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跟进 破解难题——以大班看图示折纸活动“稻草人”研讨为例

作者:谈左芳  来源:扬州市育才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07-01

   为了使教研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使教师自觉地将学到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有效地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我园采用了“连环跟进”教研方式。

      所谓连环跟进式教研是紧紧围绕一个问题,组织和开展系列性反思性课例的研究:参与教研的人员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研究并制定一个教学活动方案,然后将这一预设的活动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再根据教学实践所获得的相关信息去修改、调整活动方案……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借助集体的智慧把教育教学中的重大问题转化为研究的问题,在教研人员的思维碰撞中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破解难题。下面以大班看图示折纸活动“稻草人”为例,走进连环跟进式教研活动。

      一、困惑——研究背景

      折纸是一种将纸张折叠成各种不同物体形状的艺术活动,而看图示折纸是要求幼儿通过观察折纸图示,得知相关作品的折叠步骤和方法,独立完成折纸作品。在看图示折纸的过程中,幼儿真正地做到手、眼、脑三者的协调统一,不仅发展了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对手眼协调性和手部小肌肉亦有独到的作用。

      考虑到大班幼儿已认识了常见的几何图形,并初步形成了上、下、左、右、中间等空间位置的概念,具有了进行看图示折纸活动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决定在大班开展看图示折纸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学习在相关折纸图示的提示和帮助下,自主完成折纸作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尽管有折纸图示,幼儿还是依赖教师的讲解和逐步示范去完成折纸作品,折纸图示成了摆设。进一步调查发现,教师普遍缺乏组织看图示折纸活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自觉地又变成了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在前,幼儿跟着模仿学。面对这一状况,我们决定开展看图示折纸活动的连环跟进式教研,全园教师共同参与研讨,探索适合大班幼儿看图示折纸的教学方法。

      二、探索——连环跟进式研究

      我们先组织教师收集和学习有关儿童看图示学折纸的理论和方法,并依据相关理论和知识设计教学活动的方案.然后实施教学方案,再根据教学方案实施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对原有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再次实施修改后的方案……循环反复,直至得到较为有效的看图示折纸的教学方法。

      ()第一次教学尝试及效果分析

      教学活动分为四个环节。环节一是教师出示图示,幼儿自主尝试看图示折纸;环节二是教师讲解重点,幼儿提出难点,教师示范重点与难点:环节三是幼儿再次尝试;环节四是作品展示,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结果与教学期望相去甚远,主要的问题是活动中仍旧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很少,图示并未真正发挥作用,自主看图示折纸变成了一句空话。

      1.幼儿不仅缺乏认真、仔细观察图示的意识,也不能清晰地理解图示中的各个标识(图形、箭头、符号等)的含义。图示的指导价值未得到体现。

      2.教学活动中,当幼儿对图示的认识出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不是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而是直接进行了示范和讲解,让幼儿跟折,剥夺了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

      3.教师的教学不能突破难点,只是一遍一地反复讲解,幼儿感觉枯燥无味。

      ()第一次修改、调整活动方案

      在对教学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后,我们对活动方案进行了修改和调整,主要表现为:

      1.游戏导入环节中,重点帮助幼儿了解图示里藏有折叠稻草人的方法,萌发幼儿看图示的意识。

      2.增加了认识折纸图示的环节。教师和幼儿共同观察图示,讨论、理解图示中图形、箭头和符号的含义。重点要帮助幼儿理解图示中箭头的不同方向所代表的含义。

      3.修改图示。活动中发现,幼儿容易出错之处是不知道应该将折纸的开口处的两边向中心折,造成下一步的形状无法折叠成功。究其原因是图示上对折纸的开口与闭口无标志,无法引起幼儿的关注和认知。经过研讨,我们对图示做了修改,增加了蓝色标记用于表示开口的地方,以帮助幼儿的理解与掌握。

   4.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教师在帮助幼儿理解图示的基础上,还提供充足的时间供幼儿观察图示,充分解读图示上的图形、箭头和符号的含义,理解折法,大胆尝试:对于幼儿提出来的问题,可发挥同伴的作用,请能力强的幼儿上前讲解和示范,教师起引导与提升的作用。

