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同行的欢聚与分享时刻

作者:许卓娅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传时间:2009-11-06

 

一、走向“分享”的“期望”
在第六届全国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研讨会上,许多人都不约而同地开始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为什么而来?我满意吗?我为什么满意?有没有一点儿什么遗憾?那遗憾又是什么呢……其中的小小遗憾主要聚焦在:怎样的研讨才更具有激励性和启发性呢?
其实,有时候只要稍微静下来想一想,事情似乎也就是那么简单:我们“去外地开会”,就是把我们自己做的,自认为还不错的,或自认为没有“把握”的东西,拿去给“别人”瞧一瞧。然后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点认可或者建议,最终,别人把你的创意拿回家去使用,你也从别人那里得到了你认为值得珍视的建议。这样的研讨结果便是我们都期望的:更具有激励性和启发性,即“分享性的研讨”。
我们曾经使用或目前仍旧沿用着的研讨传统,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或者是批判与自我批判。虽然“批”的内涵和目的也主要是指向改进的,但,“批”者那种比较“自以为绝对正确”和“强迫对方接受”的观念立场和情绪状态,显然不是分享性的状态,也显然相对更容易在认知和情感两方面产生压抑和对立的负面体验。这种负面体验是不利于相互启发和自我启发,以及相互激励和自我激励的。
在2005~2008年间我参与的4次国际性研讨会上,我就亲身体验了4次从对立走向融合的情感经历:前两次是国际友人为说了强迫我国同行接受批评意见的话,最后主动向我们道歉:第3次是国际友人提醒我国同行:不要使用具有“贬低他人抬高自己”意味的表达方式;第4次是在我国参与者说了强迫外国同行接受批评意见的话之后,国际友人表示,既不会要求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要求而轻易改变自己的意见。在这4次的经历中,最初都是我自己首先在情感上体验到——因提供意见一方稍显强硬和居高临下态度而产生的压抑和不平。然后,随着沟通的深入和相关人员不断的自我调整,更多参与者不但在感情上逐渐从对立走向了融合,而且也在认识上逐渐体验到了:对立是如何产生的和怎样避免对立。这其中的具体做法大约可归结为:
1.酝酿意见时,努力注意不采用臆断他人“消极出发点”的立场。 2.发表意见时,努力注意不使用批评或批判句法、词语和语气。3.发表意见时,努力注意不使用具有“对他人能力低评价”意味的表达方式,特别需要警惕避免使用具有“贬低他人抬高自己”或“居高临下”意味的表达方式。4.酝酿意见时,努力注意不采用认定“自己意见即正确意见”的立场。 5.发表意见时,努力注意不采用具有“要求他人接受”意味的表达方式。6.吸纳意见时,努力注意不采用简单接纳或简单拒绝的立场。7.吸纳意见后,努力注意采用感恩的心态来激励自己,并采用感恩的态度和表达方式来回馈和激励与自己分享的他人。
我们希望自己做出以上努力的理由很简单:我们都是带着相互启发和自我启发,以及相互激励和自我激励的希望而来的。因此,我们才需要“精心地创设和呵护”研讨氛围,以使这种“安全的氛围”更好地保障“分享的希望”得以实现。
案例1《图谱究竟有什么用》
执教教师(真诚地):今天的课上下来,我最困惑的问题就是我设计的图谱究竟有什么用,本来的设想是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舞蹈的步伐,可我自己看不出图谱对幼儿学习有什么帮助,我不知道是图谱本身没有设计好还是我不会用。希望大家能够帮助我澄清这个问题。
主持人(同样真诚地):真的非常感谢这位执教老师的真诚和勇气,直截了当地将我们大家的注意一下子聚焦到这个问题。让我们大家先来为她的真诚和勇气鼓一下掌!
参与者热烈地讨论之后,澄清了三个问题:一是,图谱本身的确有值得改进的空间;二是,这个班级幼儿学习这种特定舞蹈步伐(踏跳步)完全可以不使用图谱;三是,今天幼儿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完全属于正常水平。执教老师期望的水平值需要在日后阶段再练习若干次才能实现。这个范例告诉我们:如果执教老师担心直接提出自己的困惑可能使自己以及整个背后的指导团队陷入尴尬的的话,便很可能造成其他参与者不能真诚、勇敢地面对这个问题。如果主持人不能敏锐地发现执教老师真诚、勇敢态度的榜样价值,以及所提出问题的学术价值(不能够为了使用策略而使用策略),随后的研讨中大家也很有可能不能够真诚地面对幼儿学习的真实状况。
二、走向“建设”的“行动”
这些年来,广大的幼教一线工作者和各种不同职能机构中的幼教理论工作者都越来越体会到,经常参与本单位以外的学术交流活动,能够大大提高自身专业成长的速率。当然,这种速率获得的前提是:
1.交流现场有前述安全分享氛围。2.交流现场有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激发个人“思考”的动机。3.交流现场参与者中有更多的不同知识经验背景可以相互碰撞。4.交流现场参与者对不同观点的态度是:相互激励和自我激励,以及相互启发和自我启发。5.参与者参与现场交流的目的更多是:澄清问题、解决问题;或寻找新的自我完善或共同进步空间。
案例2《到底应该教什么》
执教教师(真诚地):我在自己班第一次上这课的时候,大家给我提意见,说我教得太多,会压制幼儿的创造性发展:我调整以后第二次上这课,大家给我提意见,说我一点儿也没有帮助幼儿提升;今天是我第三次上,我自己还是觉得没有处理好教与不教的关系。希望大家帮助我弄弄清楚:我到底应该教什么,不教什么?
主持人(同样真诚地):非常感谢执教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这个案例和她的困惑。相信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可以让我们讨论教与不教问题的案例。这个问题目前好像也是我们许多老师的困惑,看看在场的老师是否有相关的经验可以和我们大家分享。我们是不是这样来帮助执教老师想一想:在最后蝴蝶们自由飞翔的地方,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哪些方面来提升表演,好吗?
