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大变身

作者:奚雅方  来源:江苏省苏州市浒墅关中心小学附设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10-20

    在小班的图形认知活动中,经常会发生一类问题:当三角形以“△”这样呈现时,孩子们都能认识,可是一旦转个方向,比如“ △”,这样呈现时,孩子们就不认识了;当给孩子两个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图形辨认时,有些孩子会认为它们的形状不一样。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吗?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幼儿园阶段,图形认知究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呢?
    原先,我们更多凭借阅读教材和实践探索来摸索经验,有个大概方向,但经验比较零散,目标不够清晰。通过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我们对照《指南》科学领域中相关部分的发展目标,开始思考如何靠近孩子,读懂孩子,从孩子的“学”中找到“教”的落脚点,去细化图形教育的实施。
    调查
    带着问题,我先在本园大、中、小三个年龄班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查,随机选取60名幼儿,调查材料如下。
    材料1:每组2个图形,形状相同、颜色相同、位置相同,但大小不同,每次出示一组材料。 
    材料2:每组2个图形,形状相同、位置相同、大小相同,但颜色不同,每次出示一组材料。 
    材料3:每组2个图形,颜色相同、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但位置不同,每次出示一组材料。
    我请幼儿观察判断每组图形是否一样,并说说为什么、图形名称叫什么。调查结果显示:图形、颜色和形状都对各年龄段幼儿有干扰,随年龄增长而干扰程度下降;颜色对幼儿的干扰相对最小;小班幼儿易受图形大小、方位角度的干扰。
    原因分析
    (一)材料特征
    幼儿对形状的判断正确率明显不如命名正确率,有力地验证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受视觉形态的影响。他们往往不能以几何概念的本质特征作为界定图形的标准,而受到图形大小、颜色、角度位置等非本质特征的影响。
    (二)年龄差异
    我们发现,让幼儿对形状判断作出解释时,明显存在年龄差异。小班、中班幼儿大部分只会说:“是一样的,这是圆形,那个也是圆形。”或者说不出理由。而很多大班幼儿进行追问后,会深入解释。如有一大班幼儿比划说:“它们的形状都一样的,都是正方形,你看有四条边,四个角……就是放的(位置角度)不一样,转了一下。”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对形状的理解随年龄增长有较大提高,这也与在幼儿园、家庭等所受的教育经验密切相关。
    (三)经验习惯等因素影响幼儿
    有部分小班幼儿对形状不能正确命名,如说圆形为圆圈、圆的,说正方形为方的、方形。固然,这与他们的经验、习惯有关,但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发现,在这些幼儿的家庭中,家长默认这类含糊的名称,也误导了孩子。即使通过幼儿园教育施加正面影响,幼儿的习惯也难以一下改变。
    (四)图形守恒能力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守恒概念处于萌发和不稳定的阶段,而上述图形认识中发生的有趣现象,正是因为孩子没有建立图形守恒的概念,或图形守恒能力还不完善,我们需要针对其影响因素,如方位、颜色、大小等,进行抗干扰教育引导。同时,在图形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上还需寻求突破。
    策略
    幼儿园一般都会从小班到大班一直开展图形教学。原先,我们更多凭借教材指导和经验摸索,心中虽有大致方向,但教育目标不够清晰,教育策略比较零散。在全面学习《指南》的过程中,我们对照《指南》科学领域中形状相关部分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幼儿园图形教育的不同年龄段目标。比如,3~4岁阶段,能注意物体较明显的形状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4~5岁阶段,能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画出或拼搭出该物体的造型,能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进行分类;5~6岁阶段,能用常见的几何形体有创意地拼搭和画出物体的造型,能按语言指示或根据简单示意图正确取放物品。结合调查分析,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通过生活和游戏不断渗透、拓展和深化图形教育。
