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前家长的4项心理测验

作者:杜丽鸿  来源:北京市西城区玉桃园小学  上传时间:2010-08-17
眼看孩子即将步入小学的大门,家长们既高兴,又担心,甚至还有些不知所措。种种错综复杂的心态交织于心,还真有点儿像当初送孩子入园时的“焦虑”情结。
作为家长,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才能陪伴孩子进入他(她)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成功地从“幼儿”成长为“小学生”。
 
教育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事
 
测验1:孩子即将成为小学生,您此时的想法是:
A.孩子入学前没有做什么准备,水到渠成,上了学自然而然就适应了。
B.终于上学了,孩子有学校和老师管着呢,我这下可轻松多了。
C.我得兼顾孩子的学业和生活起居,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如果你选择A.是一种“想当然”的心态。虽然在入学前家长孩子都会感觉比较轻松,但入学后就未必真能“自然而然地适应了”。我曾接触过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习惯都与同龄孩子相差甚远,整理书包经常是班级最后一名,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能力范围内的答卷或作业。可家长并不着急,说:“我们在幼儿园没怎么管过他,没关系,让他跟着班里的其他孩子一起学吧,不用发愁!”可一段时间以后,孩子不仅没有赶上来,而且和其他同学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对自己的学业和学校生活越来越感到吃力,心理压力很大,对学习的兴趣急速下降。孩子的状态让家长始料未及,这才着了慌。
 
如果你选择B,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心态。在我接触的小学生家长中,有一部分家长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就直言不讳:“我对这孩子的学习没有什么要求!我也没那精力管。”有一个小女生,许多习惯很不好,比如坐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或者让椅子翘起一头,优哉游哉地晃;上课经常迟到,而迟到的原因一定是“爸爸忘了叫我起床”。每次和家长谈话的时候,小女生的爸爸都要反复强调自己工作多么忙,平时把孩子交给老人带,顾不上多管,希望老师多教育。
 
如果你选择C.你是一个极具责任感的好家长!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事情,家庭依然是孩子主要的生活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正确引导。小学和幼儿园有很大不同,小学教师不会像幼儿教师那样负责照料孩子的每个生活细节,这就需要家长在入学准备阶段就多注意锻炼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使他能照顾自己。同时在学习兴趣、习惯和方法培养方面还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和提供帮助,当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他自己就可以为自己负责了,这样,我们家长肩上的担子自然也就会减轻不少。
 
向主观消极倾向说“不”
 
测验2:面对小学一年级教材,您随手翻阅后立刻发现,这本教材远不如孩子书架上那些精美的绘本吸引人。您的第一感觉就是孩子可能会不爱看。您会——
 
A.边看边脱口而出:“这本书文字太多,图画少,孩子肯定不爱看!”
B.希望他能喜欢上这本书,于是,随口就说:“嗨,这些内容都是你喜欢的,瞧,《雪孩子》中的小雪人插图多可爱啊!”
C.并不急于表态,只是和孩子一起翻阅,并观察他的反应。
 
即使是已经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家长的权威性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家长一句不经意的话,便会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行为。
如果你选择A,是最不明智的行为,那本似乎“不怎么精彩的一年级课本”很有可能就是孩子进入小学生活中首先要面对的一个小挑战,谁又说孩子一定不喜欢看呢?没准还会对此很感兴趣呢!然而家长的否定和消极评价却无疑将拒绝和畏难情绪注入孩子的心灵——“连妈妈都觉得这本书不好看,它一定没意思啦!我也不爱看!”
如果你选择B,与选择A的家长有相同之处,都是急于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也有相反之处,那就是期望以积极的态度带动孩子积极的行动。但这样做,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果你选择C,你是一个尊重孩子、有耐心、善于给孩子自由思考空间,并能够适时进行引导的家长。孩子可能会有两种表现:第一种体验是积极的、感兴趣的;第二种体验则是消极的、疑惑的、不接受的。如果孩子是第二种体验,这时,我们强行转变他们的观点不大可能,需要利用细节吸引孩子的兴趣,或者激起孩子的挑战欲望,引导孩子发生改变。
比如说:“哦,这本书和你过去看的图画书真不一样啊,也许文字多了些,可是故事情节更细致生动了,语言更丰富,来,听妈妈给你讲讲,你一定会喜欢的!”“这题是有点儿难,对于咱们来说,都很具挑战性呢!你上了小学,就是小学生了,努力学习,学会了对付这几道题还不容易?”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把成年人的某种观点和认识,尤其是消极情感传递给孩子。孩子进入小学将会面临越来越多过去不曾遇到过的困难:伏案的功课、难解的题目、同学的竞争、成功的骄傲、失败的懊恼……家长的积极态度,将会潜移默化地引起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为他们增强斗志!
 
