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存在的三个误区

作者:李艳  来源:山东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上传时间:2011-01-14
科学本身所具有的探究本质决定了探究是科学活动的基本方式,但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往往不能有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而陷入如下一些误区。
【误区一】重形式轻内涵——科学探究等同于幼儿“动手”
案例:在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中,教师提供了装满水的盆子、石头、铁块、积木、小皮球等各种材料。在让幼儿一一辨认后,教师说:“孩子们,你们带着这些朋友去玩一玩吧。”教师话音刚落,幼儿便一拥而上争抢材料。虽然教师努力维持秩序,但场面仍然比较混乱,不时有幼儿把水泼洒到同伴身上。当幼儿问及如何让积木沉到水里时,教师则让幼儿自己动手去探索答案。活动结束环节,教师让幼儿说说哪些东西是沉下去的,哪些东西是浮上来的。最后,教师得出结论:“比较重又比较小的东西容易沉下去,比较轻又比较大的东西容易浮上来。”
分析:在看似“热闹”“充实”的活动背后,幼儿似乎所获无几。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只是提供了足够多的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而对如何操作以及为何操作等缺乏针对性的指导。而且,整个活动进程都是在教师预设的程序中进行的,对幼儿在操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师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让幼儿无目的的探索来敷衍。
其实,探究式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过程应该包括:从幼儿已有的经验出发,根据实际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实验或进行观察;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得出结论和进行交流;提出新的问题;等等。因此,在探究式科学活动中仅仅动手操作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幼儿通过观察科学现象来思考问题,并引导幼儿对探究结果进行猜测、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且让幼儿对探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等等。
【误区二】重知识轻情感——忽略了探究方法及科学思想的培养
案例: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的目标定位为: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知道三原色中任何两种颜色相混合都会产生一种新的颜色:培养幼儿辨别颜色的能力与判断能力。
分析:从中可以看出,该活动注重知识技能的获得,但对在活动中究竟培养幼儿什么样的情感以及价值观等并没有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科学领域的目标则突出了“体验”“感受”“喜欢”等情感、态度、兴趣方面的价值取向。
因此,科学活动的目标应涉及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并在教学中积极地去实现这三个目标。但有些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对情感目标较少涉及,即使涉及也较笼统而难以操作,致使“情感目标”仅仅成为教师教案中的一种“摆设”。科学的情感正是源于幼儿对科学本身的探究需求,教师只有注重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与实验,才能使幼儿获得有益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幼儿在质疑中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并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反应,积极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态度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误区三】重过程轻结果——忽视活动结束环节经验的提升
案例: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沙漏”中,第一个环节,教师和幼儿一起制作沙漏,探究沙漏时间与沙子数量的关系;第二个环节,再次制作沙漏,教师引导幼儿探究沙漏速度与漏口大小的关系;第三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探究沙漏速度与漏口多少的关系: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
分析:在教师引导下幼儿的探究活动层层深入,但各活动环节中缺乏让幼儿对实验结果的及时记录和整理,活动结束时教师也没有组织幼儿对实验结果进行充分的讨论。由于幼儿的分析、归纳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所以他们难以形成和获得系统的知识经验,不能在充分发现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的科学概念。其实在活动结束环节,教师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幼儿的认知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比如,通过照片或视频再现活动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幼儿思考探究活动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并通过讨论从中获得有关科学知识经验。
编辑:cicy

上一篇:对幼儿在科学探究中记录的指导

下一篇:科学探索活动游戏化的策略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