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施燕 来源:崇明县向化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01-20
“做中学”科学教育提倡为幼儿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知识,增强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根据“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推进的要求,我园积极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实践工作,尝试进行案例开发的实践研究。以下结合“鱼的秘密”科学教育活动,围绕确立探索主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层面,呈现我们在“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思考与实践。
一、确立适合幼儿的探索主题
确立探索主题是“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探究学习的重要前提。在“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在选择探索主题时往往存在两种极端的表现,一种为:教师以成人的眼光选择探索主题,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过难、过多,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不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导致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兴趣不高、已有经验不足、冷场等现象:另一种为:教师选择的探索主题完全以幼儿兴趣为中心,但幼儿的兴趣往往是由好奇心引发的、浅层次的、不稳定的兴趣,容易随着时间、活动难度和外界干扰而消失,结果导致幼儿兴趣浓厚则探究持续,幼儿兴趣低迷则探究停止。
由此,教师在选择探索主题时,要建立在幼儿兴趣和自身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从中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幼儿的认知特点,确保探索主题符合幼儿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幼儿自发生成的探究活动,分析探究活动中的科学元素及其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扩展为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从而确立探索主题。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教师的预设和幼儿的兴趣相符合,幼儿的探索才能更积极、顺畅。
例如,我园在春游活动中安排了参观水族馆的亲子活动,幼儿参观水族馆后对各种各样的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活动结束后,教室的自然角增添了很多幼儿从家里带来的小鱼。有的幼儿经常站在那里观察小鱼,给小鱼喂食:有的幼儿从家里带来了关于鱼的书籍,三五成群地讨论关于鱼的话题:还有的幼儿将自己看到的鱼画了出来,并和同伴交流“我画的是什么鱼,有什么本领”。幼儿的表现引发了教师的思考:能否将“鱼”确定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主题?于是,教师对“鱼”这一内容进行了价值判断:首先,幼儿对鱼有着浓厚的兴趣,鱼也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探索“鱼”既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又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其次,通过对“鱼”的探索,可以让幼儿获得有关鱼的种类、鱼的外形特征、鱼的内部构造等方面的知识经验,拓展幼儿对“鱼”的认识。由此,教师将“鱼的秘密”确定为“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的主题。
二、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问题是探索的前提,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索。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提高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问题的提出建立在对事物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当他们对所观察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现象产生疑惑时,问题才会产生。因此,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帮助幼儿积累一定的经验,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幼儿进行有序观察。
在“鱼的秘密”的探索活动中,为了鼓励幼儿提出关于鱼的问题,教师首先为幼儿呈现了一盆鲫鱼,让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画鲫鱼,比比谁画得像。在师幼共同评出公认的最像的鱼之后,教师对幼儿的零星经验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原来,鲫鱼有纺锤形的鱼头,上面有一对眼睛,有剪刀似的尾巴,有背鳍和腹鳍,身上还有圆圆的鱼鳞。”同时,教师请画得最像的幼儿交流观察的方法,并及时呈现鱼的解剖图,让幼儿再次观察“除了这些,鲫鱼身上还有什么”,以拓展幼儿对鲫鱼的认识。
在幼儿对鱼的外形和内部构造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引导:“现在我们知道了鱼有鱼头、鱼鳍、鱼尾、鱼鳞、鱼鳃和鱼鳔等,那么,关于鱼你们有什么问题吗?”这时,幼儿纷纷举手提问:“鲫鱼的鱼鳞有什么用?为什么有的鱼没有鱼鳞?”“鱼鳔有什么用?”“鱼在水里为什么不会淹死?”“我看见鱼一会儿沉到水下,一会儿又浮到水面上来,这是为什么?”正是有了充分的观察和了解,幼儿才有了思考的基础,能提出自己对于“鱼”的各种疑问,这些问题是幼儿进一步科学探索的基础和动力。
三、引导幼儿有效解决问题
幼儿的探索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当幼儿提出自己的疑问后,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幼儿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引导幼儿自主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一)在交谈中为幼儿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幼儿不知如何解决问题时,教师要与幼儿进行细致的交谈。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寻求家长的支持,提醒他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相关书籍,查阅各种信息资料。如在“鱼的秘密”探索活动中,面对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引导幼儿:“你们提了这么多有趣的问题,今天能不能在幼儿园全部解决?”“不能。”“那这些问题就不解决了吗?”“不,我们可以回家看看书,问问爸爸妈妈。”“真是不错的主意。”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了各种鱼的图片和有关鱼的书籍,幼儿在看看、讲讲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测量、小实验等,寻找问题的答案。如为了弄清楚“鱼鳔到底有什么用”,幼儿想到可以翻阅《十万个为什么》,还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教师对幼儿的想法给予肯定,并向幼儿提问:“鱼鳔像什么?”“像气球,像葫芦,像8……”“那么,和什么最像呢?”“气球,因为鱼鳔里面是空气,气球里面也是空气。”“那是不是可以用气球来做个实验呢?”就这样,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找来了气球,折了一条立体的纸鱼,在鱼肚子里塞上重物,并模拟鱼鳔的样子把气球绑在鱼身上。幼儿把纸鱼放在水中,给气球吹气,纸鱼就会浮起来:把气球里的空气放掉,纸鱼就会沉下去。幼儿终于通过实验找到了答案:原来,鱼有了鱼鳔,就能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想浮起来时就让鱼鳔里充满空气,想沉下去时就排掉鱼鳔里的空气。
(二)引导幼儿通过分工与合作解决问题
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探索一遍。因此,教师要把幼儿的问题进行分类,让幼儿通过小组分工与合作解决问题。如在探究“鱼的秘密”时,教师先把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记录下来,并分为需要借助材料与实验才能解决的问题和通过查阅书籍就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问题类型组成不同的小组,先分别探究不同的问题,再进行小组交流与分享。在探究过程中,幼儿能够明确各自承担的任务,如谁负责查资料、谁负责记录、谁负责小组交流等,为成功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引导幼儿科学合理地记录探究过程
我们借鉴法国科学教育的方法,将记录纳入了科学启蒙教育中。经过实践,我们发现记录对于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主动探究的兴趣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记录还有利于幼儿同伴之间的相互模仿学习,使个体的经验得到共享。
在“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以直觉思维为主的特点,启发幼儿运用绘画、表格等方式记录自己的问题、发现、猜想、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等。如在“鱼的秘密”探究活动中,有的幼儿提出“鱼到底爱吃什么"这一问题。最初,幼儿的猜想五花八门,米饭、面包、苹果、青菜、饼干……教师引导幼儿先用绘画或符号的形式把自己的猜想记录下来,再准备好这些食物去喂一喂、看一看,然后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实验结果,最后请幼儿看着自己的记录比一比、说一说,把自己发现的秘密告诉教师和其他幼儿。
可见,记录可以帮助幼儿清晰地呈现探究过程,使幼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将原有的认识与最终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调整原有的认识,主动建构新经验。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0-3岁婴儿教育活动的组织与...gege阅读人气:1615
- 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尝试精神的...低调含香阅读人气:1269
- 0- 3岁婴儿教育活动的组织...gege阅读人气:1509
- 0- 3岁婴儿教育活动的组织...gege阅读人气:1601
- 省一等奖:《构建“百草园”乡...世外仙姝阅读人气:1215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的原...chengxine阅读人气:4431
- [园长管理]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结构...chengxine阅读人气:4383
- [教师工作]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的原...爱上爱情阅读人气:2615
- [业务管理]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内容...静夜清风阅读人气:2434
- [园长管理]如何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mengmeng阅读人气: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