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实质
作者:袁贵仁主编 来源:《中国教师新百科》――幼儿教育卷 上传时间:2005-03-11
课程实施实质(essential of curriculum’s implementation) 把静态的课程方案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践的过程,也是教师以课程计划为依据组织幼儿活动的过程。
隐喻 课程实施的实质是什么?课程计划或课程实施之间是什么关系?以下3个隐喻可以反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
隐喻一:课程计划是一幛建筑的设计图纸;课程实施则是具体的施工。设计图纸要对如何施工做出非常具体的规定和详细的说明。这样,教师就像建筑工人一样要忠实于图纸,严格按照图纸的规定或说明来施工。施工的质量是根据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即达到设计图纸的要求来评量的。
隐喻二:课程计划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个方案是赛前由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的;课程实施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尽管球员要贯彻事先制定好了的打球方案或意图,而达到这个意图的具体细节则主要由球员来处理。他们要根据场上具体情况随时做出明智的反应。
隐喻三:课程计划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课程实施则是作品的演奏。同样的乐谱,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有不同的演绎,效果也会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主要不是由于他们演奏的乐曲,而是他们对乐谱的理解和演奏的技巧。
这3个隐喻形象地表达了对课程实施的本质的不同理解,也基本反映了幼儿园课程实践中的不同情况。
①课程计划(包括具体的教育活动方案)是由教师自己或者他人(包括各种出版的“教育活动方案”的编制者)预先拟订的,教师实施时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课程实施就等于忠实执行课程计划。
②课程计划(包括具体的教育活动方案)是由教师自己或者他人(包括各种出版的“教育活动方案”的编制者)预先拟订的,教师在实施时基本体现原设计的意图,但可以加进自己的理解或想法,也可以根据实施时的具体情况而加以灵活调整。
③课程计划首先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商定”的,既可以是教师或幼儿一起讨论决定主题或基本内容,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了解,发现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之后做出决定。但这个计划只是一个大体框架,而不是连实施步骤也设计出来了的精密而严谨的方案。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围绕着这个主题或内容而相互作用、合作学习、不断生成新的学习机会的过程,其中充满着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
课程设计者在制定课程计划时,总是会尽量地考虑得周全一些,设计得完善一些,以便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或发展机会。但是,再完善的计划也不可能把课程实施过程中会发生的所有问题都预测得清楚而准确。因此,课程实施不应该像隐喻一中所比喻的那样,只是纸上蓝图向立体建筑的转变,教师的作用也不应该像一个工匠那样机械、呆板地执行计划,而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使课程与教学更好地为幼儿的学习或发展服务。所以,课程实施本质上是一个课程的“再设计”过程,是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矛盾 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常存在着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个突出的矛盾是,教师预先选择的课程内容常常不符合孩子的兴趣(尤其是他们当时的兴趣),而孩子感兴趣的问题,特别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却不能及时纳入到课程中来。于是,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有些尴尬的角色:一方面,经常要采用置之不理、转移注意或“许空愿”的“策略”,压下孩子们已经表现出来的对某个问题或事物的探究欲望和热情;另一方面,又要时常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对另一个问题或事物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时甚至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被教师“压下去”和“调起来”的兴趣所指向的内容,就其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价值而言,本质上并无二致。
第二个突出的矛盾是,教师预先设想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程序、进度、重点等,与实际的活动进展情况不相一致。为了使预定的目标能够达到,使预想的教学步骤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老师常常有意无意地“忽视”或“排斥”孩子不合乎原定计划的问题和想法,即使这些想法教师也承认“很有意思”、“很有价值”,但由于担心原定计划不能完成,只好置之不理。教师们也愿意给幼儿一些自由探索和表达的机会,但常常因为“时间不够”,只能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像“一日几游”的观光客,被司机兼导游的教师拉着拽着匆匆忙忙跑车观景。教学过程成了展示课程计划的过程,成了不讲实效的“走过场”。
上述矛盾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尽管人人都承认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是为幼儿的“学”服务的,但是,当幼儿真的对某个问题感兴趣了,想学了,甚至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了,不少教师却以“不符合原定计划”等为由,拒绝支持和帮助。在传统的意识中,课程实施就应该是这样一丝不苟、原封不动地执行计划,把预先设计好的静态课程方案转化为动态的课程活动。于是,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既定教案,引导幼儿像计划中预想的学习者角色那样,“参与”―番,“活动”一番,以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隐喻 课程实施的实质是什么?课程计划或课程实施之间是什么关系?以下3个隐喻可以反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
