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问答录
作者:周云 来源: 上传时间:2014-12-11
杜威曾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使他们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大自然变幻莫测,在幼儿眼中形成了一个充满疑问的世界:花开花谢,日出日落,春夏秋冬,风雨雷电……新奇、有趣的事物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幼小的心灵,不知不觉中,科学教育的种子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科学探索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儿童更好地认识和解释客观世界,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然而,相对于语言、健康等学科,大部分一线幼儿教师更害怕开展科学活动。他们普遍认为科学活动材料准备繁杂,操作过程过于严谨,专业性太强,课堂难以驾驭等,对科学活动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案例1
在中班科学同课异构活动《春天》中,芳芳老师结合绘本《春天画报》,通过图片配对、游戏互动、室外踏青等教学手段,展示给孩子一个唯美的春天。精彩的PPT课件、感人的故事情节、有趣的室外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念念不忘。慧慧老师则选择了春天的植物和春天里醒来的动物作为教育的素材,虽然也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可由于孩子们对迎春花、冬眠的动物了解甚少,所以在互动环节反应冷淡,活动效果也一般。
困惑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们选择科学内容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分析
1.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只要注意观察,做一个有心人,生活处处皆科学。对于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案例中的芳芳老师紧紧依靠这一理念支撑,成功开展了“寻找春天”的科学探究活动。我们各地幼儿园,在开展科学活动时也要注重“生活即教育”的原则。地处农村的幼儿园,可以直接领孩子走进农田,将田地里的植物和昆虫作为观察对象,观察蝴蝶、蜜蜂如何采花蜜等有趣的画面,或者注意成人如何播种、照料、收获农作物,引发幼儿对事物的兴趣、疑问和关注;地处城市的幼儿园,可以带领孩子游玩公园,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辅以精美的课件、逼真的教具模型,唤起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
2.随机生成尤为重要
孩子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静观他们使用材料的情况和对活动的兴趣,及时掌握他们的操作水平和困惑。根据幼儿现有发展水平,给予提示和引导,促进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将探索活动引向深入,萌发新的科学疑问和再探索的过程。例如,在找寻春天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不同形状的叶子在阳光照射下,看到的影子是不一样的,从而引发关于“为什么树叶的影子不一样”的讨论;而相同种类的叶子在阳光照射下看到的纹路不一样,又引发孩子们新的一轮思考和讨论。
3.孩子喜欢的就是适合的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内容,教师都可以随机、随时拿来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和素材。芳芳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春天时,小家伙们蹲在草丛里观察小蚂蚱,学着蚂蚱跳。突然,有孩子问:“老师,为什么有的蚂蚱是绿色的,有的蚂蚱是灰色的?”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孩子们自己观察、猜测,回家和父母共同查阅书籍、网络等资料。相信这样一个发现问题和找寻答案的过程,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孩子们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扬帆起航。
案例2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勺子》,是一个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制定主要目标为“感知勺子凹凸镜这一科学现象”,通过自由玩耍勺子,引导幼儿猜想并实验“勺子的正反面作为镜子,照出的人影有什么不一样?”在观察孩子们的实验后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制定的目标比较大而模糊,不是非常明确,致使教师的提问及指导存在一些偏差。
困惑
大部分教师觉得很难制定科学活动目标,不知道如何定位才更合适。
分析
教育目标犹如远航的指向灯塔,指引教师抽丝剥茧般深入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帮助教师和幼儿瞄准科学探究的终极方向。
1.具体、层次性强
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有层次性,这样才能使各种认知水平层次的幼儿都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目标指向应明确具体,要求活动结束后达到预设的活动目标,而这些目标能够通过幼儿的外在行为表现加以测量。如《有趣的勺子》中,浅层目标是“认识勺子凹凸两面的明显特征”;中层目标是“了解凹凸镜外型特征,培养幼儿对凹凸镜的兴趣”,而深层目标则是“感知勺子凹凸镜这一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2.目标制定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
教师在制定科学教育目标时,还要综合考虑幼儿年龄特征,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蓝本,制定科学合理、适合本年龄段幼儿的科学教育目标。如果目标过易达成,对幼儿没有挑战性;目标过难达成,容易使幼儿畏缩不前,失去挑战和探究的兴趣。正所谓“跳一跳”摘果子,教师一定要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原则,才能制定出适合此年龄段幼儿的科学教育目标。
3.重难点要突出
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要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愿望,每一次的科学教育目标要结合具体内容而有不同能力发展的侧重点。如《有趣的勺子》,侧重点在于感知勺子凹凸两面投影不同的奇妙现象,培养幼儿日常生活中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4.情感目标不容忽视
每一个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都既要有认知操作技能的目标,又要体现科学教育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长远价值。《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萌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有趣的勺子》不仅仅是一次科学探究活动,更是期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各种科学现象,萌发科学兴趣和求知欲。注重科学情感教育的目标就是关注科学本身的人文价值,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统一。
案例3
在中班科学活动《水的朋友》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材料:杯子、水、调料油、石头、洗衣粉、醋、糖、筷子等。第一次教研课时,教师把所有材料都依次摆放在操作台。当要求幼儿尝试醋与水能否融合时,有一部分幼儿已经将糖、石头、洗衣粉等全部混合其中,整个活动显得很乱,甚至无法进行下一环节的实验。第二次教研课时,老师将操作材料分类摆放在远离幼儿操作台的地方,每操作实验一个环节,教师就分发一次操作材料,整个活动既不连贯也不紧凑,分发材料的过程更是造成了时间的隐性浪费,降低了课堂的效率。
困惑
科学活动中,如何有效、恰当地投放科学操作材料呢?