学习品质要比成绩更重要
 
测验3:学校里的学习安排一般是这样的:在全学期的4—5个月中,学生每天要完成相应的作业,并要定期经历若干次大小不等、难度各异的口头或书面测验;而在学期末,则要经历一次全学期最具权威性的考试,作为期末成绩向老师和家长汇报。那么,您更关注什么呢?
 
A.期末考试成绩。
B.平时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如果你选择A,证明你很重视孩子当下的学习结果,你的关注很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小的压力,而且你也更倾向于把孩子的学习等同于成绩,忽视了学习品质的培养。
如果你选择B,你的目光比较长远,注重的是帮助孩子奠定扎实的学习基础。这种心态是明智的、正确的,试想,不注重平时的努力,不注重基础的铺垫,又怎能取得好成绩呢?
学习兴趣、态度和方法以及习惯都不是立竿见影就可培养起来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或许最初孩子不一定能取得非常好的成绩,但是一旦有了好的基础,会有很强的后劲。
当然,有时候我们也能看到有些孩子平时不太努力,但却能考出好的成绩。往往在这时,家长就会沾沾自喜,孩子也会跟着飘飘然。这种观念误区最终只能导致其“小聪明”过后的一落千丈。倒是有些家长,平时就很关心孩子的学习过程,端正态度、适宜辅导,长此以往,“踏实、努力、科学”便在孩子心中深深扎根,令他受益匪浅。
 
良好的综合素质更具意义
 
测验4:当孩子向您抱怨:“我不喜欢值日,做这种事情既辛苦,又耽误时间!”您会怎么做呢?
A.心疼孩子,并顺着孩子的想法,告诉他:“别去扫地,很脏,灰尘扬起来还会影响你的健康。”
B.帮孩子想想办法,告诉他又快又好做值日的小窍门,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和卫生习惯。
 
如果你选择A,那么你对孩子有点溺爱,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可以很好地做值日生,为大家服务,既感到光荣又感到快乐,身为小学生,怎么反而不能做值日了呢?孩子在家里一定很少做家务,甚至连自己的事情都要家长包办代替,这对于孩子的自我成长、融入班集体和适应学校生活非常不利。
 
如果你选择B,你是一个乐观、聪明的家长,你会和孩子共同面对新问题、新挑战,让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学、有所得,既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也强化了他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他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小学老师经常会在学校碰到这样的情况,当学校组织孩子们进行社会实践,比如公益劳动、博览参观、艺术鉴赏等活动时,总有一些孩子找各种理由不参加,家长甚至会主动向老师请假。理由无非是占用了孩子的学习时间或者不感兴趣,或者孩子身体不大好参加不了等等。其实,孩子的小学时代只有短短数年,如果当孩子回首往事的时候,多姿多彩的学校生活在他眼里显得黯淡,没有集体活动的乐趣,缺少同伴间的交流沟通,只有做不完的枯燥的练习题和一层又一层过度的保护,他该多么失落!
 
孩子步入小学校门,就进入了一个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群体的“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共同学习知识成了这里主要的活动形式,但也只是一部分,他们还应该有更丰富的体验。在这些体验中,他们将会以逐渐成熟的自我意识,在这个社会中找到个人定位;以他们对别人逐渐客观的认识,逐渐确定自己的交往圈子;以他们对事件逐渐深刻的感悟,逐渐形成基本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历练,是非常宝贵的人生经验!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为他们创设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在集体中获取更多的营养,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长!
编辑:cicy
 
 
更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请关注中国幼儿教师网18期专题: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上一篇:幼小衔接“喜羊羊”

下一篇:幼小衔接:关注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