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心理学原理的幼儿区域活动环境创设
作者:兰晓燕 来源:丽水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 上传时间:2016-08-02
【摘 要】区域活动作为幼儿集体教学的有效补充,以其"隐形课程"的特点,对促进幼儿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从环境心理学原理出发,阐述了环境心理学对区域环境创设的意义以及如何从环境空间行为理论、感知认知理论、环境超负荷理论、人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型理论来创设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从而进一步提升区域活动的价值。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心理学
幼儿区域活动是教师从幼儿兴趣出发,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并引导、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区域环境进行有效互动,从而达到一定教育目标的活动,具有自由性与主动性特点。区域活动的形式通常分为表演区、建筑区、阅读区、科学区、生活区、美工区等。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学的有效补充,以其"隐形课程"的特点,对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情感的丰富、人格的健全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们发现教师在幼儿区域环境创设中存在这样的误区,即把环境创设狭隘地理解为物质环境创设,重点关注墙饰的布置,忽略游戏氛围的创设以及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区域材料投放不足、材料投放漫无目的、区域设置过多、空间位置不合理、区域光线昏暗、环境色彩过于浓重等问题突出,从而制约了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如何避免这些问题是教师在创设区域环境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相关研究多侧重于区域活动下教师如何提供支持性策略、材料的投放策略、幼儿园建筑设计策略、室内外环境创设策略,也有针对特定区域环境创设开展的研究。但是从光线、声音、空间、色彩等要素来综合考虑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还比较少。要有效解决以上出现的问题,离不开对这些要素的关注,而这些要素都属于环境心理学研究范畴。
一、环境心理学对区域环境创设的意义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是一门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心理学前沿学科[l]。环境心理学主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2]。环境心理学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环境作为研究的重点,它认为空间和环境是相互变化的,环境能左右人的空间行为,同时人也可以主观能动地改善环境[3]。环境心理学视野下人的行为、心理、环境三者是多维交互的。这恰好可以指导教师在创设区域环境时关注幼儿行为、心理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空间行为理论、感知认知理论、环境超负荷理论、人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型理论等是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幼儿园环境设计中运用广泛。幼儿园区域环境是"儿童尺寸"的世界,是幼儿长期停留的空间,本质上也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空间。在幼儿区域环境的创设中,视觉、嗅觉、听觉等感知觉内容以及区域空间感受等无不与环境心理学存在联系。
3~6岁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幼儿不断地探索世界、认识世界,与世界对话。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特点是:(1)具体形象思维,把观察到的事物简化,由此对事物进行认识。(2)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3)以自我为中心,逐步建立与他人一致的目标和生活准则,过渡到社会人。(4)渴望建立私密空间的本能。3~6岁的幼儿依靠感知觉认知世界,在他们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中,不能忽略幼儿的这些心理特点。以环境心理学为指南,可将心理学知识有效运用到区域环境创设中。
同时,环境心理学是以鉴别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应用科学[4]。以环境心理学为原理指导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设计,能为教师在创设环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帮助。
二、环境心理学在区域环境创设中的应用
(一)空间行为理论
该理论包括私密性与公共性、领域性、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三方面内容。合理的私密性与公共性空间能够丰富环境中人的情感。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5]。关于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史密斯和科纳利的研究表明,在每个幼儿的活动空间大于或等于25平方英尺(约2.3 m2)时,空间密度对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几乎没有影响;当每个儿童的活动空间从25平方英尺(约2.3 m2)降为15平方英尺(约1.4m2)时,攻击性行为明显增加[6]。可见空间密度在幼儿园区域环境中有着重要的影响。结合这一理论,在区域环境创设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空间的形状
