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演出给幼儿带来的利多还是弊多——主题辩论会实录

作者:陆琴芬  来源:《幼教博览》2011.06  上传时间:2011-07-25
活动背景
我园是一所小规模的艺术幼儿园,每年6月都会举行一场汇报演出。孩子们身穿鲜艳的服装,在台上或唱或跳或演,俨然像一个个训练有素的专业演员,演出获得了家长的一致称赞。
每一次演出,都会倾注老师们大量的劳动,那么这样的付出值不值?在筹备、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幼儿是在主动发展还是被动接受?幼儿的个性有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汇报演出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利多还是弊多呢?这些问题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和思考。
为此,我们通过主题辩论会的形式,鼓励老师将心中的困惑表达出来,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活动记录
1.开篇陈词
正方一辩(立论):
我方观点是汇报演出给幼儿带来的利多。近三年来我园进行了三次汇报演出,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有了更多的进步。每次演出对于孩子来说是提高孩子综合能力的一个平台,怎样把幼儿平时学习到的知识、经验化为能力呢?提供一个这样的机会是很重要的。所以,我方觉得汇报演出对幼儿的利多。
反方一辩(立论):
我方观点是汇报演出对幼儿的弊多。汇报演出是对幼儿一个学期接受艺术熏陶的一个总结,这点不能否定。但在汇报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如舞蹈表演中,孩子的舞蹈是老师选材还是根据幼儿的兴趣自己选择表演呢?显然,我们老师的安排要比幼儿的自由选择多一些。我们觉得这种方式没有尊重幼儿的权利,不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所以,我方坚持认为汇报演出给幼儿带来的弊多。
2.攻辩
正方二辩向反方二辩提问:
虽然我们觉得在选择节目时老师的决定很重要,但是小朋友在学习艺术课时,老师会注意将孩子的意愿和老师的选择相结合。不然为什么每个幼儿园都会进行汇报演出呢?
反方二辩回正方二辩:
孩子报名学习不是为了想长大了成为××家,而是为了一种兴趣。对方觉得教师有一定的选择权,如这个学期的汇报演出,都是老师的选择。但事实上,一些孩子参加了,一些却被筛下来。孩子很木然,这样就扼杀了孩子表演的天性。对方说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在搞汇报演出,我们觉得这些并不是单单为了孩子好,而是更多地去给家长看,宣传自己。孩子原本创造、表现的欲望大大地遭到扼杀,反而成为了一种机械、枯燥的训练。我方觉得这样的形式对孩子自身的发展很不利。
反方二辩向正方二辩提问:
汇报演出的节目预设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往往是教师在网上找视频,而且没有通过教学进行渗透,是一种机械的训练。我方的问题是,在一台汇报演出中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演很多节目,能力弱的小朋友就很少,能力弱的孩子会有挫折感。如何来平衡这种关系呢?请对方回答。
正方三辩回反方二辩:
针对对方辩友的观点我们持反对意见。在幼儿排练时老师会对能力弱的孩子给予肯定,积极地鼓励。一个孩子在一个节目中没有找到自信不代表他在另一个节目中失去信心,他们可以尝试另一个节目,而不是老师觉得他做得不好把他筛掉。
正方三辩向反方三辩提问:
每个单位都有个决策者,如果让幼儿当这个主角,他们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演出吗?
反方三辩回正方三辩:
对方一直强调汇报演出的效果,为了达到好效果而选用一些老师认为能力强的孩子,这样就没有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如,我班一个孩子曾被钢琴老师说过手型不好,可孩子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现在连老师都夸她做得好。老师不要武断地评定孩子能力弱,否则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比如,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中国功夫》的表演,可为什么同样是能力弱的孩子,有的能上有的则不能上呢?是不是老师对孩子有情感上的偏爱呢?(说明:在《中国功夫》中有两个孩子的动作完成质量明显不如其余幼儿,最终演出时,有一个继续留了下来,另一个没有,而是参与到其他节目中去了。老师的疑问:是否因为那个留下来的孩子是教师子女,老师出于照顾而留了下来。)
反方三辩向正方四辩提问:
汇报演出到底注重演出的效果还是注重孩子自主、快乐的参与过程呢?
正方四辩回反方三辩:
首先,我们要反驳对方辩友的一个观点,就是所有幼儿都参与了汇报演出。我们不是根据能力强弱来安排孩子的演出的,我们是为了整体效果选择适合不适合,而且我们也征求了孩子的意愿,尊重了孩子的想法。
其次,针对对方辩友提出的《中国功夫》中那个能力弱的孩子,我们是征求了他个人的意见的。孩子认为自己做得好,想参加这个表演。你认为他做得不好,那是老师的标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快乐的,得到了锻炼。另一个能力弱没参加的孩子是自己不想参加,我们也同时尊重他不想表演的意愿。再次,对于一台演出的效果,无论他是否是主角,他都参与了,家长也感到了欣慰和肯定。此外,自从我们推出舞台剧后,很多幼儿园也来学习,并在园内也开展了汇报演出,这说明这种做法值得学习。
