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互动式“非主题墙饰”创设的有效策略

作者:蒋丽琴  来源:江苏省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上传时间:2013-04-02
大家都知道,“主题墙饰”是指与课程主题相呼应的墙饰,它随主题活动的产生而产生,随主题活动的发展而发展。而本文所指的“非主题墙饰”是相对于“主题墙饰”提出来的,确切地说,它其实也有相应的主题,如“我是值日生”“出勤记录”等,只不过它不是随课程主题产生与发展的。在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中,围绕课程创设的“主题墙饰”具有很高的互动性,如何引领幼儿在与“非主题墙饰”的有效互动中发展呢?我在此结合幼儿园的做法,谈谈班级互动式“非主题墙饰”创设的有效策略。
 
一、让装饰性墙饰负载更多的教育功能
 
在幼儿园的墙饰中,免不了有一些装饰,如主题版块的花边、幼儿作品的背景衬托等,它们主要发挥着单一的装饰、美化功能。而下面的案例“花边的设计”就展示了装饰性的墙饰是怎样在与幼儿的互动中促进其自主学习和有效发展的。
幼儿园小班在外墙设有一大版块“我的作品”,上面陈列着班内每个幼儿的单幅绘画作品、数学作业单等。在版块的外围,老师设计了小鸟和云朵的连续图案的花边。自幼儿的作品陆续上墙后,孩子越来越多地关注这块作品墙。老师发现幼儿会不由自主地点着作品数自己的排在第几个,于是老师就引导幼儿把一个小铃、两个串珠、三个雪花片等穿好,有意识地按照作品顺序挂在了深受幼儿喜爱的“小鸟图”下。在自由活动时,幼儿经常去玩玩、摇摇、数数它们的个数,教师及时地用数字记录了下来,把数字按顺序分别贴在作品的旁边。在观察中,幼儿还发现小鸟有大有小,而且都是按一大一小的规律来排列的,于是教师又引导幼儿在小鸟的旁边做起了大、小标记。幼儿还发现小鸟下面的小挂件原来是按“小铃、串珠、雪花片”的规律排列的。小朋友还把自己的大头贴贴到了小鸟身上,和小鸟交起了朋友,经常和小鸟说着悄悄话……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纯装饰性的墙饰也可以负载着更多的教育功能,使幼儿时时刻刻感受到环境的变化与挑战性,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之积极地相互作用,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同时也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所倡导的“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的理念。
 
二、让常规性墙饰支持幼儿的日常活动
 
每个班级根据日常活动、班级常规要求创设的墙饰,我们可将之称为常规性墙饰,如幼儿每天记录的出勤表、值日生栏等,当然它们同样能实现更深层的教育价值,使之充分支持幼儿的日常活动。
 
1.“幼儿出勤记录”变教师点名为幼儿记录
 
从小班到大班,每天各班都会有一个点名环节,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出勤情况。由于点名形式较为单一,基本为“报名字答到”,经常是点名不过半,班内已是“蛙声一片”。而且幼儿常会议论:今天班里一共来了多少个小朋友,昨天一共来了多少个小朋友,今天谁没来,为什么他们没来……如果教师与幼儿共同设计一张“幼儿出勤记录”,让每个幼儿都参与记录,岂不一举多得?
在出勤记录的表现形式上,我们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设计。小班和中班上学期为插卡式,幼儿来园后只需在“今天我来了”的背景墙(有的设计成花儿朵朵,有的设计成高楼等)上将自己的照片卡插入相应位置。中班下学期和大班则为表格记录式,幼儿来园后在设计好的出勤记录表上用自己的方式做标记,这对于幼儿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在记录时,为了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不仅要看左边的姓名,还要看上面的日期。另外,在大班的幼儿出勤记录表上我们还设计了一栏“统计栏”,让每天的值日生根据幼儿的记录与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并统计出“今天一共来了多少名幼儿”。根据近阶段的出勤情况,教师随时组织幼儿展开讨论,比如“为什么近几天会有这么多小朋友没来园?”
“幼儿出勤记录”的创设与利用,让教师学会了关注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的学习,让幼儿学会关心同伴,学习记录与统计,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2.“图夹文的作息时间表”提醒幼儿一日活动环节
 