角色性区域空间可创设成环境心理学上称之为"社会花瓣环境"的形状,这里我们姑且称为"区域花瓣环境"。具体来说,在教室中间预留一块公共区域当作花蕊,将医院、娃娃家、表演区、超市等区域以花蕊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当某个区域比较拥挤的时候,幼儿可以站在中间区域进行重新选择或者等待,这样可以缓解区域拥挤的压力。将中间公共区域作为节点,打破区域之间的界限,不同区域的幼儿可以互相交流,从而达到在"角色性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要求。
2.空间的私密性
"心理空间"具有私密性的特点。心理学家弗里特纳和瓦丁尔的实验认为5岁的幼儿就有自己的秘密了。幼儿在远离他人的视线,在自我对话中,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增强自我认同感。幼儿园可以创设"悄悄话""情感小屋"作为幼儿与他人之间的缓冲地带。这些区域的位置选择上,尽量靠近墙角,用布或者"门"构成围合的空间,给幼儿营造安全感。
3.空间加减法
通过空间加减法调整私密性与公共性。空间的加法即垂直墙面和悬挂空间的利用。墙面装饰具有美化空间的作用,现行普遍的做法是悬挂漂亮的装饰物或者是直接留白。我们不妨垂挂幼儿的美工作品,变老师的创意为反映幼儿学习的过程,当然这里还需要注意悬挂的透光性。这样寓教于美的形式对于幼儿来说不会显得单调,也更有看头。
在垂直墙面上装上工艺架,使空间高低错落,有层次感,更加活泼又有生机。"通透的隔离物便于幼儿通过视觉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从而影响着幼儿的活动内容和活动进程。"[7]例如在"美食屋"游戏的幼儿看到"娃娃家"的幼儿在做饭,会引发他们将点心送给"娃娃家"的同伴品尝。通透的隔离物让不同区域之间的幼儿流动起来,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软墙、网格的运用也是增加空间的措施。
空间的减法即对空间的合并。根据区域的相邻性,合并使用空间。例如手工区的扇子、项链等工艺品投放到表演区使用。在创设区域活动环境中,为提高空间利用率,可以把上下铺的床设计为叠床,腾出的空间就可以创设为区域,衣帽间、走廊等也可并入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中。
(二)感知觉理论
感觉知觉统称为感知觉,听觉、视觉、触觉等都属于感知觉。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是类似于符号和图形的,他们将所见所闻反映到大脑后,提取的信息都是依靠简化的符号语图形,这些特征都是受周围物质环境的影响[8]。
1.听觉的管理
声音是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如噪音持续出现时,人的血压会升高,会有压力感甚至厌倦感,是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的应激源。在角色区域活动中,教师会投放话筒、音响、面包机等,有时为了寻求听觉上的刺激,会把音量开到较大值,这样的声音就成了噪音。当噪音出现在教室的时候,就需要教师的介入,而不是无为而治。教师是环境的创设者,更是环境的维护者。
噪音使人烦躁,舒适的声音使人愉悦。教师需要对声音进行合理管理。个别化学习以及阅读区是需要相对安静的,这些区域就可以设置在远离角色区的地方。音乐是声音的一种形式,不同的音乐给人不同的感觉。同时歌词往往可以表达自己与某些环境的关系,如"我是一个乖宝宝,不哭也不闹"这样的歌词提醒幼儿保持安静。所以,教师在区域中可以投放一些舒适的音乐,安抚幼儿的情绪,或者配合角色场景来播放音乐。例如结合娃娃家的角色需要播放《摇篮曲》,较容易渲染气氛。
2.视觉的搭配与选择
儿童基本上都是依靠自己的直接感知来认识事物的,其感知觉包括听觉、视觉敏度、颜色视觉等多方面。研究表明,空间知觉和颜色知觉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影响较为突出。
不同的色彩能够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合适的色彩给人美好的享受,巧妙地运用色彩,能给人带来舒适感和安定感。红黄蓝暖色调饱和度较高,感官刺激强,容易让人兴奋,给人积极向上的情绪。但在环境创设中,有的教师对色彩使用杂乱无章,有时甚至可能导致"色彩污染",或者千篇一律使用三原色。提高环境的质量、上升舒适指数的一大技巧就是以基本色调进行创设,在创设区域环境中,可使用原色,凸显大自然的色彩,自然的色彩会让人产生舒适的感觉。如"黄色能生产活力、诱发食欲,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绿色使人感到舒适,促进身体平衡,并能起到镇静作用"[9]。因此,可以选择黄色、绿色为基本色调展开色彩的搭配。当然,只要掌握好比例,也可以选择其他色调搭配。
眩光是一种视觉条件,这种条件的形成是由于亮度分布不适当,或亮度变化的幅度太大,或空间、时间上存在着极端的对比,以致引起不舒适或降低观察物体的能力[10]。人都是有趋光性的,孩子自然也不例外。天气晴好的时候,太阳光是光源,阴雨天气的时候就需要以灯光来弥补光线不足。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光线的问题。比如设置阅读区时,为了给幼儿安静的环境,常常把该区域设置在角落里,没有考虑到昏暗的光线会影响幼儿的视力。教师在创设区域时,可以把相对冷门但是对孩子有益的区域设置在光线好的地方,让幼儿受光线自然驱使。
3.触觉的感知
柔性的材料抚摸起来有柔和感,让人产生安全感。例如在娃娃家中,投放毛绒玩具、小枕头,供幼儿抱。在阅读区提供柔软的椅子或海绵垫,也能为幼儿带来舒适感。
(三)环境超负荷理论
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超出个体的加工能力,即个体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超过他(或她)所能有效处理的能力时,就会出现超负荷现象;相反,当个体从环境中获得的信息量太少时,则会造成负荷不足[10]。在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中材料不足会导致幼儿刺激不足,材料超过幼儿的处理能力,又会造成超负荷,所以教师也要注意材料的投放。
1.数量充足
