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交能力形成

作者:袁贵仁主编  来源:《中国教师新百科》――幼儿教育卷  上传时间:2005-01-27


幼儿社交能力形成(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社交能力是幼儿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包括同伴、家长、教师等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有效、适宜的沟通技巧与能力,主要包括交往的主动性与交往策略。社交能力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社会性品质与行为、认知与学习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幼儿良好、积极的同伴关系的建立。
  影响因素
幼儿社交能力的形成主要包括交往主动性和交往技能的发展。幼儿交往主动性和交往技能的形成经历几个过程:在婴儿期,大约2个月的婴儿已能注视同伴,并初步表现出交往的兴趣。1岁时幼儿出现了许多社交行为,如大笑、打手势和模仿等,开始能对同伴协调自己的行为,如注视、微笑、出声或向同伴打手势,而且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共同感兴趣的物体上。2岁时幼儿出现了较多的互惠性游戏,并逐渐学会了将自己的行为与同伴的反应结合起来的社交方式。到了学前期,幼儿的交往主动性与技能进一步增强,更加喜欢交往。在这个阶段,随着幼儿认知、言语技能的发展以及成人为其创设与提供的交往圈范围的日益扩大,学前期儿童已能互相交流思想,分享有关活动的知识,参加集体性的游戏活动,能与同伴商议游戏规则以决定游戏的建构,这时的交往还扩大到集体的交往,而不只是两人游戏。因此,到学前晚期,幼儿的社交能力初步形成。

  影响幼儿社交能力形成有多种因素。首先,幼儿的人格、个性特征是影响其社交主动性的重要因素。如被拒绝、被忽视型幼儿比受欢迎型幼儿在人格、个性品质上表现出更多的内向、冲动等特征;自卑、情绪低落、易激怒的幼儿更容易出现社交问题,并为同伴所拒绝。其次,家长能否有意识引导幼儿交往、家长教养方式等也是影响幼儿社交能力的主要因素。再次,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社交技能的发展。经常与同伴交往,幼儿能锻炼与他人交流的能力,特别是语言技巧。在同伴中地位较高的儿直通常能够适宜地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比较友好和爱交际。此外,随幼儿年龄增长,教师在其社交能力的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改善与提高幼儿在家庭中未能很好形成的社交能力。如果教师未能对幼儿在家庭中形成的消极社交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则这些消极行为往往会在日后进一步恶化。

  指导原则与方法
社交能力指导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①主动参与原则。指教师引导幼儿主动参与交往活动,幼儿社交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一定的交往情境中进行的,无论是在家庭中与父母的交往,还是在幼儿园里与教师、同伴的交往,都是其社会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②情感驱动原则。情感驱动为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基础。内在的情感驱动能激发幼儿交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促进其交往技能的提高。③迁移性原则。教师适宜、有效的指导是幼儿社交能力发生迁移的重要保证。迁移性原则的主要途径是教师通过在不同情景中反复培养儿童的某一社交能力这一方法来实现的。

  在具体指导幼儿社交能力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由于幼儿的交往通常是以言语活动为中介的,因此,教师应教导幼儿用正确的言语清楚地描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想法。②教师应给予幼儿角色扮演指导。角色扮演指导是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在角色游戏、角色情景剧中扮演人物形象而体验、理解、感悟人物当时的心情,并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他们经常会遇到的人际交往情境,例如“如何与他人交朋友”,“如何参与别人正在进行的活动”,“如何邀请朋友参加自己的活动”,“如何请求别人的帮忙”或者“想玩别人的玩具时,应该怎样向别人说”等等,让幼儿在这些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并与同伴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使之在讨论中学会正确的交往方式。③教师的指导作用不仅表现在其对于幼儿的直接指导,而且体现在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同伴互相学习的环境,即为了增强幼儿向同伴学习社会交往的能力而帮助儿童按照各自社会能力的高低适宜配对,让幼儿彼此相互学习。



 

上一篇:幼儿科学教育

下一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