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标识蕴含大智慧
作者:刘营徐淑松 来源:北京市通州区大方居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7-11-07
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包含很多方面,有区角设置、材料投放、墙面布置等等,而标识制作也是其中之一,就是把教室里的玩具、材料、区角位置以幼儿能够看懂的方式标记出来,方便幼儿快速准确地找到他想要用的材料,并且在用完后能够把玩具材料放回原处。这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不可或缺的环境支持。
过去,我们给玩具材料制作标识时会考虑渗透一些教育目标,如,在玩具筐上贴一定数量的圆点,在玩具柜上相应的位置贴一定数量的小青蛙,目的是让幼儿在取放材料的时候学习“点数”“数数”“对应”等。这样做看似为了促进幼儿在某些领域的发展,但实际上却是在设置“标识障碍”来“考”孩子,导致有些幼儿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收放玩具,还担心会错,不能自信大胆地取放材料,快速专注地投入到自己的游戏中,有些幼儿甚至还会因此放弃自己的游戏意图。
通过学习,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围绕海森高材料标识设置的原则和方法开展了培训和教研。教师们经过研讨,一致认同材料标识对幼儿游戏的支持意义,认为标识和材料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标识通过实物、图片、图形、文字等多种表征形式代表材料,本身也是对幼儿认知、思维和表征能力发展的促进。
教研结束后,教师们回到教室里开始了对各种材料标识的自查和调整工作。三周以后,我们开展了第二次以“标识制作方法”为主题的现场观摩教研,保教干部带领教师观摩各班级材料标识。在观摩过程中,教师们仔细观察每种材料标识是怎么制作的,分析每种标识能否代表材料本身,幼儿是否能看懂标识,是否方便按照标识收放玩具材料。
教师们发现,每个班制作标识所用的方法各有特色,教师们在学到的几种基本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更多种形式。如拓图法,有的班级采用的是俯视拓图,有的是剪影拓图;有的是侧面拓图,满足不同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通过对标识制作方法进行分类,我们一共梳理出了l2种方法——实物、照片、图片、拓图、简笔画、标志线、标志点、文字、俯视图、剪影、镂空、整体分布,老师们的潜能和智慧被充分激发出来了。
结合教师观察到的幼儿根据标识收放材料的行为表现,针对标识的选择和制作方式,我们进行了如下几个问题的深入研讨。
1数量多的材料如何做标识
数量特别多的玩具材料多见于玩具区的拼插玩具和艺术区的装饰材料。有的老师采用的是实物标识,从一筐玩具中拿出一件,固定在玩具筐外,表示这一筐都是这一种玩具。这种制作标识的方法直观具体,更适合小班幼儿。有的老师采用的是照片标识,同样是照片标识,也有不同。比如一种是整筐玩具照,一种则是整筐玩具中的单独某件玩具照。细微的差异引起了教师的思考,哪一种照片更能支持幼儿收放材料呢?
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大多是把整筐的玩具搬出来玩,收放时,幼儿一般先把散落的玩具收放到玩具筐里,然后再把筐送回玩具柜。根据幼儿的真实表现和需要,我们得出结论:整筐玩具照片不利于幼儿观察和分辨,单独一件玩具的照片更清晰,更能帮助幼儿分辨具体玩具的形象和应存放的准确位置。
2大型玩具材料如何做标识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会按照自己的游戏意图来使用材料,他们常常会把家庭区的婴儿床、沙发甚至玩具柜都挪到积木区去搭建别墅。在清理环节,几名幼儿合作,一起抬着沙发、扛着床,推着玩具柜,很快就能物归其位。这是怎么做到的?
