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专家为家长支招

作者:姜新杰  来源:  上传时间:2017-06-21

  幼小衔接家长和孩子分别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小学前怎样强化孩子思维?需要报高价幼升小培训班吗?如何养成好习惯?怎样调整入学心理……正值招生入学季,幼小衔接成为幼儿园大班学生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面对家长们的这些问题,特邀专家们为您指点迷津。入学前,怎样养成好习惯?

  孩子做事缺乏恒心,容易懈怠,做事要时时刻刻盯着怎么办?孩子缺乏专注力,经常走神,故事也只能听进去60%左右,要怎么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写作业太慢,不专心,需要家长陪伴吗?孩子在幼儿园里很拔尖,也很聪明,但规则意识比较差,怎样培养?孩子过于活跃、表现欲过强怎么办?大班下学期可以做哪些举措帮助行为习惯差的幼儿完成幼小衔接……孩子即将从幼儿园到小学,家长们对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到棘手,集中体现在如何培养孩子的恒心、注意力、规则意识等方面。

  “这个年龄段孩子做事没恒心,容易懈怠,需要被盯着,是因为缺乏时间管理的意识。”在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校长陈瑾看来,需要让孩子拥有自主感。如果孩子的时间能得到自主管理,那么他们的自主感相应地也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家长可以尝试让孩子选一款喜欢的闹钟,无论做什么事情,提前调好时间,只要闹钟开始“呼唤”,就立即开始行动,绝不磨蹭。这样的限时法,不仅能培养孩子的主动意识,还能帮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所长陈磊表示,36岁的孩子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会对鲜明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东西感兴趣,而突然变化的场景比较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家长在具体策略上,一是不勉强儿童去尝试他不喜欢的活动内容,要想办法让活动内容变得有趣;二是注意活动形式的手脑并用,也就是看一看,玩一玩,摸一摸,做一做;三是尽量防止环境中无关刺激的干扰,为孩子提供安静的活动空间;四是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活动时间表,让他能够自主安排活动的时间和先后次序。

  至于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首先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规则意识,在家庭中给孩子定生活、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的基本规则。”陈磊提醒家长培养孩子规则意识时需注意无论在园还是在家,给幼儿制定的规则应该是易于理解的,应该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规则;让幼儿参与规则制定,这是帮助他理解规则、遵守规则的一个有效途径,幼儿会觉得这个要求不仅在要求自己,也在要求别人,产生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对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及时进行鼓励。

  “家长要明确,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小文认为,在孩子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建立起来时,家长要陪孩子学习,重点不是关注孩子学习哪些内容,而是关注孩子在学习时的习惯培养。陪伴中要提醒孩子改正不良习惯,消除不良影响,而不是干扰孩子的学习。入学时,“零起点”等于“零准备”吗?

  关于孩子要不要学习各种“班”的问题,是许多家长的困惑。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委员会主任黄琼认为:如果为了人小学“打基础”,提前学些拼音、识字、数学的话,大可不必。如有的孩子确实对数学很感兴趣,父母创造条件让他多学一点也无妨。至于拼音,很多小学老师也认为,学歪了,教错了,反而害了孩子。“让每个阶段孩子享受每个阶段应该有的教育和生活,享受36岁童年的快乐,享受这个年龄段最最值得发展的东西。”至于为了让孩子在学前阶段能够学些绘画、艺术等适合形象思维的东西,学些大胆表达、表现,以发展良好个性的东西,也是可以考虑的。关键是家长“要什么”的问题,以及值得“要”吗?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王振宇同样不主张孩子提前补课。在他看来,这一阶段的孩子仍是游戏为主,另外提前上课的儿童会有优势,但是优势不大,三年级之后就没有差别。相反,游戏多的儿童,学习的后劲更足。

  “在入学之初,一个没有参加过辅导班学习,没学过拼音、经过写字强化训练的孩子,他的表现肯定不会比得上已经被训练得很熟练的孩子。”陈磊坦言,“零起点”对父母的挑战主要在于是否有耐心忍耐孩子在起步阶段暂时的落后,毫无疑问,父母要做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对孩子进行鼓励,看到他在自身基础上的进步。

  陈磊认为,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是关乎两个学段的教育质量问题,也是关系孩子健康成长的大事。上海市教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文本,在积极规范幼小衔接问题。明确要求小学教师坚持按照课程目标和大纲要求进行教学,不加速,不超越,甚至提出“让那些多学的,提前学的,都白学”。在幼儿园的衔接课程中,老师也会更多关注孩子信息获取能力、遵守规则能力、思维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伙伴交往协作能力等全面素质的培养,为孩子将来的可持续学习打好基础。当然政府职能部门在推动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工作上,要有更大的作为以减少家长的焦虑心情和盲从行为。

  当然,“零起点”不等于学前“零准备”。相反,陈磊建议父母要鼓励孩子在学前的生活、学习和社会经历等方面有更多的积累和准备,形成丰富的“经验起点”,良好的“心理起点”反而更有利于孩子的持续发展,避免片面的知识技能准备。一定要牢记学习是终身的事,不要太在乎一些短期的表现。孩子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学习品质才是其可持续学习的基础,而非一时的知识储备。

  入学后,怎样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幼儿园中的活动环境与小学不一样,怎么才能让孩子快速融入小学的教学环境?孩子要上小学了,家长应注意什么?孩子在家和在学校里表现不一样,是“两面性格”吗?作为家长总是觉得自己家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聪明、努力,感到很焦虑,害怕孩子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输在起跑线上。因此总是催促孩子学习再学习,导致孩子很“讨厌”家长,该怎么办……伴随孩子的入学,家长的焦虑感也油然而生。

  “刚入小学的孩子,更多的不适应是小学的作息安排,小学老师的教学方式,小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与交往特点等。家长不必焦虑,这是正常的。”陈磊解释说,因为两个学段孩子不同,所以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多不同。一方面,幼儿园在大班下学期都会有参观小学的活动内容,在让孩子真实体验小学生活的同时,也会有一系列在作息安排、教学内容、规则要求上的变化,以提高孩子的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家长要努力在家里,尤其利用大班毕业后暑假两个月,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任务意识,时间观念,以及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如自我检查等,让孩子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和学习任务。

  因此,家长要理解幼小衔接重点衔接什么,什么是真正值得关注、学习的。黄琼就建议,重要的是要关心孩子入学的愿望和情感,关注孩子是否具有适应小学生活的基本习惯与能力,如:倾听习惯、任务意识、时间概念、学习方法、交往能力、表达愿望等,这些品质和素质,将直接影响孩子今后学习的质量。

  至于孩子在家和在学校里表现不一样,王振宇认为孩子的行为不是“两面性格”。“儿童在学校中的表现与在家里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成年人在单位与在家里的行为特点也会有差异。在家里,孩子的行为特点是儿童与家长交往中形成的特点。所以,要想改变孩子的行为特点,首先要从家长的行为中找原因。”

  而对于家长的焦虑感,陈小文强调,过分的焦虑不仅不会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会起到消极作用,会影响到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进而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同时也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因此,陈小文建议家长放下自己的焦虑,关注当下。慢下来,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孩子的优点。如果真的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家长也要尝试先肯定,再明确指出孩子的具体问题,帮助孩子改正。必须记住“家长是孩子的靠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治疗师”,家长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安全感、信赖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总之,对于孩子的学习与发展一定是水到渠成而不是急于求成的。

  摘自《上海教育》,20166B3637

  摘自:《家庭教育导读》2017.05

  编辑:cicy


上一篇:身为家长,在幼小衔接教育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

下一篇:践行《指南》开展队“儿童为中心“的早操活动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