材料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幼儿为了争夺材料,经常会发生攻击行为。所以教师在创设区域活动环境的时候尽可能投放较多的材料,这里包括丰富的数量也包括繁多的种类,以满足幼儿的需要。
2.材料的新颖
人常常会对熟悉的事物"熟视无睹",但是一件熟悉的事物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现的时候会吸引人的注意,继而引发相应的行为。例如将角色区域中四四方方的镜子换成各种形状的镜子,更能吸引幼儿去照镜子。有了吸引,能引发幼儿梳头打扮、整理仪容仪表等行为。
(四)人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型理论
作为人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型理论(modes ofhuman-environment transaction)的提出者,斯图克尔斯从两个维度对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予以深刻表达:交互作用的认知和行为形式;交互作用的作用和反作用阶段[4]。此理论充分肯定了人对环境的作用。人有做事情的冲动,根据自己的喜好改变周边环境,即使面对相同的环境,每个人的经验不同,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也不同。
教师创设的区域,幼儿日复一日地玩,已缺少新意,但是教师又没有及时跟进调整。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妨根据幼儿的心理,将区域选择的权力交给幼儿。教师要做的就是划分区域的块状分布,教师不命名区域名称,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设置区域,例如今天想扮演医生、护士,那教师就提供"医院"的牌子,让幼儿自行选择材料,自行确定摆放针筒、白大褂、药箱等的位置,同时让幼儿根据经验制订规则。这样,每一个幼儿都可能会有不同的设计,自然也就形成了具有幼儿自主性的区域环境。这样的区域环境让幼儿更加有成就感与归属感,也就更容易投入游戏中。
三、结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11]。"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12]无声的环境往往蕴含着无限的教育价值,需要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去关注,去虢去实践。
以环境心理学原理为指导,基于环境空间行为理论、感知认知理论、环境超负荷理论、人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型理论将环境、幼儿心理、行为三者有机结合,可以创设出温暖的、有价值的、富有激励性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教师应鼓励幼儿通过与环境的有效互动,在有意义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主动地探索,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姜少凯,梁进龙.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研究现状[7].心理技术与运用,2014(1):7.
[2]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包智博.浅析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2010,30(4):111.
[4]吕晓峰.环境心理学的学科新主张及论评[J].阴山学刊,2014,27(5).
[5]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7.
[6]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04.
[7]秦元东,王春燕.幼儿园区域活动新论:一种生态学的角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0.
[8]王璐瑜轩,王计平.幼儿心理在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以浙江省宝阳幼儿园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65.
[9]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园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筑起孩子需要的环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3.
[10]杨林源.幼儿园建筑光环境心理问题初探[J].科技视界,2013(29):8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
[1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39.
原载《丽水学院学报》20l6.1.120~124
摘自:《幼儿教育导读》2016.06下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浅谈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的环境...小杨16阅读人气:1994
- 涉县第二幼儿园开展室外环境创...蓝木木雪阅读人气:646
- 寿光市化龙镇中心幼儿园环境创...化龙夏天阅读人气:577
- 区域活动及环境图片小鬼宝贝阅读人气:1125
- 幼儿园环境创设图片(3)sunxiaopeng阅读人气:2477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关于环境创设暖阳木槿阅读人气:1323
- [业务管理]幼儿园环境创设遵循哪些原则?太阳花花阅读人气:3829
- [教师工作]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的建议塑料袋阅读人气:423
- [教师工作]幼儿园室内环境创设的原则冬雪夏至阅读人气:785
- [教师工作]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存在的误区冬雪夏至阅读人气: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