原来,地板上婴儿床床脚被放置的地方贴有标志点,沙发轮廓处贴有标志线,玩具柜四角站立的位置贴着直角标志线。正是因为地板上这些并不起眼的记号,即使是大型玩具材料也能被轻而易举地放回固定位置,保障了教室整体环境给人带来的稳定感和安全感。孩子们在搬放大型玩具时情绪积极愉悦,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获得很强的成就感。
3如何把握标识的难易程度
教室里一盒牙膏管状水粉颜料的标识引起了教师们的讨论。老师选择的是使用整盒拓图加每管颜料清晰的简笔画的方法制作标识,标识中每一管颜料的位置上都涂了不同的颜色,幼儿收放颜料的时候需要把每一管颜料和标识中的颜色相对应。有的教师认为,一一对应能让幼儿找准位置、收放也更整齐;而有的教师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只要幼儿知道把这管颜料放回到这个盒子里就好了,不必如此繁琐。
通过观察幼儿收放的情况,我们发现,按颜色一一对应摆放颜料果然需要用很长的时间,还有的幼儿对颜色并不是太熟悉,导致根本无法准确收放这盒颜料,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因此,我们进一步得出结论:标识就是要实现幼儿简单快速准确地取放材料,不是为了做标识而做标识,更不是把做标识当做展示教师技能的方式,给孩子制造困难和压力。针对这盒颜料,老师们建议调整时,可以继续用盒子和颜料管的拓图,只是不用再对应颜色了。
4标识如何适应幼儿年龄特点
教室里,老师们围绕“小动物的标识”展开了讨论。每个教室里都有小动物玩偶,一般投放在积木区和玩具区,标识大多是用俯视图的形式制作的。教师从幼儿的认知特点出发,认为:小班幼儿能够理解直观、具体的形象,而俯视图比较抽象,理解起来较困难;中班幼儿能够分辨物体形象的突出特征,造型突出的小动物可以用俯视图,比如“大象”,长鼻子突出,俯视图会很明显,幼儿容易分辨,而“老虎”“猎豹”等动物用俯视图就不能很鲜明地区分;大班幼儿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理解简单的文字和符号,能够将俯视图的图画特征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俯视图的标识方法也适用。
对“动物俯视图”的标识研讨,启发了教师对于标识适宜性的进一步思考和调整:对于小班幼儿,标识多用较大的实物、照片或1:1拓图的方式;对于中班幼儿,多用简笔画、剪影、拓图等方式;对于大班幼儿,可以加入俯视图、文字等复杂的方式。
5如何判断标识对于玩具材料的适宜性
观摩中教师发现,每种材料采用什么样的标识方式,除了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还需要考虑材料本身的特点。例如,真实的手提包类、厨房用品类都是单一并且偏大的材料,多使用简笔画、拓图;艺术区的装饰材料细小、数量多,大多用实物加上玩具筐标志线的方法;积木区的大空心积木形象突出且数量多,一般使用轮廓拓图、标志线的方法等。因此,老师们认为:要依据材料本身的特征(大小、形状等)以及这一材料在玩具柜里的摆放位置来确定制作标识的方法。
6“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如何标识
积木材料中有一些不规则形状的积木块,数量也不太多,常常会被混起来堆放在一个大整理箱中。观摩发现,幼儿想要用这类材料的话,需要在大整理箱中使劲儿翻找,才有可能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一块,很不便捷。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有的老师说把各种不规则形状的积木都一一摆放出来,但马上又被其他老师否定了,因为教室里没有更多的空间了。
后来在一个大班教室里,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标识制作方法——整体分布法。先在大整理箱的底部按照码放好的积木位置绘制每一类积木的轮廓图,幼儿收放积木时,对照轮廓图把各种类型的积木一摞一摞摆放好,那么这个大箱子里有什么样的积木就可以一目了然,幼儿在取用时也不用反复翻找,一下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一种。教师们一致认为这种方法有效解决了整筐摆放几种不同材料的问题。
观摩教研结束后,老师们回到自己的教室里进行了第二次自查与调整。因为有了之前现场观察、讨论和同伴启发的教研经历,这一次的调整,老师们摆脱了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更自觉地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分析材料的自身特点,观察幼儿的收放情况,真正做到了尊重幼儿的需要,为幼儿的游戏服务。
一周过去了,我们发现幼儿清理玩具材料的速度明显提高,小班幼儿只需要5分钟就能把看上去“乱糟糟”的教室整理得干净有序,并且是主动参与的,获得了成功感。教师不仅掌握了标识材料的规律和方法,更为关键的是,小小标识让老师也成了勤思考、爱创新、敢尝试的主动学习者。
摘自:《学前教育》2017.10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父母教育孩子的八大智慧小董阅读人气:892
- 小领头羊的大智慧紫玫瑰阅读人气:654
- 善于放弃是一种智慧恒美掌校桃之夭夭5阅读人气:340
- 狼的智慧给于人的启迪海豚201阅读人气:985
- 读《成功智慧》一书有感蓝天幼儿园阅读人气: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