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材料设置三议
作者:施燕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上传时间:2012-12-13
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是一种幼儿个别化的、对周围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在科学区角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间接指导,而幼儿则自主选择材料,自由结伴,进行个别化的、操作性的学习。这其中,材料设置质量的高低是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幼儿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投放材料的依据主要是两个:丰富与否,新颖与否。然而材料的丰富性和新颖性只是评价科学区角活动材料的部分标准,而不是全部标准。针对目前教师较为困惑的一些问题,本文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材料的加工程度——尽可能自然
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帮助幼儿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科学教育本身的内容决定了在设置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时,应让幼儿尽量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探究。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根据其加工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成品材料。一些现成的玩具、教具等,如可拆卸的人体模型。(2)半成品材料。根据教育目标进行部分加工的材料,或现成的加工程度不高的材料。如将厚纸片剪成圆形,穿上几个小洞,以供幼儿用扭扭棒做成“毛毛虫”。(3)自然材料。如小动物、种子与果实、石块、碎布等。笔者认为,科学区角活动的材料,只要没有危险,应尽量选用实物而不是替代品。教师要引导幼儿并和幼儿一起随时收集身边易得、卫生、安全的可利用材料,供幼儿在科学区角活动时选用。
“尽可能自然”也符合经济、环保的理念。我们可以结合幼儿园自身的物质条件,因地制宜、综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与材料。我们不能一边苦叹科学区角材料不足,一边却对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材料视而不见。我们也不提倡教师制作各种仿制品或一次性材料供幼儿开展所谓的科学学习。例如,一些幼儿园将各种塑料袋放在区角中,供幼儿制作所谓的“环保服装”,这其实是一种“伪环保”,因为真正的环保行为应是反复使用、甚至不使用塑料袋。
但是,材料“尽可能自然”并不代表不能使用一些成品或半成品材料。在科学区角活动中,有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注意:(1)材料缺乏科学性,部分器材,特别是一些成品科学器材更注重色彩、形象、童趣,而忽略所要体现的科学内容以及精准的要求。例如天平“不平”、放大镜模糊等。(2)科学器材存在“小学化”倾向,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幼儿园科学材料相对匮乏以及对科学材料把握不准带来的结果。它们的操作难度往往高于幼儿的实际操作水平,所揭示的科学知识也往往高于幼儿的认知水平,有的已比较偏向于专门的实验,有的则远离幼儿生活。这些“小学化”倾向都需要加以纠正。
二、材料的组合结构——关注核心经验
“结构”一词指的是相互关联的方式。科学区角活动中材料的结构是指材料在被使用时能揭示的现象间的某些关系。例如,磁铁、铁块、镍块和铜块集合到一起就有了一种结构,磁铁和铁、镍能发生相互作用,和铜却不能发生相互作用。人们在操作这些材料时发现的这一现象,就是磁铁的特性。科学区角活动中材料的结构特指内在的关系——一种和自然现象相关联的形式。需要说明的是,幼儿科学学习中的概念是“前概念”,是指简单水平层次上的抽象,我们也称之为经验。
根据这样的理论,我们在选择科学区角活动材料以期达到学习目标时,就需要考虑:这些材料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这些材料能揭示什么重要的科学概念?材料必须组成和概念有关的结构,且具有吸引力,才能让幼儿积极参与,与材料相互作用。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一定要从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出发,选择相应的主体材料和辅助材料,让幼儿自己选择特定范围内的材料来尝试解决问题,以达到形成这个科学经验的目的。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有很多,例如,“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核心经验中就包括了“事物与现象”“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例如,在以“植物”为主题的科学区角活动中涉及的科学经验就包括:植物有多种多样的外部特征(事物与现象);植物需要阳光、空气和营养才能存活和生长(事物之间的关系);植物的变化贯穿于整个生长周期,它们是不断生长和繁殖的(事物的变化)。根据这些经验,我们在区角中可以投放以下各类材料:不同种类的植物,其中至少有一种正在开花;泥土、肥料;种植的容器;人造植物(可以用来与真实的植物比较);各种植物的种子;浇水用的容器或洒水壶;用来密封的塑料袋;其他辅助材料,如广口瓶、捆绑带等;记录用的各种材料。
三、材料的探究特征——让幼儿亲历科学发展的过程
曾经在某个幼儿园看到科学区角放置了三球仪,打听后得知,教师的意图是让幼儿借此了解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关系,教师将指导幼儿操作和观察。很明显,这虽是一个个别化、操作性的学习活动,但并不符合科学区角活动的特性。因为科学区角活动必须符合科学探究的一些特征:(1)幼儿依靠直接经验进行科学探究。幼儿要通过观察实物来发现问题,探索过程需依赖直接经验,看到事实的结果就是得出结论的时候。(2)幼儿的科学探究具有简约性、试误性。幼儿的探究大致会经历“发现问题一假设一探索一得出结论一表达与交流”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当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原因不明显或较复杂,幼儿不能得出结论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某些关系直观化、明显化,但并不直接告诉幼儿结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幼儿探究的试误性会降低,探究的目的性会增强。(3)幼儿运用多种表征方式进行科学探究。幼儿可运用的表征方式主要包括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构、泥工、剪贴、角色表演等。而幼儿运用各种方式表征时能够对具体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复验,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经验。在持续运用不同表征方式的过程中,幼儿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会更加全面、深刻。
很显然,幼儿操作三球仪时,只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记住知识,并没有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更令人担忧的是,幼儿可能因活动枯燥而丧失对科学的热情。不同的材料能促使幼儿以不同的探究经历来获取相关的知识经验,激发好奇心、探究的积极性等,进而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因此,科学区角活动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活动的方向和目标。幼儿不仅能够“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防止另一种情况的产生,那就是,教师仅从“高兴”“成功”两个维度去评价幼儿的科学区角活动。例如,教师常常使用这样的评价性语言:“你成功了吗?”“你成功了,祝贺你。”也许,这类教师潜意识中仍认为结果和兴趣最重要,科学区角活动只要幼儿高兴、完成操作即可。因此,为了让幼儿高兴,教师会不断变换材料,看到幼儿不玩了,就马上投放新的材料,很少思考材料本身的结构、层次方面的问题。而这恰恰是错误理解了兴趣在幼儿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违背了科学探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兰本达,布莱克伍德,布兰德维恩.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一研讨”教学法[M].陈德璋,张泰金,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戴维·温尼特,罗伯特·A·威廉姆斯,伊丽莎白·A·舍伍德,等.科学发现:幼儿的探究活动之二[M].刘占兰,易凌云,曾盼盼,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EB/OL].[2012-10--20]http://www.moe.edu.cn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区级二等奖:利用乡土材料,优...世外仙姝阅读人气:1185
- 本学期第一次区角活动照片一杯浓咖啡阅读人气:1320
- 如何驾驭区角活动的交流分享时...一杯浓咖啡阅读人气:1796
- 大三班区角活动计划一杯浓咖啡阅读人气:1829
- 科学区活动丰台三幼刘雅楠阅读人气:991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如何让民族的东西渗透在区角活...清舞飞扬阅读人气:1129
- [园长管理]农村幼儿园如何开展区角活动?阅读人气:836
- [业务管理]区角活动该如何下手?apple tree阅读人气:1077
- [教师工作]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眼睛变魔...花瓣雨阅读人气:2183
- [业务管理]如何科学的创设区角悠悠我心阅读人气: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