隐喻一:课程计划是一幛建筑的设计图纸;课程实施则是具体的施工。设计图纸要对如何施工做出非常具体的规定和详细的说明。这样,教师就像建筑工人一样要忠实于图纸,严格按照图纸的规定或说明来施工。施工的质量是根据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即达到设计图纸的要求来评量的。
隐喻二:课程计划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个方案是赛前由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的;课程实施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尽管球员要贯彻事先制定好了的打球方案或意图,而达到这个意图的具体细节则主要由球员来处理。他们要根据场上具体情况随时做出明智的反应。
隐喻三:课程计划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课程实施则是作品的演奏。同样的乐谱,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有不同的演绎,效果也会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主要不是由于他们演奏的乐曲,而是他们对乐谱的理解和演奏的技巧。
这3个隐喻形象地表达了对课程实施的本质的不同理解,也基本反映了幼儿园课程实践中的不同情况。
①课程计划(包括具体的教育活动方案)是由教师自己或者他人(包括各种出版的“教育活动方案”的编制者)预先拟订的,教师实施时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课程实施就等于忠实执行课程计划。
②课程计划(包括具体的教育活动方案)是由教师自己或者他人(包括各种出版的“教育活动方案”的编制者)预先拟订的,教师在实施时基本体现原设计的意图,但可以加进自己的理解或想法,也可以根据实施时的具体情况而加以灵活调整。
③课程计划首先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商定”的,既可以是教师或幼儿一起讨论决定主题或基本内容,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了解,发现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之后做出决定。但这个计划只是一个大体框架,而不是连实施步骤也设计出来了的精密而严谨的方案。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围绕着这个主题或内容而相互作用、合作学习、不断生成新的学习机会的过程,其中充满着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
课程设计者在制定课程计划时,总是会尽量地考虑得周全一些,设计得完善一些,以便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或发展机会。但是,再完善的计划也不可能把课程实施过程中会发生的所有问题都预测得清楚而准确。因此,课程实施不应该像隐喻一中所比喻的那样,只是纸上蓝图向立体建筑的转变,教师的作用也不应该像一个工匠那样机械、呆板地执行计划,而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使课程与教学更好地为幼儿的学习或发展服务。所以,课程实施本质上是一个课程的“再设计”过程,是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矛盾 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常存在着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个突出的矛盾是,教师预先选择的课程内容常常不符合孩子的兴趣(尤其是他们当时的兴趣),而孩子感兴趣的问题,特别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却不能及时纳入到课程中来。于是,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有些尴尬的角色:一方面,经常要采用置之不理、转移注意或“许空愿”的“策略”,压下孩子们已经表现出来的对某个问题或事物的探究欲望和热情;另一方面,又要时常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对另一个问题或事物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时甚至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被教师“压下去”和“调起来”的兴趣所指向的内容,就其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价值而言,本质上并无二致。
第二个突出的矛盾是,教师预先设想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程序、进度、重点等,与实际的活动进展情况不相一致。为了使预定的目标能够达到,使预想的教学步骤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老师常常有意无意地“忽视”或“排斥”孩子不合乎原定计划的问题和想法,即使这些想法教师也承认“很有意思”、“很有价值”,但由于担心原定计划不能完成,只好置之不理。教师们也愿意给幼儿一些自由探索和表达的机会,但常常因为“时间不够”,只能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像“一日几游”的观光客,被司机兼导游的教师拉着拽着匆匆忙忙跑车观景。教学过程成了展示课程计划的过程,成了不讲实效的“走过场”。
- 相关博文:
- 课程实施计划(一)——高高兴...让爱一起飞阅读人气:1057
- 课程实施的取向youjiaorenaa阅读人气:1198
- 品读《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和实施...空谷小鱼阅读人气:654
- 5月5日的课程安排lyju久久的爱阅读人气:815
- 2016年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轩妍阅读人气:582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幼儿体育课程该怎么开展?长颈鹿阅读人气:1268
- [教师工作]适合大班幼儿学习的幼小衔接课...meili@xinqing阅读人气:4830
- [园长管理]有没有幼儿园如何管理经营?教...eo88阅读人气:2056
- [园长管理]想在幼儿园开设国学课程,但是...花语阅读人气:804
- [教师工作]怎么做好特色课程蓝蓝阅读人气: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