人似乎通过动物可以打开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正如相信“万物有灵”的原始部落,儿童和我们的先人一样都赋予动物更高的地位。这一特质显然被成年人所“利用”,使动物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正如蒙田所说:“至少在某些特定的方面,人反而不如动物能干和高贵。”因此,在成人对儿童的讲述中,动物被人格化,以便使我们更好地阐述某些道德真理:或者是善良,或者是友谊与情感,或者是正义的力量。一些特定的动物被用来象征某种情感、恶习或品德,如狮子的威武勇猛与王者之气,牛的勤劳踏实,羊的懦弱和狐狸的狡猾等。成年人按照成人社会虚拟的动物王国和“人造自然”,显然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成人世界。
可是,对某些有利用价值的动物的偏爱,不利于儿童真正理解人本身。虽然人比动物更具理性和意志,但不比动物高贵和更有尊严,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将动物作为教育“工具”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儿童终身都无法真正回归自然,他们喜欢动物,却不喜欢所有动物,他们抱着玩具熊睡觉,却可能射杀真正的熊。
有这样一则报道,从1960年起,灵长类学家珍·古道尔前往坦桑尼亚一处偏僻的自然保护区,开始对黑猩猩进行长期的观察研究。在起先的十多年中,她和很多人的观点一致:黑猩猩是宽厚和友好的。直到第二十年,她惊讶地发现黑猩猩之间发生着残酷的战争,而且还分吃自己的孩子!她意味深长地说:幸亏我留了下来,否则真的无法完整地理解它们,它们其实看上去更像人类。
因此,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计代价地为儿童虚构“第二自然”,其实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曲解。这不仅使儿童远离了自然,还远离了真相。因此,途径之一,就是让儿童涉猎一些科普类的图书,了解大自然本身,只有更多地了解,才有真正的热爱。
而当我看到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看我们如何生活》丛书时,不由眼前一亮。我想,如果我小时候能够阅读到它该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对于每个热爱大自然的人——无论是孩童还是家长,动物世界都是多彩、神秘、令人好奇而乐于探究的。该书用最简洁的语言、逼真的插图,勾勒出一幅幅不同动物家族的有趣的生活场景。手捧外观近乎正方形、薄薄的20册“小书”,看到书中精美的绘图,阅读着那些简约的文字.喜爱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想说上两句,与读者分享我的快乐。
我想,科普类书籍的表述是非常需要技巧的,更何况是给儿童看的书。知识的堆积和“填鸭式”的灌输,会让孩子感到厌烦。这套丛书不仅富有知识性,而且表达方式生动活泼。虽然分上下卷,共计20册,但其实并不冗长,相反,作者文字功底了得,用最简洁的文字几笔勾勒出了最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的一幅幅动物生活的画面,就像是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全书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事的方式,这更让读者感到这是动物与我们人类的一次全方位对话.这种拟人的修辞手法愈加增添了这些小书活泼与生动的质感。
翻开《蝴蝶》一册,一只五彩斑斓、似可触摸的大蝴蝶跃然纸上,它告诉小朋友:
我是一只蓝色的大闪蝶,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雨林里。我知道,这很难想像,但是我的生命的确是从完全不一样的形态开始的:一只浑身长着茸毛,没有翅膀的毛毛虫,我全身色彩艳丽,但并不全是蓝色。现在,我告诉你我的故事吧……
其次,这套丛书的图画可谓首屈一指。作者奥利维亚·布鲁克斯(OIiVia Brookes)是英国一位著名的儿童畅销书作家,他特别擅长撰写动物方面的儿童书。为这套丛书配图的画家有伊恩·杰克逊(Lan Jackson)、彼得·斯科特(Peter Scott)、彼得·大卫·斯科特(Peter David Scott)、尼基·佩林(Nicki PaIn)、马丁·肯姆(Martin Camm)、斯图尔特·卡特(StuartCarter),他们都是杰出的动物画家,曾为多部动物题材的图书配图。书中的这些图画俨然一幅幅逼真、细腻的工笔画。我尤其喜爱《蜘蛛和蝎子》一册中捕鸟蛛将毒液注入一只壁虎体内的瞬间。蜘蛛身上的刺毛清晰可辨,小壁虎的痛苦表情显露无遗。虽然在孩子的眼中,这样的画面多少有些残忍,但这就是真实的动物世界,那简直是一张抓拍的“照片”啊——竟然如此逼真!
对孩子来说,“真知”、“新知”是他们急切需要的。家长有责任为他们挑选有价值的图书,我想这些书应该是富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我的专业虽然是动物学,但我在通读这套丛书的时候,竟然感到自己动物方面的知识很匮乏,就在这20册面向几岁孩子的读物中,竟然也让我获得了不少有趣的知识。我的美好愿望是,未来能够看到更多好看、好玩的动物类图书,特别是国内原创的作品,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编辑:cicy
 

上一篇:从“平衡小人”看科学探究活动的“真”和“伪”

下一篇:对幼儿在科学探究中记录的指导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