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孩子一片自由发展的天空

作者:庄薇  来源:总参军训和兵种部机关第一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0-08-31
我认识一个叫乐乐的小男孩,长得虎头虎脑,乍一看就挺招人喜欢。他很安静,常常一个人看书,边看边读(他认识一千多个字)。坐在电脑前,还能用拼音输入法完成简单的文字录入。每天最高兴的事情就是依偎在爸爸、妈妈的身边一起看报纸。亲戚朋友羡慕得不得了,做父母的自然也喜在心头。
四岁的时候,上了中班,老师发现乐乐不能和小朋友正常交流,常常把大小便屙在裤子里,吃饭时只会张着嘴等人喂,含在嘴里,不会嚼,只会咽,别人都睡着了,他还没有吃完。起初,爸爸妈妈不太相信老师的话,悄悄地躲在教室外观察了半天,才相信这是事实。是谁把乐乐变成了这样?答案只有一个,爸爸、妈妈头脑里“先学习,后生活”的思想。乐乐的妈妈常说:“学知识,要从小抓起,越早越好,耽误不得,别的事情像吃饭、穿衣什么的,到时候不用教就会。”乐乐都四岁了,饭不会吃,衣不会穿,连大小便都不能控制,更别提与小朋友交往了,说话含糊不清,谁也听不懂。可怜的小乐乐,知识倒是有一些,除此之外,其余的就等于零,得从头学起。这真让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乐乐的爸爸、妈妈就是想不通,主抓学知识也有错吗?过分关注学习知识,忽视孩子的年龄特点。
活泼开朗、天真无邪是孩子的天性。爱说、爱笑、爱动、爱闹,大多数孩子都是这样长大的。可是乐乐安静得有点儿出奇。他像小孩子吗?当别的孩子看蚂蚁、荡秋千的时候,他只能在屋里学习、学习、再学习。在我们周围,2岁背三字经,3岁认上千字,4岁学拼音,5岁学乘法的孩子不在少数。当家长们以炫耀的语气谈起这些的时候,是否想过,他们还只是几岁的孩子,他们应该拥有幸福的童年,应该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任意翱翔,而不是像个成人似的摇头晃脑地背着什么,学着什么。
过于超前训练,孩子的“聪明劲”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后续力量。
曾有一位小学老师向我抱怨:“我最怕教那些入学前学过拼音、计算的一年级学生,刚开始成绩挺好,可惜时间一长就出问题了。他们往往因为学过了、会了,就不再认真听讲,日后学难一点的,傻眼了:前边没好好听,后边的也不会。越落越多,成绩开始下降。”据专家调查发现:超前训练的孩子入学后,其成绩优势仅保持到三年级,四年级以后未经过超前训练的孩子的潜力开始发挥,其优势呈现稳步发展。
违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违反学习的基本原则,按照成人的意愿,盲目地超前训练一些知识技能,用小学的要求来规范幼儿,短时间内或许会有辉煌的成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缺乏扎实牢固的基础,继续发展没有后续力,其外显的事实也就逐步消退了,重新回到起点。事实上,到了适宜的年龄,学习某些知识技能,孩子才会驾轻就熟,轻松过关。
过分关注学习知识,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
为了追求理想的学习结果,家长往往倾注大量的心思和精力。家长全身心的过分关注难免就会有一些消极心态和行为出现,比如急于求成、强制学习、超量训练、剥夺游戏、包办代替等;这些行为反映在孩子身上,就会表现为紧张、焦虑、压抑、无奈等情绪,从而对学习本身产生消极抵触情绪。试想,失去动力的船,怎能远航?而兴趣和热情正是学习的原动力。
说来说去,你会问究竟要不要关注孩子知识的学习,答案是肯定的,关键在于一个“度”。想把握这个“度”,首先要弄明白,关注知识学习的同时,我们的孩子还需要些什么。
爸爸妈妈,我想成为全面发展的儿童。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相对于学龄前儿童,知识是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体验,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获得的经验,而不是那种通过记忆储存起来的特定知识点。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略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孩子发展最重要的方面优先考虑,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孩子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体现“尊重孩子意愿、满足孩子需要、培养孩子兴趣”的思想,培养活泼、自主、自信、主动、发展的儿童,这就是全面发展的要义所在。
爸爸、妈妈,我想成为学有特色的儿童。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日益深入,科学家提示,“智力是全脑功能的状态,即大脑皮层各个区域神经网络越复杂,人们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而这一切取决于外部环境刺激的多样化。只有各个区域都受到刺激,脑功能区的神经细胞才能形成复杂联系。而单项训练,只能使某一方面形成网络,不利于全脑形成网络化,不利于完整发展。”
因此,特色培养不是简单的艺术技能或知识技能的长期、单调、枯燥的训练,不是将孩子某一方面的优势分化出来,进行单项训练,试图以单项发展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特色培养是在满足孩子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渗透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之中。它需要量体裁衣,因人而宜。定位在孩子发展的兴趣和发展可能性上,是一种内在潜质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是线性,而不是点状的。
爸爸、妈妈,我想成为兴趣广泛的儿童。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在一次报告中回答听众问题“关于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欠缺哪些”时说:“中国学生兴趣太窄”。在国际性的动手奥林匹克大赛中,我们的成绩远没有数、理、化奥林匹克大赛的金牌数多,因为我们的选手理论知识:远远优于实验能力。这与我们从小没有满足孩子各方面发展的需要,把子亥子广泛的兴趣过早引入狭窄的专业领域有关。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情绪变量是从事学习的动机激发程度,情感需求是引发学习动力的源泉。涉猎面要广,深入程度要浅,不要因为求精求专,就将孩子的兴趣扼杀在萌芽。爱放风筝的孩子,也许是未来的太空人,采摘野花的孩子,也许是未来的基因科学家。
爸爸、妈妈,我想拥有个性化的成长环境。
大干世界,色彩缤纷,千奇百怪,无所不包。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空间,它们既相似又有不同,生物的多样性给予世界太多的神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正是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满足孩子全面发展需要最好的办法是关注成长环境的生态平衡,以发展需要平衡环境中各种因素。环境过于单一,成长的内在要素得不到充分激发;环境过于复杂,发展就会偏离、迷失方向;环境过于失衡,导致片面发展;环境过于雷同,导致个性的缺失。
家长应该为孩子打造个性化的成长环境,在属于自己的土壤里,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成为森林里最普通、又最有个性的一员。
编辑:cicy
 

上一篇:我和家长的“便利贴”

下一篇:构建幼儿人生的“潜意识板块”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