在很多幼儿园教室的墙上总会贴一张小小的“幼儿作息时间表”,这作息时间表主要是给教师和家长看的。而在一日活动中,我们常发现,孩子们会不停地向老师询问“什么时候户外活动?什么时候区域游戏?……”如何让幼儿也看懂作息时间,让幼儿也了解每天的活动安排呢?
为此,老师们决定和孩子一起制作作息时间表,引导幼儿根据一日活动的内容,用绘画或照片的方式记录下来,如游戏、做操、学习活动、午餐、点心等环节。然后教师和幼儿一起按时间表上一日活动的流程有顺序地布置成一面“我们的一日活动”墙饰。在活动旁边写上相应的时间或画上与时间对应的时钟图。一方面幼儿能知道下面该做什么事情了,让幼儿有目的地参与各项活动;另一方面也可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学习认识时钟。
由于幼儿参与了讨论与制作一天的活动安排,他们对作息墙格外关注,不仅自己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相应的准备,还时常提醒老师要开展什么活动,这样就确保了各项活动按时有序地开展。
 
3.“值日生管理栏”培养幼儿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
 
进入大班,班级里引入了“值日生”机制,幼儿的积极性很高。为了争当值日生,他们每天很早就来园,有时为了争做某一件事情而争论不休,有时却又不明白到底要干什么事。
为了能有序地开展值日工作,我们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归纳,将值日生要做的事情用图画或照片的形式呈现在墙上,如“擦桌子” “照料自然角”等,并请班内每个幼儿自己设计姓名或学号,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能力安排值日时间和值日的具体工作,一周调整一次。
自从有了这块“我是小小值日生”的墙饰,幼儿在做值日工作时有了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他们相互对照、相互提醒、相互合作,值日生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孩子们成了老师的好帮手,同时也增强了为自己、为他人服务的能力。幼儿有了工作的体验,也增强了责任感。
 
三、让功能区背景墙饰引发幼儿自主活动
 
功能区主要是指幼儿园班级中的盥洗室、睡眠室、生活区、活动区等场所,以往我们很少关注这些场所的环境创设。在学习贯彻《纲要》的过程中,对“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思想的深入学习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功能区也是幼儿在园生活与游戏的重要环境,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功能区的背景墙饰在营造心理氛围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建立良好的活动常规
 
良好的活动规则能促使幼儿有序到位地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而通过让幼儿自主讨论制订活动规则,更有利于幼儿形成自觉自律的行为习惯。在活动区,为了能让幼儿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在设计区域名称、进区标志、活动规则、人数控制、游戏玩法时,我们都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经过讨论商量,确定具体做法,然后师幼合作,利用图加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每一个活动区中,都张贴或悬挂标志性的文字或图片。
如图书区,幼儿设计的标志是“一个娃娃在看书”,规则也是通过几幅画:“大嘴巴上面加×”“小朋友在撕书加×”“两个人合看一本书√”等来分别表示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撕书、要安静地阅读。又如在角色游戏区“皮皮熊医院”里,孩子们画了排队挂号、看病、拿药、挂水等流程图,暗示了“医院”的就诊步骤及规则。因为有了幼儿的参与,在活动中他们能相互监督,自觉遵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也使孩子养成了良好的活动常规与习惯。
 
2.提示正确的做事与学习的步骤
 
环境要引发、支持和挑战幼儿的已有经验,帮助幼儿积累新经验,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服务。
在盥洗室,为了帮助小班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我们除了利用儿歌教学外,还在水池上方的墙壁上,张贴了幼儿洗手步骤的示意图,让幼儿在洗手时一眼就能看到,并参照图示正确地洗手,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法。同时在旁边还贴着一张生动有趣的图画“水龙头哭了”,用来提醒幼儿关紧水龙头,注意节约用水。在午睡室,我们张贴了叠被子、系鞋带的步骤图,让幼儿对照学习。在这些环境中,幼儿不仅仅学会了洗手、叠被、系鞋带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看图示学习的方法。
 
3.引发和促进幼儿游戏和学习活动
 
在活动区的背景墙上,我们利用示意图来引领幼儿主动学习。
如美工制作图示、折纸步骤图、科学探索示意图等,让幼儿自己观察、研究图示,根据图示进行尝试操作,这样孩子们在活动中就不再依赖老师,他们独立自主,相互探讨,相互学习,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和技能。表演区的背景墙上,幼儿根据光盘上的目录,用画图的方式画出了歌曲的顺序、歌曲的名称,游戏时幼儿像模像样地选歌、唱歌,这样的背景墙既突显了活动区的特点,又为幼儿的自主与合作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几年的实践使我们对班级互动墙饰的作用有了更新的认识,在墙饰创设过程中,教师从策划者、制作者转变为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引领幼儿参与策划、设计、制作、布置,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从而有效地引发、支持幼儿与墙饰、与同伴、与教师、与家长进行积极的互动,促进幼儿在多元互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摘编自《幼儿100》:教师版,2012.11.4~7
 
编辑:cicy
 
 
 

上一篇:融入家具文化内涵,构建区域游戏特色

下一篇:微专题:幼儿园活动区布置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