分析
幼儿操作材料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原则,使幼儿容易理解和感知,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水的朋友》活动中,几种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对中班孩子充满吸引力,使幼儿有一探究竟的欲望,因此出现了几种材料混合在一起的较“乱”的现象。教师要在观察、了解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发动幼儿一起收集、准备活动内容与材料,一物多用,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促进幼儿的有效发展;同时,材料要便于幼儿操作,简便、卫生、安全,方便幼儿回家后,继续进行探索,使科学活动得以延伸。
1.材料本身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教师需注意投放幼儿感兴趣的材料,使孩子们看到就产生想玩一玩、探究一下的愿望。案例中的醋、石子、洗衣粉、水等,都是幼儿身边常见的、易得的材料,甚至是一些废旧物品。幼儿通过操作获得了相关的经验,并真切地体会到了科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材料投放时间、方式的把握
教师可以用游戏的口吻适时地呈现有关的材料,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在观察中设疑,在探索活动中解疑。在中班《水的朋友》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连环故事的形式,分别讲述水在旅途中遇到的每一个朋友,从而引导幼儿分步操作、实验,在游戏中师生共同整理、提炼经验。材料的投放时间上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大班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中,可以在幼儿操作台上分类投放多种探索性的材料,让幼儿进行自主的合作探索,使幼儿在玩中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得有关的经验。而中、小班幼儿则更适宜分步或者分组投放材料。《水的朋友》中,教师可以分角色,让幼儿分别拥有不同的材料——醋、水、糖、调料油……幼儿通过“找朋友”,让材料彼此进行融合试验,又由原来的单人操作,变成2人或3人一起见证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对幼儿的团队合作和探究精神都有很大启发及帮助。
案例4
霞霞老师借班开展科学活动《吹泡泡》。在给予幼儿一定时间动手探究后,集中交流,总结上一环节,过渡下一环节。可是孩子们还是留恋于各种材料不愿意放下。霞霞老师只好故意压低声音:“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最快?老师最喜欢听得认真的小朋友啦!”最后,还是有一个孩子没有放下材料。没办法,霞霞老师只好走过去“强制”收起孩子的材料,说:“过会儿,我们再一起探索,好吗?”
困惑
幼儿继续玩着材料不愿放下,教师该如何引导幼儿进入下一环节呢?
分析
案例中的幼儿执着于操作材料而不顺应老师的指引进入下一环节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科学教学中很容易看到。一部分原因是教师给予的操作探索时间太短,使孩子操作不够尽兴;还有一部分原因与教师不了解孩子的经验水平,没有适当地进行课前铺垫及规则建立不到位等有关系。
1.了解孩子的经验水平在先
儿童在科学方面的发展来自于他们身体的体验和社会的经验,也来自于他们自己的探究。教师需要在活动开展之前,了解班级幼儿科学操作水平。因为此次是借班上课,霞霞老师没有发现班级开展此类科学操作活动较少,幼儿普遍缺少操作实验的经验,因此难免沉浸于新鲜的操作材料中流连忘返。
2.课堂之前的科学铺垫在先
如果发现孩子确实缺少科学操作的相关经验,教师就需要在课前开展相关类别的科学小实验、小制作等。本节活动中,霞霞老师可以事先把所有的吹泡泡的材料:苍蝇拍、漏勺、吸管、篮子、刷子等投放在活动区,让幼儿自由玩耍、探索,减少幼儿在正式活动中的新鲜感,辅助幼儿更快、更好地适应各种操作的流程和步骤。同时,可以创设班级科学区角,将以上的各种材料投入科学区角,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多观察、多发现、多质疑,为幼儿独立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3.师幼约定俗成的规则在先
幼儿在操作中不听教师的指引仍然执着于操作过程,也和教师在活动之前,没有交代清楚操作规则有关。课前交流互动环节,霞霞老师可以和孩子讨论“如果老师需要你回到集体中,一起交流,而你还没有完成小实验,该怎么办呢?”把问题抛给孩子,相信孩子们会给你惊喜的答案。另外,教师可以操作前就和孩子约定:“听到我拍手集合的掌声,就请放下你手中的材料。”并在中途提醒孩子们:“还有3分钟哦,请抓紧时间。”当幼儿能够遵守规则,回到集体中一起交流讨论时,教师需要及时表扬鼓励这些孩子:“谢谢你们能够遵守我们之间的约定,看得出你们是遵守规则的孩子!”既表扬了幼儿,又使幼儿明白为什么受到表扬,从而再次树立遵守规则的意识。
案例5
婷婷老师执教科学活动《圆形的东西》时,在幼儿了解圆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寻找生活中圆的东西。孩子找出了头、肚脐眼、鼻孔等事物,婷婷老师给予了肯定和鼓励。有老师提出疑义:“在严格意思上来讲,头和肚脐眼并不算是圆形,科学是一个严谨的活动,我们应该告诉幼儿正确规范的科学知识。”可是也有老师提出了相反的想法:“幼儿园的科学只是启蒙科学兴趣,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科学专业知识,只要幼儿能够理解就可以了。”
困惑
幼儿园科学活动需不需要严格规范科学知识?还是只要贴近幼儿生活,易于幼儿接受即可?到底该如何把握这个“度”呢?
