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观察、分析及解决策略的建议——以“娃娃家风波”为例

作者:侯素雯  来源: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   上传时间:2015-12-13

    同伴冲突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幼儿之间产生冲突时,教师应做好支持者,培养幼儿应对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引导幼儿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妥善处理和同伴之间的冲突。
    一、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观察
    为了做好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支持者,教师首先要细致观察,以便更好地了解引发幼儿之间冲突的原因以及幼儿应对和解决冲突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了解哪些幼儿能够独立解决同伴冲突,哪些幼儿需要教师或其他同伴的帮助。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活动、资源或支持,发展幼儿应对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以下是笔者对娃娃家中幼儿冲突事件的观察。
    观察案例:
    娃娃家风波
    观察目标:
    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
    观察对象:
    共5名幼儿,女孩佳佳、囡囡、小鱼,男孩丁丁、潘潘。
    观察记录:
    娃娃家中一下子来了八个幼儿。不一会儿,佳佳就自封为妈妈,并迅速安排丁丁和囡囡分别充当爸爸和宝宝。三人很快把娃娃家的大门竖了起来,佳佳对其他幼儿说:“娃娃家还没有开放,谁都不能进来!”其他幼儿悻悻然离开了,只有潘潘和小鱼继续留在娃娃家中。
    过了一会儿,潘潘跑到教师面前说:“王老师,我想做爸爸。”
    王老师:“那你们自己商量一下吧。”
    潘潘听了,走回娃娃家,大声地和丁丁说:“我们来玩剪刀石头布吧。谁赢了,谁就做爸爸。”
    丁丁爽快地答应了。三局过后,潘潘赢了,丁丁却不肯放弃爸爸的角色,他试图争得佳佳的支持:“妈妈,潘潘要当爸爸。”
    佳佳走过来肯定地说:“丁丁是爸爸!”
    潘潘:“可是我们玩剪刀石头布,丁丁输了,应该是我做爸爸。”
    佳佳:“我没有看到你们玩剪刀石头布。”
    佳佳见两个男孩谁也不肯让步,说:“我们叫警察,把他(指潘潘)抓走。”
    不一会儿,“警察”来了。在众人的推搡和“警察”的帮助下,潘潘被轰出了娃娃家。
    与此同时,小鱼和佳佳为谁做宝宝争得不可开交。
    小鱼恳求佳佳让她做宝宝,但佳佳早已有了自己心目中的宝宝——囡囡,任凭小鱼说什么都不为所动。
    小鱼急了,大声地说:“我更做宝宝!”
    佳佳还是不理睬。小鱼没有办法,只得走出娃娃家,正巧见到王老师,便大哭起来:“我要做宝宝,他们不让我在娃娃家!”
    王老师把小鱼带到一旁,温和地对她说:“你做不成宝宝。可以做娃娃家的客人呀。客人到你家玩时都带些什么呀?我们一起去超市买些东西再来娃娃家做客人好吗?”
    小鱼仍在哭泣,她大声说:“我不要在娃娃家玩了!”
    于是,王老师拉着小鱼的手来到理发店,对理发师迪迪说:“迪迪。来客人了,你怎么招呼客人呀?”
    迪迪连忙站起来,把位子让给小鱼,并帮小鱼弄起了发型。
    小鱼仍在抽泣,似乎没有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
    潘潘被赶出娃娃家后独自抹了一会儿眼泪,随后又回到了娃娃家。与之前不同的是,他不再执着于当爸爸,而是做起了小客人。
    二、对幼儿同伴冲突现象的分析
    通过观察游戏过程,我们发现教师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幼儿产生冲突的原因,幼儿应对和解决冲突的策略,以及冲突中幼儿的情绪理解及情绪调节能力。
    (一)同伴冲突的起因
    由于幼儿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所以,在角色游戏中,他们常常为了游戏内容、游戏角色、游戏材料等产生冲突。在这个案例中,5名幼儿便是围绕谁扮演“爸爸”和“宝宝”
产生冲突的。
    (二)解决同伴冲突的策略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常常选择以下几类策略解决同伴冲突:(1)合作式策略,包括请求说理、协商交换、谦让、道歉和安慰等。(2)攻击式策略,包括语言攻击和肢体攻击。(3)退缩式策略,包括屈服、放弃、哭泣或生气。(4)求助式策略,包括求助教师或同伴。从性质上来判断,合作式策略属于积极的策略,攻击式策略属于消极的策略,退缩式策略和求助式策略都属于中性的策略(向海英、孙文杰,2014)。通过观察,教师发现了案例中潘潘、丁丁、佳佳、小鱼以下应对和解决冲突的策略。
