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需谨慎的语言
作者:周桃珍 来源: 上传时间:2013-04-03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心灵沟通的桥梁。家庭教育中,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交流沟通时,语言的合理使用非常重要。一方面,孩子的口语正处于一个学习发展期,父母所给予孩子的语言环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另一方面,幼儿时期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习得的关键期,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的品行发展起着导向性的作用。调查发现,许多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是面对孩子的不足,常常会因自己一时的情绪激动而导致在孩子面前口无遮拦,甚至出现“语言暴力”。接下来,我们不妨以一些日常典型的话语为例,剖析其优缺点,希望给家长朋友一点启迪。
典型语言一:这孩子怎么这样?真的和你爸爸(妈妈)一模一样哦。
面对自己子女的不足或小错误时,当家长的往往会这样脱口而出:“这孩子,怎么说来说去就是这副模样,和你爸爸(妈妈)一样一样的哦。”这是我们成人潜意识中对孩子的一种主观评价,总感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这种评价的正确与否是有待考证的,因为身体外形、体貌特征等因素固然会被遗传,但习性、行为等方面则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养成教育。一旦孩子的习性、品行与父母某一方出现相类似现象时,不必惊讶,非常正常,这是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结果。而当这种习性发展成为孩子的一种陋习时,家长必须引起重视,以身作则,循循善诱。最关键的法宝是,家长首先要先改变自己,再逐步地改变孩子。
“这孩子怎么这样?像谁呀?跟你爸爸(妈妈)一模一样。”可能一开始,这句话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没有多大的影响。但久而久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辨别是非能力的增强,孩子会认为,我是父母生的,我肯定像我爸妈,遗传嘛,天经地义!无意中,就让孩子给自己的错误或者陋习找了一个“充分”的理由与借口。
因此,作为家长,针对孩子的不足,在找不到问题的原因或解决策略时,千万不要随意地把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说出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在家庭教育中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一句谚语。但是,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能够尽量做到克服自己的弱点,规范自己的言行,时刻注意以身作则,那么,孩子必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家长应积极地从孩子及自身找原因,就事论事。在感觉力不从心或无从下手的时候,建议咨询老师或相关专家,共同商议解决的好办法。
典型语言二:宝贝,你不要听你妈妈(爸爸)的。
孩子出现问题了,家长们都比较着急,都会想方设法利用最短的时间帮助孩子认识和改正。但是如果此刻,父母(包括祖父母)任何一方出现“心疼了、手软了”的现象,甚至对孩子说“宝贝,你不要听你妈妈(爸爸)的,我们不是挺好的,挺乖的嘛。”也就是说,出现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一致的现象,溺爱、包庇孩子了,那么,很可能导致孩子面对问题的彷徨与侥幸心理。这时的孩子肯定会十分地依赖于护着自己的一方,把这方当成自己的保护伞,甚至在日后会重现今天发生的陋习,其最终结果必将导致孩子从小学会察言观色,投其所好。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之间一定要意见一致,要求一致。如果双方有歧义,不统一,那么注意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论、否定对方。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沟通,等双方意见达成一致时,再由一方出面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让孩子知道该遵守的还是得遵守,该改正的必须要改正,从而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家长彼此应有的威信。
典型语言三:冤家,怎么搞的,你怎么老是这个样子?
“冤家,你怎么老是这个样子?”这也是我们父母面对孩子不足时常说的一句话。殊不知这句话很伤孩子的自尊心。因为它让孩子感觉自己在家长面前是个没药可救的孩子,会让孩子逐渐失去改正错误的信心——父母已经给自己判了“死刑”,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真的是改不了了。
其实,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不足,应帮助孩子耐心、冷静地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利与弊,并教给孩子改正错误的好办法,适当给孩子改正错误的空间。家长可以这样鼓励孩子:“孩子,没关系,知错改错的孩子是最了不起的。爸爸(妈妈)相信你,你一定会改正过来的,我们一起努力哦。”在接下来的日子中,父母不妨不断督促孩子的言行,及时发现其进步并给予适当鼓励与肯定,不断给孩子自信,促使孩子好习惯的早日形成。
典型语言四:孩子,你怎么不能像///那样//?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如果家长一味地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人家孩子的长处相比,那么特别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面对孩子的缺点,家长应宽容对待,扬长避短,鼓励孩子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快乐成长。如果您希望自己孩子像隔壁某某小朋友一样能干,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像亲戚家某某小朋友一样聪明,记得千万不要用这种攀比的手段,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
典型语言五:你怎么越大越……?
孩子就是孩子,顽皮、任性、自我为中心……这些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否则也不能称其为孩子了。比如,3岁的孩子注意力只能集中3~5分钟,4岁可以集中10分钟,5~6岁也只能集中10~15分钟而已。如果家长自己都没搞清孩子的这些年龄特点,片面地指责孩子,比如“越大越不认真,越大越没规矩”,在孩子面前一味满腹牢骚的话,那么,带给孩子的只能是自信心大大受挫,跟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驰。当你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时,你所表达的只是空洞的责备,而忽略了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当你对孩子大喊“你怎么越大越不听话”时,你所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感受。
当然,面对孩子的不足,家长朋友记得千万不要口不择言,尤其是不能用恐吓的话语、体罚的手段去对待孩子,比如,“你下次再这样,我不要你了,把你送到警察叔叔那里去。”“给我罚站去,今天晚饭没得吃了。”……
孩子是张白纸,他的认知、他的习性、他的价值观都是通过后天的教育潜移默化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作为父母,不但要担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更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要抓住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最佳期,做孩子言行的榜样,正确地影响并引导孩子的成长。
编辑:c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