    (一)趣味引导
    由于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我们发现,出示图形、让幼儿一味地说“这是三角形”这类枯燥、生硬的教学方式,一点都激发不了幼儿的兴趣,尤其小班孩子容易分散注意力,更达不到效果。但是,如果能结合生活、游戏具体情境,通过有趣的活动方式,孩子会很喜欢,投入又有效果。
    《指南》中图形教育的一条教育建议给了我们启发:“引导幼儿注意事物的形状特征,尝试用表示形状的词来描述事物,体会描述的生动形象性和趣味性。”于是,我们在生活中结合各种契机进行引导。
    早晨吃点心时,我们引导孩子说:“圆形的饼干像太阳,啊呜啊呜,圆形的太阳吃掉了!”“正方形的饼干像什么?大家也来阿呜啊呜吃掉它!”小班孩子特别喜欢,乐于说,又吃得开心。积极的情感,激发了学习兴趣;丰富的联想,丰富了孩子的认识。
    户外散步时,孩子们观察到了成群蚂蚁,很是兴奋,我们引导孩子观察蚂蚁。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蚂蚁小小的,像个小黑点。”再引导观察蚂蚁的队形,孩子们就有了更细的发现:“蚂蚁排排走,变成一条线了。”“一条弯弯曲曲、扭来扭去的线。”“我知道是曲线。”在玩滑滑梯时,孩子们也有发现,有的滑梯是直线滑下的,有的是螺旋形绕着滑下的,有的是从圆形洞口钻出去滑下的。
    参观别的班级时,我们引导比较各个班级挂钟的不同。孩子们发现说:“中三班是长方形的钟,中一班是椭圆形的钟,大二班是猫头鹰钟,肚子是圆形的。”
    另外,在娃娃家,我们鼓励幼儿根据图形的不同特点奇思妙想。一个小的半圆形桌子横倒弧线朝下摆放,在上面放一个长方盒子就变成一个可以摇动的有趣的摇摇床;两个半圆形的桌子拼合成一个圆桌;圆柱体的奶粉罐来当小椅子;长方形的盒子做成了微波炉、冰箱等。受到绘本,《图形大变身》的启发,孩子们将娃娃家的晾衣绳不用时绕圈挂起来。
    孩子们在生活中、游戏中到处可以感受到图形的存在,感受图形的趣味和实用。
    (二)渗透运用
    依据《指南》中的另一条建议“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在物体与几何形体之间建立联系”,我们设计了相关游戏,如“图形找朋友”游戏。当老师发出要求“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三角形朋友”,孩子们会快乐地四处搜寻。“我在娃娃家找到了三角形的蛋糕。” “我在墙上找到了三角形的小鱼(纸工鱼)。” “理发店的桌子也是三角形的。”通过“找朋友”游戏,孩子们有很多发现,在轻松的氛围中增进了对图形的理解,将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建立起联系。
    在阅读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绘本资源,渗透图形教育。比如,法国绘本《我的第一本图画书》充满有趣的联想,能让孩子在轻松活泼的游戏中,享受认识形状的快乐。“一条螺旋线,绕着自己转圈圈。把水管螺旋式地收起来,整齐又方便。” “如果你想画出一个圆。只要把绳子栓在一根棍子上,然后拉直线,绕着棍子转一圈,保你画得圆又圆。”通过绘本阅读,孩子们不仅感受着图形的有趣变化,还能进行游戏和运用于生活。
    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我们也有机渗透图形教育。比如,在“糖果屋”游戏中,孩子们收集了很多糖果盒,有方形、心形、圆形、贝壳形等。孩子们在收集、观察中拓展了图形与生活物品的联系。
    我们还在游戏生活中,让孩子体验自己也是图形中的一部分。如,引导孩子走有趣的队列,随音乐边走边唱“围个圆圈走走”。音乐停,在圆圈队形中创意摆出静止造型;音乐再次响起继续走,重复游戏。孩子们很喜欢“卷鞭炮”游戏,即一个跟一个走成螺旋形,当老师说“点炮”一个个依次跑开。午饭后,大家把小椅子搬到户外,排成三角形、方形等队形,晒太阳休息。还有,大家躺在地上,合作摆出各种图形的造型,再由教师拍摄照片,然后一起观看,感受人体图形的奇妙与震撼。
    (三)分类整理