    潘潘为了能够扮演“爸爸”这一角色,首先想到向教师求助。当教师让潘潘自己想办法和同伴商量时,他向丁丁提议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通过建立“谁赢谁当爸爸”的游戏规则争取获得角色的权利。当丁丁反悔、佳佳无视规则重申丁丁是爸爸时,潘潘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用“谁赢谁当爸爸”的规则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过,在以少对多的情况下,潘潘没有继续运用规则据理力争地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是选择放弃,离开了娃娃家。之后,潘潘平复了情绪,以小客人的角色重新回到娃娃家,终于获得了同伴的接纳,实现了自己的游戏愿望。可见,潘潘能在教师鼓励下使用积极的策略解决冲突。
    丁丁起初爽快地答应了潘潘的建议,接受了“谁赢谁当爸爸”的游戏规则,但输掉比赛后,却不愿意放弃爸爸的角色。可见,在自身利益和游戏规则发生冲突时,丁丁没能克服自我中心心理,没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在和潘潘的僵持中,丁丁没有主动与潘潘协商解决冲突,而是向佳佳求助。
    佳佳始终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当小鱼和丁丁都向她求助时,佳佳坚持自己对角色的分工,没有充分考虑冲突双方的利益并协商解决冲突。可见,佳佳没能以公平、公正的原则帮助同伴解决冲突。
    小鱼先反复恳求游戏的领导者佳佳让自己扮演宝宝。遭到拒绝后,小鱼开始大叫“我要做宝宝”,但这一方法也不奏效。于是,小鱼选择离开娃娃家。看到教师,小鱼又向教师告状,想依靠教师帮助她解决冲突。小鱼还拒绝教师让她扮演小客人的建议,坚持说“我不要在娃娃家玩了”。可见,她选择了放弃、哭泣等消极的策略来应对同伴冲突。
    (三)幼儿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能力的表现
    被赶出娃娃家的潘潘在伤心地抹了一会儿眼泪后平复了情绪,重新以小客人的身份回到娃娃家。可见,潘潘具备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遭到佳佳拒绝的小鱼用大声抗议来宣泄自己生气的情绪。当这一方法失效时,小鱼选择离开娃娃家,并向老师哭诉,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在老师安抚和提出建议后,小鱼仍没有停止哭泣。虽然在理发店得到了理发师的热情招待,但她始终沉浸在消极情绪中。再说佳佳,当小鱼反复恳求她时,她没能感受到小鱼强烈地想扮演宝宝的需求和消极的情绪体验,一再拒绝小鱼,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小鱼的负面情绪及表达。
    三、对解决幼儿同伴冲突的策略建议
    幼儿发生同伴冲突时,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阻止和避免冲突发生,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冲突及冲突的解决过程,使幼儿习得应对冲突的策略,学会运用积极合理的方式解决冲突,培养幼儿应对和解决冲突的能力(王练,2007)。教师可以结合观察信息采取以下步骤给予支持。
    (一)评估冲突强度,判断是否介入
    当幼儿发生同伴冲突时,教师首先应评估冲突强度。如果冲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幼儿情绪稳定,教师不必介入,可在一旁观察幼儿是如何解决冲突的。如案例中,教师没有急于帮助潘潘,而是把解决冲突的机会还给潘潘,让其想办法和同伴协商解决。这是因为,求助虽然可以避免同伴冲突的升级,但是幼儿过多依赖他人,并不能真正促进其社会化发展,有时甚至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在旁观时,教师要注意幼儿在尝试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行为,如说理、协商、合作、妥协等,并可在游戏结束环节请这些幼儿介绍自己解决冲突的办法。当然,如果幼儿情绪失控、大发脾气,甚至破坏材料或伤害同伴,教师则必须及时介入。
    (二)冷静接近幼儿,认可幼儿的情感[1]
