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国学薪火之空谷足音:国学教育正在民间萌芽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04-09-26

中国基础教育网


9月19日下午,石家庄市桥西高教生活小区,一条僻静的小胡同传出孩子朗朗的读书声。正值人们返家的高峰期,“人之初,性本善……”稚嫩的童音从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悠悠扬扬传出,吸引了众多行人驻足。


临时教室设在居委会的一间会议室,孩子陆陆续续到了8个,他们中最小的5岁,最大的12岁,有的由爷爷奶奶和父辈陪伴而来,有的刚上完特长班,卸下肩上的画夹还气喘吁吁,孩子们手中的课本也五花八门。


主办者是居住在生活小区的两名年轻老师,一位是河北师大法政学院教师张若甲,另一位是有过办学经验的民盟成员吴孟恩。他们称这个小课堂为经典诵读班。所谓经典,是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传统蒙学经典,辅导班采取全免费的公益形式。


这个小小经典诵读班的形式自由而简单,两名老师和小小读经学员们围坐一堂,老师领读蒙学经典著作,或者是抽查孩子们背诵情况。读经地点大都选择在居委会的这间小屋,有时候选在毗邻众多高校的石刻园,地点的选择当然是给孩子们创造一种氛围,同时影响周围的氛围,诵经之声响起的时候,石刻园里的众多大学生情侣们就会赧颜离去。


孩子们来来去去,读经与否,大都秉承父母的心意。国学启蒙班周围并不全都是赞许的声音,从最初开班时的十五六名孩子到现在只剩下8名,显示着办学的艰难。两位老师称这留下的8位是中坚力量,也是他们倡导国学经典教育的希望所在。


就在这天开班之前,记者见到一位退休的高校老教师对主办者说:“你们这种教法不对。孔子和儒家所讲的东西过去都是受批判的,特别是孔子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他讲‘有劳心者,有劳力者,劳心者治人……’。古书中有很多这样的糟粕,现在用这些教孩子不太好吧?”


■用传统拯救现实弊端


同这位退休教师的忧虑一样,这个小班一开班就伴随着争议声。虽然国学经典诵读并不是张若甲、吴梦恩的创举,在北京国子监、上海静安、湖南长沙等地,儿童读经活动早开先河。


吴梦恩说,促使他开办这样一个经典诵读班,缘于去年报纸上的一篇报道。从那篇报道中,吴梦恩知道了河北行唐有一个私塾。在外地有过多年办学经验的吴梦恩也曾办过类似的私塾班,他想,何不再试一试?


这种想法折磨得吴梦恩太久。吴梦恩大学毕业论文题为《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小学毕业生写不好一篇短文,初中毕业生写不好一封信,高中毕业生写不出一篇散文,大学毕业生写不好一篇像样的论文”,他对大学毕业生的写作水平及不上一个读过几年私塾的人提出质疑,呼吁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刻不容缓。


之后几年的办学经历,让吴梦恩痛彻地感觉到,中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不是为了知识而学习。过去我们讲‘文以载道’,现在并不能起到此种作用,学校教育因教材教法有问题出现偏差,孩子从小学英语,却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重科学技术,轻语言行为,像个残废,一个腿正常,一个腿不正常……”


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学校教育不出偏差?吴梦恩认为,应该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从撒扫应对做起,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化尽成为他们血液中的东西,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吴梦恩的想法,与此时正在书斋里的张若甲所思所想不谋而合,张若甲提笔写到:“近世以来中国的教育方针,受西风影响甚巨,所谓启蒙即乏应对之宜,罔知立己修身之本;深研复于经济之学,昧于应世济人之方。真的是有限年华,几场考试;无情岁月,数纸文凭。这是怎么造成的呢?以前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文言文入手的,现代人不去学,自然无从知晓,从而失去了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无法再从中吸取养料。相反只会拾人牙慧,从欧美文化中讨得一鳞半爪来卖弄……”


光发牢骚不行,必须有实际动作。二人很快走到一起,他们找到居委会主任卢霞,表示愿意为大家做一点公益事。卢霞与众人一商议,很多居民表示支持,居委会在小区内张贴海报广而告之。


去年11月,这个读经班在居委会的一间小会议室里悄然开张了,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马恒君欣然为读经班题写匾名―――“国学启蒙馆”。


每周日下午,这条小巷里就响起了童子朗朗读经之声。


儿童读经班开办之初,有人支持:“传统文化应从孩子抓起。”有人观望:“读经对孩子到底有没有好处?”也有人反对:“把过去批判的东西再搬出来,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最终,支持的声浪盖过了其他声音。


“很多人还停留在五四时期的思维,认为传统文化都是不好的,是科学的对立面。人的思想转变,是比办学困难得多的一件事情。”


■在实用和理想之间


在将信将疑中,断断续续地有家长将孩子送来。埋在他们心底最大的疑问就是:“读经到底有什么用?有这个时间不如让孩子学学外语,上上艺术特长班?”