    根据《指南》中的教育建议“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生活物品的图形特征,鼓励他们按形状分类整理物品。”我引导孩子们运用图形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比如,游戏开始时整齐的糖果屋,经过游戏中的频繁买卖,变得杂乱无章,有的空,有的挤,乱糟糟。店员来不及收拾也无处着手。我们请糖果屋店员说出遇到的问题,请大家观察。大家意识到是无序摆放的问题影响了游戏。于是,我们的糖果屋就有了形状分类展示盒,每个盒子上有图形标记,里面放相应图形的糖果盒,方便取放。这样,当展示盒里的糖果全“卖”完后,要再收起来重新开始游戏,四散在各处的糖果也能迅速回到原来的盒子里。我们把图形知识变成游戏所需技能的一部分,孩子在游戏中逐渐运用图形知识,形成初步的数学技能,有效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同样,在建筑区,原先各种形状的积木无序地装在几个筐中,孩子们搭建时会争相翻找自己需要的积木,速度慢又容易发生争执,收拾时也会出现乱扔积木进筐的现象。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重新制定了分类摆放的规则——圆的积木放一个筐,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个筐,三角形的一个框,半圆、弯曲的一个筐等。这样就很整齐,也便于取放,避免了争抢现象。孩子们收拾积木时不再乱丢,而是分类放进箩筐,一块块叠好,在实践中感受到了运用图形知识的好处。
    (四)多样操作
    我们还开展多样的操作活动,通过拼、折、叠、画、剪、贴等操作活动,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操作中深化对图形的理解。
    有很多有趣又适宜幼儿的图形操作活动。如,把图形补充完整(在图形缺小口处画线连接补充完整)、重叠测量比较图形(把不同图形重叠在一起,测量找出异同)、拼合图形(选择适当的两块或几块残缺图形,拼出已学的完整的图形)。
    我们还将一些教育目标物化在玩教具和各种教育资源中,不需要老师,孩子也能独自操作,起到隐性指导的效果。比如,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当模板,沿轮廓描画图形,用薯片罐描画圆形,用爱心糖盒描画心形;利用纸板制成娃娃家的活动围栏,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根据需要摆成半圆形、方形、花朵形等,自主设计富于变化的娃娃家空间,从中体会空间的趣味性,甚至潜移默化地体会图形和空间利用的关系。在这些丰富多样的图形操作活动中,孩子们学得很快乐,也发展了能力。
    (五)图形变变变
    孩子的图形辨认受材料特征因素(大小、颜色、方位)的影响,这一特点给我们的教育启示是:要丰富变式材料及变式启发,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图形守恒观念的形成。
    在引导幼儿认识图形、介绍图形名称时,不要光出示一个标准图形,形成刻板认识,可多提供不同大小、颜色、方位的图形,让幼儿比较、认识图形的各种变化,形成多样化的经验。“这是圆形,那也是圆形,一个大圆形是妈妈,一个小圆形是宝宝。”“这是三角形,那两个也是三角形,一个坐,一个倒立,一个金鸡独立。”“这是“梯形,那也是梯形,一个是座桥,一个是艘船!”“你也来说说有趣的图形!”
    我发现,在幼儿学习图形知识中,加入情感色彩和想象,变成有趣的游戏,孩子会更乐于听,愿意想,大胆说。比如,“图形来跳舞游戏中,我们不断变换同一图形的展示角度——横放、竖放、斜放,孩子观察体会到图形除了“标准”呈现方式外,还可以有别样的“跳舞”方式。孩子们通过操作和思考,不断巩固拓展对图形特征的理解,降低受颜色、大小、角度等非本质因素的干扰,逐渐掌握图形的守恒性。
    折纸变形是一项方便又有效的变式活动。比如,“正方形手工纸,变变变,变出小正方形”,有的孩子在多次操作的基础上,会尽量把纸变得很小。“小正方形变变变,变回大正方形”,在变形的过程中,孩子也在积累图形守恒的经验,深化理解图形守恒。我们还可以继续,“正方形手工纸,变变变,变出长方形”  (三角形等),有的孩子会折很多次,最后变出长方形,自己还解释“我的是细细的长方形,像根棒”。通过这样的变式活动,孩子们可以感悟不同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巩固拓展对图形的认识,促进图形守恒能力的提高。
    在“国培计划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2013)”中,北京教科院的廖丽英老师反复强调:“孩子的数学经验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重复性的。教育者需要提供大量不同形式、不同情境、不同角度的重复,积累足够的相关经验,才能真正地促进幼儿数学经验的提升,也就是达到一定量的感知,促进幼儿逻辑认知的提升,实现螺旋式重复上升,实现量变到质变。”专家进一步明确了实践方向,也印证了我们过去的经验,我们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多途径、多方法,不断调整策略,让图形教育变得生动有趣,适应幼儿的能力发展和兴趣需求。

——学前教育
编辑:cicy

上一篇:借区域操作学具 积累数学经验——以5的组成分解为例

下一篇:浅析幼儿数据分析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