正方四辩向反方四辩提问:
你们觉得一台为家长展现的汇报演出扼杀了孩子的主动性,那平时的教学展示活动是否也扼杀了孩子的主动性?
反方四辩回正方四辩:
针对正方问题,我们认为每个教学都是孩子能力提高的过程,这仅仅是过程,无论收获多少,老师都不会打消孩子学习欲望,反而会针对能力弱的孩子,采用多扶持、多鼓励的态度。而汇报演出,是一种模仿,一种训练。在排练过程中,孩子能做到老师心中预想的动作就是好的,没有达到标准的就是不好的,大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幼儿的能力有很多方面,不单单是一台节目就能表现出来的。
3.攻辩小结
正方一辩:
幼儿都有表现的欲望,但靠孩子自己的兴趣意愿表演是不够的,需要老师的雕琢。一台节目就是让人赏心悦目的。有些孩子的确是不适合某个节目,而不是老师放弃不予其参加。
反方一辩:
对方辩友始终说一些孩子适合一些表演不适合另一些表演,适合的标准是什么?每次演出中老师的包办,孩子的能力能得到多少提升呢?我们更加关注孩子通过演出是否得到了更长久的发展。所以,我方认为在一场汇报演出中弊多于利。
主持人:
刚才的辩论,气氛活跃,唇枪舌剑。正反双方均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同时,正反双方辩手彬彬有礼,表现出了良好的风度。其实,举行辩论会的目的,不是为了决出胜负、辩出输赢,而是为了共同解决我们的困惑。下面,还是让我们共同思考这些问题:
(1)怎样让一台汇报演出利多于弊呢?
(2)怎样把枯燥的排练变成幼儿快乐的学习?
活动反思
有效的教研方式应该是便于教师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参与活动的。有效的教研方式,应能引发教师的认知冲突和思维碰撞,并能引导教师自主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1.关注园本教研的主体性
本次辩论会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由于每一个参与辩论会的教师都是亲历者,因此,它让每一个教师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既是一次宣泄,也是一次剖析。教师需要一种宣泄的渠道,如果不加引导,可能会将消极情绪渲染、扩大,对幼儿园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通过辩论会的形式,可以促使老师去思考如何设法让自己的观点得到更多人的认同。此外,对问题的剖析是深入的、发自内心的,因为这个问题来自于教师的实践,每一个教师都是亲历者,容易引起教师的共鸣。
2.关注园本教研的开放性
看得出,一场辩论会让好多老师都有一吐为快的感觉,她们情绪激昂、慷慨陈词,直到主持人宣布我们的辩论会“到此结束”时,很多老师的脸上还显得意犹未尽。尽管有时词不达意、有时逻辑不清,甚至还不够深入,但这却是老师们真实想法的自然流露,不拘泥、不做作,平等对话、敢于质疑,在这样的思想碰撞、摩擦中产生出可贵的智慧火花。
3.关注园本教研的有效性
本次辩论会直面问题,直指问题的核心。如汇报演出的节目选择和编排是杏关注了幼儿的主体性、如何关注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弓弓的幼儿的需要、如何兼顾演出效果和幼儿的情绪体验等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尽管老师们对《纲要》中“尊重幼儿的个性化表达、避免一把尺子丈量一群幼儿”等观点耳熟能详,然而将《纲要》精神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依然任重而道远,老师们一不小心成了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随着辩论的步步深入,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愈见分明。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条:
1.变“要我演”为“我要演”
幼儿应有自主权。在筹备、排练、演出的过程中,都应将老师的意愿转化成幼儿的兴趣,变“要我演”为“我要演”。及时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采纳幼儿提出的合理方案。
2.“量身定做”、“量体裁衣”
教师应根据幼儿能力的强弱,为幼儿选择更加合适的角色,尊重每个幼儿表达表现的需要。教师对班内幼儿的特点是最了解的,编排的节目要能凸显班级幼儿的特点,张扬个性。
3.“关注过程”、“关注体验”
教师的目光不能紧紧关注演出的效果,应该让幼儿体验排练、表演带来的乐趣。幼儿的汇报表演,不同于幼儿的表演游戏,为了追求舞台表演的效果,它需要一遍遍地排练、反反复复地改进。枯燥、重复的练习会让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这时教师要善于情感激励,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儿歌、情境讲述等方法,吸引幼儿参与排练的兴趣。及时鼓励和肯定幼儿的进步,启发幼儿将自己的内心感受自然而夸张地表现出来。用投入的情绪感染幼儿,要求幼儿发自内心的“微笑”,教师也要面带微笑,并配合以带有感染性的语言:“乐乐笑得甜甜的,嘴巴弯弯得像月亮一样美。”“我看到了洋洋小朋友白白的牙齿。”
期望我们能在园本教研的探索中,寻找出更多切实有效的途径,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编辑:cicy

上一篇:园本教研活动:奏响快乐游戏的音符

下一篇:小型幼儿园园本教研的有效策略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