观摩教师A:节奏……(与音乐和谐)
观摩教师B:交流合作,比如可以结伴飞……(与他人和谐)
主持人:非常好,思路出来了!蝴蝶的翅膀可以怎样做些变化呢?(动作变化创意思路)
    观摩教师C:可以摆在身体的不同位置,向不同的方
向飞……
    主持人:双手可以摆成不同的姿态吗?
观摩教师D:当然可以,也可以划出不同的路线……
观摩教师E:还可以走出不同的路线……(空间移动变化思路)
观摩教师F:还可以飞一飞,停一停摆造型……(更多因素复杂组合思路)
主持人:现在我们聚集了那么多的思路,大家都记下来了吗?别的类似活动也一样可以使用吧?执教老师,您对大家的帮忙满意吗?(执教老师微笑点头)我们大家对自己的共建工作满意吗?(大家笑,鼓掌。)
这个范例告诉我们:如果执教老师不是这样真诚地将自己对自己的不满意表述出来,如果主持人不是这样真诚地将大家的智慧启发激励出来,当场的研讨是不会产生这样丰硕的收获的。在这里,关于创造性的律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去发现的相关“关键概念体系”的学术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现在都摆出来了,都是看似很简单的东西。但实际上,对于主持人来说,这甚至是通过国际交流才获得的思路:和音乐一齐跳舞;和他人一齐跳舞;和物体一齐跳舞(本案例中未涉及);动作变化的可能性以及空间移动的可能性。没有这种思路,主持人是不可能这样提问来启发激励大家共同建设的。
三、走向“欢聚”的“体验”
本次观摩研讨会的主题之一就是: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资源的搜集和应用。因此在研讨会期间,还特别安排了来自深圳、南宁、北京、南京和湖南的教师团队为与会同行提供了各种不同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工作坊”或“沙龙”互动活动。在这些互动活动中,许多主持互动的团队都专门设计了让参与者有创造性反应空间的互动环节。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幼儿园的龙启忠老师在其专题发言中介绍了苗族鼓舞推陈出新的思路;深圳蓓蕾幼儿园的团队在其专题发言中介绍了与传统童谣配合的手的游戏。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特别感受到了:给参与者空间,鼓励其按照自己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够大大地提高前面所说那种相互启发和自我启发,以及相互激励和自我激励的“欢聚”体验水平。
范例3《从跟随别人到跟随自己》
主持人A:这是来自南非的《橡胶靴舞》,现在大家跟随我来感受一下。(动作主要是用手击打腿的各个部位,随着参与击打的部位越来越多,节奏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快,参与者的动作越来越不协调也越来越不流畅,脸上的神情也越来越紧张和焦虑。)
主持人团队紧急讨论。
主持人B:各位老师,现在我们先来把这个最简单的动作做一下好吗?(大家练习,很快进入流畅状态。)现在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这个舞蹈中原来的动作是按照一个什么样的思路逐渐变复杂的呢?(大家讨论,很快找出规律。)
主持人A:现在我们自由结伴,先根据你们自己能力确定自己做哪几种变化,然后再跟着音乐试试看。(大家讨论,然后随着音乐各自尝试。不但做出了更多的动作,动作的流畅性越来越高,大家脸上神情也越来越放松,舞蹈现场会心的笑声也越来越响。)
这个范例告诉我们:老师和孩子是一样的,学习中不仅需要听、看和思考,也需要“做” ;不仅需要模仿别人进行操作,也需要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创意自由地“实验”。如果不是执教老师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变目标和方法,最后的结果便不可能那么愉悦。“欢聚”就是这样一个词,首先我们大家为了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的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然后我们相互启发和自我启发,相互激励和自我激励,最后我们收获了共同成长、“欢乐”体验。
四、走向“共同成长”的“信念”
从1998年第一届全国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研讨会召开至今,10个年头过去了。至少在我们服务团队的心目中,已经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这绝对是一个共同成长的10年。在我们努力为全国同行搭建的这个交流平台上,我们自己也不断地从中获取全国参与同行奉献给大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这些宝贵精神财富的滋养下,我们不仅日益获得了专业知识专业智慧的成长,而且更获得了一种如何共同成长幸福成长的智慧和体验。因此,我们感谢这个平台,更感谢参与平台搭建的所有同行。
其实,感谢既是一种共同成长的体验,也是一种共同成长的智慧。因为感谢就是:通过感谢他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给予的启发和激励,又让给予他人启发和激励的人再次受到感谢者的启发和激励。这种感谢之情的传递,真正是共同成长所需要的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编辑:cicy

上一篇:幼儿园课程变革中教师的专业发展

下一篇:幼儿集体性交流活动设计中易忽略的因素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