分析
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厘清概念,科学活动的最终目标不是完成一次科学实验,学会一个科学概念,而应将促进幼儿与环境、材料、同伴等良好的相互作用作为出发点,以促进幼儿认知、技能、情感态度和个性等和谐发展为目的。因此,要想用孩子能理解的直接的方式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孩子,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两点:
1.尊重孩子的发展水平
由于年龄小,幼儿认知水平、思维水平等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还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在教学过程中,要符合幼儿特点,口语化地将各种科学现象、变化等作出科学的解释和生动的描述,使幼儿易于理解、掌握和接受。对幼儿来说,科学活动知识就是初步地树立科学思想、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探索科学的活动过程,而非专业性术语的精确表述,例如案例中的“圆形”。如果教师过分强调精确、精准的概念,而忽视孩子的接受能力,简单而生硬地直接描述,除了让幼儿摸不着头脑,听得云里雾里,还会让孩子们对枯燥的科学活动感到畏惧并丧失兴趣,从而扼杀掉孩子们头脑中科学启蒙的种子。
2.重视科学想象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果教师急于求成,把自己的“正确”想法强加给孩子,幼儿就会缺少敏锐的科学观察、反思能力。什么东西是圆形的?饼干、碗、苹果、月亮……相信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们会有一万种答案。面对各种问题,教师应鼓励幼儿结合以往经验进行猜测和想象。因为进行合理的猜测和想象也是幼儿科学启蒙的重要过程之一,是幼儿真正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案例6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拱形》中,教师发给每人一张白纸,告诉他们:“把你们刚才做的实验画下来,画完后告诉别的小朋友你是怎么做的。”至于记些什么、怎样记等等,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只听见孩子们说着:“老师,我不会。”“老师,这个怎么记录。”展示记录单时,教师的点评也只是针对“哪些拱形最有特色”泛泛而谈,记录过程变成了走过场。
困惑
如何指导幼儿记录科学发现?教师如何点评孩子的记录过程?
分析
记录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促进幼儿知识经验的自我建构具有独特作用。幼儿学习记录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与结果,对其终身学习和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明确记录目的,明确为什么需要记录,怎样记录,以及记录后如何评价反馈,旨在促进幼儿规范、系统地学习科学、发现科学、享受科学。
1.记录形式图文并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4—6岁儿童均提出:“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因而记录的方式要形象化、多样化。教师要鼓励幼儿及时记录、收集、整理科学实验的相关信息,以便于更好地完成实验验证过程。根据幼儿年龄小,还不善于文字记录的特征,教师要支持和引导幼儿用照片、图画、符号、表格、图片配文字等多种适宜的方式,记录活动的主要过程和步骤。
2.点评记录促进提升
展示、点评记录单环节,需要教师前期在幼儿填写记录单时,巡回指导,细心观察,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归纳、分类。如在《神奇的拱形》中,教师需要使幼儿明确记录目的,通过操作实验发现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教师在巡回指导中,发现大部分幼儿只能够画出“凹凸”两面的形状,但有一个幼儿能够用箭头表示受力点。教师在点评同一类别的记录单时,只要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介绍就行,重点让表现方式有特色的孩子来介绍自己的记录方式。当孩子们看到上下“箭头”着力点靠近蛋壳的凹面和凸面时,定能立刻引起大家的思考和共鸣,使科学操作的抽象过程变得形象、逼真。
后记
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里,既有新手起航,也有老手在途,还有城乡的差距,值得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教师多阅读与科学教育相关的书籍,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理念,更新并巩固自身的科学信息,从而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需要鼓励幼儿在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中观察、比较、实验、测量、调查,从而进一步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积累多方面的科学经验。教师更要给予幼儿之间小组讨论或个别交流的权利,引导幼儿通过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认识科学现象,在学中玩、在玩中乐!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指导家长创设家庭科学教育环境...丰台三幼赵燕茹阅读人气:2033
- 科学教育为儿童飞翔的翅膀翘翘阅读人气:1648
- 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尝试精神的...低调含香阅读人气:1285
- 科学教育年龄班幼儿的探究特点...翘翘阅读人气:1178
- 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定位应该在哪...徐老师阅读人气:1108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科学教案橙色理想阅读人气:2178
- [教师工作]中班幼儿老咬人教育多次,还是...风儿阅读人气:992
- [教师工作]教育翘阅读人气:1061
- [园长管理]如何抓好教学反思和常规教育?杨梅阅读人气:1354
- [教师工作]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小白阅读人气:6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