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品续智慧处理合理超越——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理念下幼儿园教材的合理使用
作者:吴文艳 来源: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 上传时间:2014-06-3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领域特点、性质及教育目标,选择、研究材料及相关资源,是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张雪门先生“关于幼儿园的教材”,有这样的一段论述:“教材的性质和教具相似,也能引起儿童学习的动机,满足儿童生活的需要。不过教具是有形的,教材不一定都有形的。各种教材和儿童的活动连合起来,成功了课程”。张先生的这一段话正透射了“教材一课程一经验”的深层含义。尽管课程的概念多有解读,但课程即教材的认识还是影响着我们,教师们因为拘泥于教材而出现了课程内容偏向死的教材的现状,更因此造成了一种静态的课程,一种无“人”的课程。那么在《指南》引领下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有形的教材,组织、筛选成适宜的教学内容?如何对筛选的内容做恰当的处理,符合现实中的幼儿的需要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条策略:
策略一:多维对话,深层品读教材
选择适宜的教材,事先进行较透彻的分析,是保证集体教学活动内容成功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每一个教材在没有被充分分析、解剖之前都只是素材,还不能称其为“教学活动内容”,只有教师对其进行剖析、挖掘,找出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确定了教育目标之后,才能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幼儿现实需要的教材。因此,当我们选用了一个教材后,必须要认真的研读教材。解读教材首先要做到多维对话,即:“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幼儿对话”。
所谓与作者对话,是要理解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当我们拿到教材,首先要自问: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只有做到与作者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例如:大班美术欣赏教材梵高的《向日葵》欣赏中,我们阅读了《梵高传》,查阅梵高的多个作品,仔细分析了作品炫丽的黄色色系组合,各种花姿的动态后,提问“画面上哪种颜色最多,你看到了什么?”抓住了“强烈的生命力”这一主题,让幼儿欣赏。
与文本对话,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精心研读、细读。教学活动中师幼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幼儿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因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例如:《小小的船》这首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叶圣陶的这首诗,多少年来,被一代一代的孩子们传颂,每每读起,我们总会沉浸在浓浓的童趣与无限的想象中。但是在散文诗欣赏活动中幼儿提出:“蓝蓝的天不是白天吗,白天怎么能看到月亮和星星呢?”当我们设想作者的意图,挖掘文本中的重难点,品读这一教材时,我们豁然开朗。《小小的船》诗歌短小简洁,全诗语言富于韵律与节奏的美感,同时又有着画面的光感与色彩,初读这首儿童诗歌时,我们也许也会发出同样的疑问:既然有月亮和星星,那么诗歌的背景一定是在晚上,而“蓝蓝的天”常被用来形容白天,晚上怎么会看到“蓝蓝的天”呢?难道真的是叶圣陶老先生的笔误?当我们再细细诵读、品味,就会感悟到作者把月牙儿想象成小船,船应该在哪里?当然在水中。又由于这是月亮船,自然在天之水中,那么把浩瀚的星空设想成大海是再贴切不过了,大海是一片辽远深沉的蔚蓝色,而闪闪的星星照耀下如大海般“蓝蓝的天”,不正是作家隐喻的意境所在吗?所以我们在拿到教材后,就应该反复诵读并品味这首作品,就会发现这“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恰是意境与难点所在。
《指南》在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都提出了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反复体会,与幼儿对话,从对幼儿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的了解以及对学科关键经验的把握中,品读教材。当我们拿到固定的教材时,我们必须思考:这一活动的特点是什么?应该让幼儿获得哪些关键经验?教师从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设计引导策略上如何支持幼儿达到学习目标?教师只有对这些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才能实现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目标和内容之间的整合,这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策略二:多元挖掘,智慧处理教材
尽管教材已经集中了专家的智慧,但是,“实践出真知”,再好的教材,也未必能拿来就用,也需要经过实践的二次加工,不能盲目崇拜专家意志。