两个活动方案对比如下:

第一次活动方案 

第二次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自由探索,培养幼儿学会看图示折纸的能力。

2.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耐心认真工作的态度。 

活动目标:

1.理解图示中的标记,尝试大胆地看图示折纸。

2.在动手折纸的过程中,体验自主探索成功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课题,激发兴趣请幼儿帮助农民伯伯制作稻草人的身体。 

二、幼儿初步尝试看图示折纸幼儿看图示动手尝试。

三、剖解难点、讲解重点讨论折纸中的问题。请个别幼儿讲解自己折叠的过程,师生一起分析图示。

四、幼儿再次尝试看图示折纸

五、组装稻草人,作品展示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课题,激发兴趣请幼儿帮助农民伯伯制作稻草人的身体,并以农民的口吻告诉幼儿折叠稻草人的方法就藏在折纸图示中。 

二、认识图示,观察并理解在图示中的各个标记的含义讨论并交流常用的标记含义(箭头、虚线)。探讨并理解蓝色标记的含义。

三、幼儿初步尝试看图示折纸 

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请幼儿说说在理解图示中的困难和问题。

请理解图示的幼儿讲解和示范,教师适当总结和提升。   

五、幼儿再次尝试看图示折纸  

六、欣赏作品,体验折叠成功的快乐

    

      ()第二次教学尝试及效果分析

      由于增加了认识图示的环节,幼儿不仅初步知道了图示与折纸的关系,有了看图示学折纸的意识,对图示中的各种标志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较第一次活动.第二次活动中,图示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的体现,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幼儿的自主折叠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教学难点尚未突破:幼儿对蓝色标记的含义难以理解,教师直接对这一标记做了讲解,蓝色标记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次调整活动方案

      针对第二次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如何突破教学的难点进行了深入研讨:蓝色标记的含义怎样才能为幼儿所理解?幼儿怎样才能明白折叠时要将折纸的开口处朝下,顺利折叠出下一步的形状?通过第二次研讨,又一次对活动方案进行了调整。

      1.简化了图示的内容。折叠“稻草人”的前4个步骤是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张折叠成双正方形。考虑到大班幼儿对于双正方形的折叠方法都已熟练掌握,我们就在原有图示上删减了前四个步骤的折法示意,将图示中原来的第1个标志是正方形的形状改为双正方形的形状(原来的第5个标志)。简化的图示目的是为了让图示能突出新学习的内容,更加便于幼儿观察和理解新的折叠标志.同时也为了凸显出重点标记:蓝色标志。

      2.对于蓝色标记的学习,由教师的讲解改为由幼儿去探究它的秘密,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去理解其表示的是“开口的地方”和“将开口的地方朝下”的含义。

      ()第三次教学尝试及效果分析

      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充分探索和认识图示中各个标识的含义,特别是蓝色标志的含义,并适时地加以引导。幼儿的自主性较高,在看看做做的过程中折叠作品。每当他们自己看图后探索折叠出一步时,脸上便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最后,活动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结束了。

      三、反思,认识升华

      第三次教学活动取得较好的成效后,我们对大班看图学折纸活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提升性总结:

      1.看图示折纸给幼儿折纸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折叠过程中幼儿动眼、动脑还要动手,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成功感也更强。

      2.对幼儿而言,看图示折纸需要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个活动就能完成。在幼儿学习看图示折纸的不同阶段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做出适宜的指导或引导。

      3.图示是幼儿能否自主成功地完成折纸作品的关键,图示上的各个标志必须是幼儿易于认识和理解的。并且,在幼儿看图示折纸的不同阶段,教师要设计和提供难度不同的图示。

      4.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对图示的感知和理解,要提供给幼儿对图示探索性理解的机会和时间。

      “连环跟进”的教研方式强调的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螺旋式上升:理论到实践(方案)——实践的验证——实践(总结)到理论。经过多次“连环跟进”式教研活动,我们深切感悟到:这种教研方式,不仅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还能有效地培养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编辑:cicy

上一篇:正确认识体育活动中的意外事故——记一次特殊的研讨活动

下一篇:功在平时 重在积累 务实反思——以“中班区角活动材料投放有效性”的教研为例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