办学者的回答是:“究竟有何用,那是几十年以后的事,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可能只是孩子记忆力增强了。就像计算机的硬盘,存那么多东西有什么用?有用的时候才用。”


除了实用之外,家长们对教学内容也不大放心:“别来《论语》、《孟子》了,让孩子背点古诗词吧?”


于是他们只能用比喻给家长们解释:“《论语》、《孟子》这些传统文化经典好比建筑物中的毛胚房,而古诗词就是装修过后依附在毛胚外表的华丽的东西。”


“我的孩子学了孔圣人的那一套,今后在社会上会不会吃亏?”


“传统文化经典是教人明理,振奋精神,并不是教人成为窝囊废。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明理诚信,难道希望他走上歧路?”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之所以把孩子送到这儿诵读经典,就是因为这里有一种氛围,孩子们都比着学、比着背,放在家里没人督促,一会儿看看电视,一会儿听听音乐,几首古诗都背不会。孩子功课紧,特长班又占了不少时间,“做家长的有一个美好愿望,希望读经能对他的人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孩子必须面对升学压力的现实,功课一紧就只能放弃。”


家长们心中大都有一杆秤,英语、数奥、艺术特长班都排在国学启蒙之前,一旦有冲突,便牺牲后者。


5岁女孩苗苗在外公的伴读下朗诵得很认真。苗苗的外公说,苗苗以前上过钢琴班、舞蹈班,但这些东西很难学,听说这儿有读经班,又是免费的,所以就来了。


与家长们学点国学或许有用的实用心理相比,主办者更希望经典能深入到孩子骨髓,内化为他们血液中的东西。如果成年以后再来补这一课,即使补上了,运用起来仍然较为机械。他们希望从《弟子规》里从小给孩子立规矩,从《四书五经》里塑造孩子的人格和谋略。


考虑到孩子的理解能力,只要求孩子对典籍背诵,并不要求他们理解。因此,老师只是让孩子记忆之后,将文章通讲一遍,更多的孩子可以自己看注释,如果有兴趣,还可读参考书目。他们认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孩子会自觉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全民读经?


“办这个国学经典诵读班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国学大师,而是让孩子从小埋下中华文化的根,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主办者袒露心迹。


与官方发起的经典诵读工程不同,国学启蒙大都从民间开始,“说明群众有这方面的需求”。一位小女孩说这两者有这样的不同:学校的经典诵读是利用午间自习时间,学生背完古诗可以考级,四百首为第一级,依次递增。在这里则是无拘无束,没有任何强制和压力。相对于学校传统应试教育的坚不可摧,民间国学经典诵读顶多只是一项辅助工程,是要倡导一种氛围。主办者没有给自己多大压力,也没有到社会和学校去传经布道、寻求合作,“能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


这种生长于民间的国学启蒙,正在显示出深厚的民心积淀和土壤。据了解,目前在河北师范大学已经涌现出"国学社"等学生社团,不止是青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儿童和他们的父母加入到读经大军,在祖国内地就有数百万儿童参与读经活动。为了对国学启蒙教育进行持久有力的推广,吴梦恩等人正在运作成立"河北中华传统文化传启协会",协会成立后,他们将以此为依托,广纳志愿者,传承国学,改变教育现状。


至于社会上一些以国学教育之名行商业之实的现象,吴梦恩对此并不担心。“传统文化教育面临最大的难题是人们意识的阻碍,一说传统都认为是不好的。现在人们这种意识觉醒了,能把大家引导到注重传统教育上来是最主要的。如果哪一天,国学经典诵读班能像数奥班、英语班、艺术班一样开到青少年宫、图书馆,我们的宣传推广已经见到成效。”吴梦恩说。


8名童子、2名教师、小巷深处,没有寄托太多的深心大愿,谁又能否认这中间正滋润着中西合璧的大师?

中国教育发展网总编办


 

上一篇:《中国教育改造》的力量之链

下一篇:谁为大学生除去心理“阴霾”?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宝贝们,听一听春天的声音……
宝贝们,听一听春天的声...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