《三只小猪》的故事内容是这样的:三只小猪要去游泳,猪妈妈说:“宝宝们,千万要记住回家的路。”一只小猪说:“我记住了,路边有棵大树,树下有只胖河马在乘凉。”另一只小猪说:“我记住了,草地上有一群小鸡在找虫子。”最后一只小猪说:“我记住了,河边有一只大鳄鱼在晒太阳。”游完泳,该回家了。可是,晒太阳的大鳄鱼、找虫子的小鸡、还有乘凉的胖河马都不见了!三只小猪迷了路……“呼噜、呼噜,我要回家!”“呼噜、呼噜,我找妈妈!”还好,听见它们的哭声,猪妈妈跑来了……在准备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发现故事中的“胖河马”“大鳄鱼”这些小动物对小班孩子们来说太陌生,故事中小猪记的内容太复杂,句子太长,不利于小班幼儿理解,而且这则语言活动,关键是让孩子们讲出“小猪为什么会迷路?”“怎样做才不会迷路?”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删繁就简,用孩子们熟悉的“小乌龟”“小白兔”替代“胖河马”和“大鳄鱼”,保留故事的关键部分,使得故事内容更适合小班幼儿学习,尽管改变了故事中的角色,但并未影响这个大目标。当然在改变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教材的关键点,不能因为改编使原有教材失去了本身的教育价值。
任何一个教材其所蕴含的价值本身是多元的,因此合理挖掘,合理选用,能让有形的教材发挥更大的价值。《变色鸟》是一则经典教材,这个富有诗意的故事给了我们最基本的颜色概念。白鸟吃下了红色的果子,长出了红色的羽毛;吃下了黄色的果子,长出了黄色的羽毛;吃下了蓝色的果子,长出了蓝色的羽毛。当它又吃下几种颜色的果子时,就成了一只彩色的鸟。可是,在它继续吃了更多的各种颜色的果子之后,它却变成了一只黑色的鸟。黑鸟唱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音符,把大地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作者矢崎芳泽先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构想出一个这样美丽的故事,形象生动地告诉孩子们色彩变化的原理(所有颜色加在一起会变成黑色,而三原色可以配成千万种色彩),让孩子感受颜色的奇妙变化,用欣赏的眼睛去探索这个美丽的世界。根据这个教材所传递的多领域教育价值,结合幼儿已有经验,设计形成了多个教学内容:大班绘本阅读:仔细观察画面,在判断、推理的过程中理解变色鸟的神奇变化;小班绘本阅读:感受图画书中白鸟通过吃各色果子变成彩色鸟的神奇过程;小班玩色活动:玩吃果子游戏,感知三原色混合所产生的色彩变化;小班科学活动:在了解三原色的基础上知道两种颜色混合后变成的颜色;中班科学活动:观察色彩混合后发生的变化,初步感知变色的规律,并尝试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策略三:动态运用,合理超越教材
我们都知道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不是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形态,而是师生共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教材作为课程的其中一个因素,是教学的“材料”或“资源”。在关注生成、关注互动的教学中,教师不断超越教材已成为必须。在《蚂蚁飞上天》这一讲述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时,教师请孩子们想办法“怎样帮助蚂蚁飞上天”?却节外生枝地出现了“蚂蚁有几只脚”的问题,这时教师智慧地将看图讲述的图片放在语言区内,让幼儿随机选择时间讲述,达成活动目标,同时教师带着孩子们去户外抓蚂蚁,并利用实物投影仪“数蚂蚁的脚”来满足幼儿的兴趣,正是教师灵活的处理,使得这一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即时兴趣又达到了原有的教育目标,取得积极的效果。
同时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教师也要多样选择,以多种方式将教材用各种适宜的方式呈现。例如《爷爷一定有办法》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图画书,故事中,爷爷把约瑟的一条毯子逐一做成外套、背心、领带、纽扣等。老师根据这一特点,设计了图书阅读和手工制作相结合的综合活动,其对手工操作提出了精细的目标:“学习对称和保留最多原材料的剪法。”在活动过程中,层层去落实:第一环节,将毛毯改成外套——学习“对称剪”;第二环节,将外套改成最大的背心——学习“剪去越少越好的方法”;第三环节将背心变成领带——巩固“剪去越少越好的方法”;第四环节,剪两个一模一样的最大的纽扣——综合运用“对称、剪去越少越好的方法”。
以上是笔者针对教师使用教材的问题作的论述,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广泛的教学资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让我们的集体教学走向高效。
原载《中国校外教育》(京),20l3.2上.17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教育部正式印发《3-6岁儿童...雨后春山阅读人气:1255
- 教育部,正式印发《3-6岁儿...折翅的燕子阅读人气:1364
-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悠悠我心阅读人气:722
-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灵妖阅读人气:1857
- 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猫儿teamo阅读人气:1420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幼儿园如何合理分班?(2-6岁)水袖阅读人气:909
- [园长管理]怎样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制度...紫晓阅读人气:1037
- [教师工作]儿童语言的发展对思维、记忆、...月如霜阅读人气:2397
- [教师工作]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呢?花语阅读人气:1033
- [教师工作]男幼师有发展前景吗紫晓阅读人气: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