    强烈的感受会导致大脑中情绪部分占上风,从而淹没大脑中负责理性的区域(Healy,1994)。当幼儿的大脑被情绪“淹没”时,他们是无法冷静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因此,当幼儿在冲突中骂人、推搡、打架、抢夺或咬人等时,教师要迅速而冷静地接近幼儿,阻止幼儿一切可能带来伤害的言行。在接近幼儿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轻柔的身体语言可以帮助幼儿稳定情绪,给予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反之,如果教师对幼儿大声叫嚷、拉扯幼儿、俯视着与幼儿对话等,则幼儿的情绪可能会变得更恶劣,或者会在恐惧中退缩,拒绝表达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在幼儿停止发脾气后,教师可以用简单的陈述句来表达对幼儿情感的关注与认可。例如在案例中,教师可以说:“小鱼,我知道你很难过。”教师对幼儿情感的认可会让幼儿感到自己的情绪是没有问题的,有助于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使他们在清空这些情绪后有能力继续思考解决冲突的办法。在案例中,小鱼的消极情绪没有得到教师及时的认同,因此小鱼拒绝了教师对其调整游戏角色的建议,即使后来转换了游戏区域,他也一直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之中。
    (三)支持幼儿通过协商找出解决冲突的方法
    当幼儿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时,教师要支持幼儿通过协商找出解决冲突的方法。
    1.询问幼儿,收集信息
    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幼儿有关冲突的情况来收集信息,如以“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对什么感到烦恼”“你想要怎样”等问题来引出具体的事实和细节。在每个幼儿叙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聆听,特别是要聚焦在事实和清楚的细节上,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隐藏在细节里。教师倾听时要始终保持中立,不要责备幼儿或使幼儿陷入指责、争吵中,这样可以让幼儿相信继续交流是安全的。
    2.重述问题,澄清细节
    在幼儿讲述了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后,教师要继续保持中立和冷静,重述幼儿说的问题,以帮助幼儿聚焦一个或两个最相关的细节。教师可以用“所以问题是……”这样的短语来开启对问题的重述,如“所以问题是:小鱼,你想做宝宝;佳佳,你想让囡囡做宝宝,你认为是你们先到娃娃家的。是这样吗?”此外,教师在听完幼儿的陈述后立即复述,也是在向幼儿传递“老师一直在聆听”的信息。
    3.协商方法,达成一致
    教师可以询问幼儿:“我们可以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样幼儿就会认真思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求。这个过程对幼儿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他们很难克服自我中心心理去思考他人的需求,也很难一次思考多件事情。当幼儿告诉教师想法时,教师可通过重述确认他们的想法。当幼儿讨论解决方法时,教师要鼓励幼儿换位思考,引导幼儿从诸多可能的方法中选择一种大家都认同的方法。这个过程可让幼儿学习建设性地表达情感,学习从别人的视角看问题,学习反复协商,最终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历程十分重要。
    4.肯定幼儿,继续观察
    一旦幼儿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达成一致意见,教师就可以用简单的陈述句来表达对幼儿的想法的支持和对幼儿作出的努力的肯定。如:“你们想出了娃娃家可以有两个宝宝的方法,你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的鼓励能帮助幼儿意识到他们是问题的解决者,可增强幼儿解决问题的信心,使幼儿日后更有勇气使用这些技能。在幼儿实施解决方法时,教师可在一旁观察其效果,根据幼儿的需要随时做好进一步支持幼儿的准备。
    参考文献:
    [1]BETsY EVANS.你不能参加我的生日聚会:学前儿童的冲突解决[M].洪秀敏,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7一19
摘自:《幼儿教育》2015.10
编辑:cicy

 

上一篇:幼儿园接龙游戏三则

下一篇:下水道历险记——一次发生在建构区里的戏剧活动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